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

宛晓春

双月刊

1672-352X

ahnydxxb@163.com

0551-5786705,5786369

230036

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为安徽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信所)、中文核心期刊(北大图书馆)和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现被6种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它们分别是: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文摘》(CS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中心数据库(CABI)、英国《动物学记录》(ZR)和国际农业文献检索(AGRIS International),同时被国内万方、同方、《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农业文摘》等十几家数据库及文摘期刊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株克氏原螯虾病原——霍乱弧菌的分离鉴定

    鹿豪洁李凯吕锦贤王永杰...
    441-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尾扇边缘溃烂的克氏原螯虾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 LK-18,并对该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和致病性分析.通过菌落形态观察、16S rRNA测序、血清型分析及基因特性鉴定对细菌的类别进行初步判断,并采用浸泡感染、肌肉注射和腹腔注射等方式进行人工感染实验对细菌的致病性进行评估.经16S rRNA测序分析和4个管家基因(atpA、pyrH、recA、gyrB)串联分析,该菌株最终被鉴定并命名为Vibrio cholerae LK-18.V.cholerae LK-18经PCR鉴定不属于O1和O139血清型,但含hly毒力基因和几丁质分解相关的几丁质酶(chitinase,Chi)基因.人工感染实验虽未能重现烂尾症状,但从克氏原螯虾烂尾组织中分离的V.cholerae LK-18具有致病性,能够引起克氏原螯虾的死亡.研究结果表明霍乱弧菌LK-18是一种致病菌,不仅扩大了非O1/O139群霍乱弧菌的感染宿主范围,同时预警霍乱弧菌有导致克氏原螯虾养殖业暴发疾病的可能,因此要提前做好该疾病的预防工作,从而避免霍乱弧菌感染带来的损失.

    克氏原螯虾致病菌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分离鉴定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评估玉米器官含氮量的可行性研究

    徐博刘增骆艳娜熊启中...
    450-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技术评估作物器官含氮量的可行性,对快速掌握作物氮素状况、优化氮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低分子量较少的腐植酸(HA1)和低分子量较多的腐植酸(HA2)开展玉米水培试验,通过设置不同的腐植酸浓度短期内获得了器官氮素含量差异较大的植物样品;在测定/采集玉米各器官含氮量与 FTIR光谱数据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究了玉米各器官含氮量与FTIR特定波数吸光度的相关性,以明确可用于评价玉米样品含氮量的FTIR特征参数.结果显示:(1)不同浓度HA1与HA2对玉米各器官含氮量产生了差异化影响,表现为2.5 mg·L-1 HA1显著提高了叶片、茎秆及根系的含氮量(P<0.05),含氮量较对照分别提高20.8%,19.9%以及64.2%,但各器官含氮量随HA1浓度的提高呈降低趋势,当HA1浓度达到25 mg·L-1时,各器官含氮量均低于对照;HA2整体上提高了各器官的含氮量,其中显著提高了根系含氮量,提高幅度达到了 35.0%~45.4%.(2)不同浓度HA1 与HA2对玉米各器官在1 051.0、1 159.0、1 247.7、1 635.3、1 650.8、1 731.8以及2 919.7 cm-1处FTIR吸光度的影响与含氮量相似,即各浓度HA2 与低浓度HA1 可提高玉米器官蛋白质、脂类、糖类等有机组分的含量.(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与叶片含氮量高度相关的3个特征波数分别为1 635.3、1 247.7以及1 159.0 cm-1;茎秆为1 650.8和1 159.0以及1 247.7 cm-1;根系为1 635.3、1 650.8以及1 159.0 cm-1,即比较玉米各器官上述波数处FTIR的吸光度可用于评估玉米样品的含氮量,吸光度越高,含氮量越高.通过比较玉米各器官FTIR特定波数处的吸光度可以初步评估不同农艺措施对玉米各器官含氮量的影响,这为将来FTIR在植物氮素营养诊断方面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氮含量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玉米腐植酸主成分分析

    我校农药残留风险评估团队发表环境科学顶级期刊EST封面文章

    457页

    CW-MFC系统启动过程中溶解有机物的荧光光谱解析

    杨厚云何鑫王华元黄显怀...
    458-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判断CW-MFC反应器运行状态提供一种简单且快速的监测方法,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法研究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耦合系统(CW-MFC)启动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光谱特征.结果显示 CW-MFC 反应器启动阶段的循环进水周期内类蛋白质峰荧光逐渐变弱,说明反应器内部微生物有较好的活性,而类腐殖质和类富里酸峰荧光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同时,随着驯化时间的推移,在连续流进水周期内系统的输出电压基本维持在300 mV左右,COD、NH4+-N、TP的平均去除率也逐渐趋于稳定,分别为 82.66%±4.47%、73.52%±6.95%和55.42%±8.59%.并通过比较反应器的出水中DOM组分荧光强度得分值,发现从启动到稳定运行的过程中反应器内部微生物的活性和代谢逐渐稳定,说明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判断反应器是否运行稳定具有可行性.

    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溶解有机物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

    老化微塑料对左氧氟沙星吸附行为的影响

    王文英王继东张雪怡谢正鑫...
    465-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老化前后可降解微塑料与水环境中抗生素的吸附机制,选取可降解微塑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oly butylene succinate,PBS)和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EV)在水溶液中进行吸附,并考察了pH值和盐度对吸附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光照老化使 PBS 表面产生大量褶皱和孔隙,结晶度减少,含氧官能团增多,未老化PBS对LEV吸附动力学与准一级动力学模型相吻合,而老化PBS更加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都于24 h内达到吸附平衡.老化后PBS为多层吸附并增强了对LEV的吸附能力,其中老化PBS和未老化PBS对LEV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5.32和3.70 mg·g-1.pH值和盐度对PBS吸附LEV的影响显著,其中pH值为7时吸附量最大,而盐度的增加会减少PBS对LEV的吸附.研究结果可为评价可降解微塑料在环境中的老化过程对抗生素的吸附行为提供了参考.

    可降解微塑料老化左氧氟沙星吸附

    铜陵矿区废弃地块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李晖高佳乐汪维峰方妍...
    473-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铜陵矿区开采后废弃场地土壤重金属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以铜陵矿区典型废弃地块为例,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并结合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分析地块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人体健康风险.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土壤达到重度污染水平,As、Co、V、Tl的浓度超过筛选值,研究区综合风险指数为625.94,风险等级较强;其中采样点S4附近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最大,达到"极强"等级,存在复合污染趋势.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经口摄入是该地区土壤重金属主要风险暴露途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均为不可接受.其中As和Tl为主要风险来源,应引起重视.结论表明该地区已存在显著的潜在健康风险,本地块应重点关注Cd、As、Hg和Tl元素的污染情况,在后期开发利用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该地区重金属污染状况并进行土壤治理管控.

    土壤重金属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

    零价铁对猪粪发酵产甲烷和磷转化的影响

    胡良慧鲍静李海铭张田田...
    481-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猪粪发酵沼液中有机物和磷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提高清洁能源的生产率,通过在厌氧发酵系统中投加零价铁,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X射线衍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XRD)、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分析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甲烷量、磷的分布与形态、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群落等变化,研究零价铁对猪粪厌氧发酵产甲烷和磷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零价铁富集了 Clostridun_sensu_stricto_1、Terripotobacter和Syntrophomonas等酸化菌,促进了水解酶的活性,使蛋白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分别提高了0.6倍和 2.4倍,增强了系统的水解酸化能力.并且零价铁还富集了产甲烷菌Methanosaeta,使产甲烷菌活性增强,最终提高了产甲烷 11.1%.另外,零价铁富集了Ruminofilibacter和WS6_Doj kabacteria等相关磷转化的微生物,使酸(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增强 26.3%左右,促进了系统内有机磷向无机磷转化.同时,零价铁显著提高了系统中溶解性Fe2+的含量,促进了水溶性磷向Fe结合磷化物的转化,最终固定在蓝铁矿等沉淀物中,显著地降低沼液总磷浓度.研究结果为提高猪粪厌氧发酵产甲烷和磷的固定提供了技术参考.

    猪粪厌氧发酵零价铁产甲烷

    基于宏基因组分析菌渣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多样性

    刘雪闫晓明唐俊徐道青...
    488-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双孢菇菌渣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组成变化和功能多样性,对双孢菇菌渣加猪粪混合堆肥的0、8、16 和 20 d 样品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菌渣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并挖掘其功能基因.结果表明:(1)双孢菇菌渣有机肥发酵初期0 d时与发酵8、16 和20 d时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较大,同时在KEGG数据库中进行功能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 0 d、8 d样本距离相对较近,16 d和 20 d样本距离相对较近.(2)从不同时间段的菌渣有机肥中一共鉴定出28 257个种,其中发酵0、8、16 和20 d样本物种分别占物种总数的61.04%、85.35%、86.08%和 85.40%.(3)自然发酵 0 d时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优势菌门逐渐变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等;芽孢杆菌科及类芽孢杆菌科在发酵过程中一直为关键菌科;优势菌种为热噬淀粉芽胞杆菌和嗜热芽孢杆菌.(4)菌渣发酵过程中功能基因主要位于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和辅因子和维生素的代谢途径;碳水化合物酶占比较多的为糖基转移酶和糖苷水解酶,最低为多糖裂解酶,分别占比为38.8%、38.1%和1.2%;丰度最高的3个抗性基因分别为多耐药性抗性基因、大环内酯抗性基因和四环素抗性基因.

    菌渣宏基因组测序微生物有机肥

    《Angew》刊发袁亮团队在生物基高分子材料领域新进展

    494页

    基于分子感官组学的不同产区茉莉花茶香气组成特征分析

    周丽伟史乐怡宁井铭宛晓春...
    495-5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不同产区茉莉花茶香气特征的品质属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四大主产区(福建、广西、云南和四川)茉莉花茶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与分析.从 4个产地茉莉花茶中共鉴定出 145 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在 119 种共有挥发性物质中,芳樟醇、乙酸苄酯、苯甲酸甲酯、乙酸叶醇酯、顺-3-苯甲酸叶醇酯、水杨酸甲酯、吲哚、邻氨基苯甲酸甲酯、苯甲醇、(Z)-3-己烯-1-醇等 10 种化合物是四大主产区茉莉花茶主要挥发性成分,但不同产地间的茉莉花茶香气品质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出 26种重要差异化合物,其中,1,1-二乙氧基己烷、(Z)-3-己烯-1-醇、1-辛烯-3-醇、戊醛、正己醛等 11种青草气化合物在四川茉莉花茶中相对含量较高.苯甲酸苄酯、顺-茉莉酮、α-法呢稀、香叶醇等 9 种花香化合物在广西茉莉花茶中相对含量较高.结合相对香气活度值法(rOAV,relative aroma activity value)、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C-O,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和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AEDA,aroma extract dilution analysis)对茉莉花茶的特征香气物质分析,经过香气重组发现,芳樟醇、邻氨基苯甲酸甲酯、乙酸苄酯、吲哚、苯甲酸甲酯、(Z)-4-庚烯醛、水杨酸甲酯、β-紫罗酮和乙酸叶醇酯等 9 种香气活性物质被确定为茉莉花茶香气特征物质.该研究结果为茉莉花茶香气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茉莉花茶特征香气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气相色谱嗅闻仪相对香气活度值香气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