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吴惠敏

双月刊

1009-2463

ahndskxb@ahau.edu.cn

0551-65786465

230036

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安徽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类学术期刊,1957年创刊,季刊,主要刊登作物学、生物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林学、茶学、蚕学、园艺、土壤与农化、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农业工程技术等学科的学术报告、研究论文。本刊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反映该校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地确权的政策效果"事与愿违"吗?——基于农户异质性的因果效应评估

    唐忠钟晓萍尤婧
    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地确权的政策效果及其对农户生计决策与福祉的影响,已有的实证研究看法不一.已有研究的一般假设是政策干预与农户对政策的响应是随机的,而我国的农地确权试点区域与试点时间均具有非随机的政策选择性,因而农户的应对决策并非随机.因此,已有研究的随机性假设需要加以检视.使用非参数匹配因果推断,全面估计农地确权对农户六类资源配置决策和福祉的影响,并分别从政策设计与实施的供给侧角度和农户面对政策变化调整其决策的需求侧角度,揭示已有实证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研究发现,在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和获得正式贷款方面,确权政策的"顶层设计"与农户决策相匹配,有助于农户据此进行专业化分工与生产,政策效果虽然边际递减,但没有出现不一致现象.在土地流转方面,政策供给侧的选择偏差使农户流转土地的谈判交易成本上升33.3%,时间交易成本上升1.45倍;政策需求侧的农户应对行为使流转土地的谈判交易成本上升3.1倍,时间交易成本上升27.8%.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双向偏差,加上确权的赋权增量非常有限,使政策效果与政策预期不一致,但这并不意味着确权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说明人们对确权效果的预期存在一定偏误.

    农地确权资源配置因果推断制度转换成本土地流转

    数字乡村建设能促进农户增收吗?

    谭晓辉阳松柏
    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乡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在于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基于2019年中国县域数字乡村指数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利用多层次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户增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乡村建设得越好,农户收入越高.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可以通过推动农户非农就业、提高农户数字素养进而促进农户增收.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户增收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受教育程度差异性;相较于中西部地区和低学历农户家庭,数字乡村建设对东部地区和高学历农户家庭的增收效应更显著.为此,政府应持续加强和协调数字乡村建设与发展,着力构建面向农村的数字技术推广体系,切实让农民享受到"数字红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数字乡村建设农户收入非农就业数字素养

    劳动投入水平、要素禀赋与农户行为可分性检验——基于南方稻农地块层次数据的验证

    陈风波陈垚垚
    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产和消费行为交织在一起是农户的重要特征.农户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是否可分成为众多农户行为模型的基本假设前提,直接影响农户行为分析的结论和政策建议的合理性.通过构建农户模型,从农户农业生产劳动投入水平与家庭人地禀赋关系的视角切入,分析不同要素市场条件下农户行为可分和不可分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2015、2019年对中国南方稻农地块层次调研的混合截面数据对农户行为可分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南方稻农行为呈现出可分性特征,在处理了内生性、替换核心解释变量、替换被解释变量,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分析表明,劳动力市场越完善,农户行为可分性特征越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户行为由不可分性向可分性发生转变.与前期关于农户行为可分性检验从劳动力配置视角切入不同,从劳动力投入强度和要素禀赋之间的关系来验证农户可分性,并利用一手调研的地块层面数据进行验证,为基于要素市场识别农户行为可分与不可分的具体情境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证据.

    可分性检验劳动投入要素市场稻农农户模型

    防返贫的监测与帮扶机制研究:回顾与展望

    闫姝雅杨国涛
    4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之后,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时建立和完善防返贫监测与帮扶机制,是新发展阶段进一步优化贫困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从监测机制、返贫风险类型、预警机制、帮扶路径、研究方法五个方面,系统回顾防返贫监测与帮扶机制的现有文献发现,研究内容从"减贫"向"防返贫"转变,研究对象从"家庭"向"地区"转变,帮扶措施的有效性向防返贫帮扶路径的模拟优化转变,同时,提出利用机器学习探讨宏观因素对脱贫地区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影响.

    防返贫监测机制帮扶机制

    直播电商何以助推地理标志农产品消费溢价?——以安徽霍山黄芽为例

    郭利京韩世娟
    5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消费绿色转型与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地理标志农产品营销增添了新的渠道,成为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作为传统电子商务的重构与升级,直播电商通过强交互性、强视听冲击的商品展示功能可以直观呈现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声誉和品牌价值,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溢价支出.基于SOR理论,运用淘宝网2023年霍山黄芽新茶8773个实际交易数据,探究直播电商营销模式如何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消费溢价及其产生机理.研究发现:在地理标志农产品电子商务市场中,与没有视频直播的卖家相比,直播电商可以显著正向影响消费者的溢价支付;农产品品级、包装、卖家服务、物流服务均能显著正向影响消费者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溢价支付,而产品描述真实性、好评数、差评数则负向影响消费者的溢价支付;直播电商显著正向调节一级农产品、礼盒包装农产品、产品描述真实性与消费溢价支付的关系.为提高农户和电商卖家的经济收益,加强直播电商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同时重视对直播平台内、外部的监督,对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直播电商地理标志农产品消费溢价信任感知SOR理论

    考虑顾客退货的生鲜电商供应链决策及策略选择研究

    王飞飞侯云先
    6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由一个生鲜电商平台和一个生鲜农产品批发商组成的O2O供应链中,管理者们认识到,只有链上各成员之间的有效协调,才能为链上的成员带来更多的利润.在考虑价格、交货提前期、建议零售价和配送质量控制水平等因素对生鲜农产品需求影响的基础上,构建含外生变量顾客退货率的两主体博弈模型,运用最优化原理求解不同策略模式下供应链的最优决策.结果显示:在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中,生鲜电商平台的最优策略是不允许消费者退货的.当生鲜电商平台采取允许消费者无条件退货为既定的策略时,生鲜电商平台依托自己在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迫使生鲜农产品批发商采取回购策略,将有助于改善生鲜电商平台自身利润和渠道总利润.此外,因交货提前期和配送质量控制水平所涉及的成本占供应链总收益比重较小,因此,二者的变化对改进供应链各成员利润和渠道总利润并不显著.

    生鲜电商供应链顾客退货回购策略

    税收负担、融资约束与农业企业经营绩效

    张维刚蒋晨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涉农企业对带动农业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提升农业附加值等意义重大,而涉农企业由于自身的弱质性,面临着较大的内外部融资压力,对经营绩效水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财税支持政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A股农业上市公司2012—2022年面板数据为样本,从税收负担的角度分析其对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效应和融资约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结果显示:总体税负和所得税税负对农业上市公司总体经营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增值税税负与经营绩效之间没有显著性,总体税负主要通过融资约束影响经营绩效.建议扩大涉农税收优惠范围、完善农产品中间环节抵扣链条、丰富涉农税收优惠形式、提高政策针对性和倾斜性,降低农业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推动我国农业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城税收负担融资约束农业企业经营绩效

    土地整治对粮食生产韧性的影响研究——基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彭长生黄兴宇钟钰
    94-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升粮食生产韧性是复杂形势下落实"藏粮于地"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议题.利用2005—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熵权法测算粮食生产韧性,并运用连续DID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粮食生产韧性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显著提升了粮食生产韧性.通过多重稳健性检验这一结论依然成立,且这一政策效应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非粮食主产区和东部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实施对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更大.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通过降低农业化学品投入强度、提升粮食种植比例、提高农地流转率以及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从而促进粮食生产韧性提升.为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韧性,应加快落实"藏粮于地"战略,提高财政支持力度,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省份倾斜,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土地整治粮食生产韧性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双重差分模型粮食安全

    南北主食差异对家庭食物浪费碳足迹的影响——来自CHNS的经验证据

    钱龙熊可馨胡文华
    106-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减少食物浪费是保障粮食安全、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和中国食品生命周期评估数据库(CFLCAD),从南北主食差异这一视角出发,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中国居民家庭的食物浪费碳足迹.研究发现,中国居民家庭人均日食物浪费碳足迹为62.255 g CO2 eq.相比以小麦为主食的北方家庭(人均食物浪费碳足迹为53.704 g CO2eq/d),以大米为主食的南方家庭有着更高的人均食物浪费碳足迹(69.628 g CO2eq/d).此外,显著影响家庭食物浪费碳足迹的还有户主年龄、主要女性成员年龄、主要女性成员受教育年限、家庭人口规模与结构、收入水平、储藏条件和膳食知识、家庭类型等变量.

    食物浪费南北主食差异碳足迹生命周期理论

    "中国之治"的生态探索:森林"四库"的思想内核、实践探索及经验镜鉴

    坚瑞谢晓佳廖林娟
    11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性转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现实使然.实践表明,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林业生态环境工作经验的提炼和升华,森林"四库"以生态发展观、生态系统观、生态民生观以及生态文明观为核心,内涵丰富,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同中国传统朴素自然观的内在契合,是在赓续百年林业生态建设实践探索基础上生成的,多维度揭示了森林同水资源、物质财富、粮食、碳汇之间的内在联系.新阶段,要高质量实现森林"四库"价值,应以史为鉴,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发展"战略思维",坚守"底线思维",秉持"系统思维",遵循"辩证思维",合力绘就一幅"中国之治"的现代化绿色新图景.

    森林"四库"思想内核实践探索经验镜鉴双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