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梭形毛绥螨生物学特性研究

    周振标吴洪基郑静君
    119-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对梭形毛绥螨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梭形毛绥螨各活动螨态均喜捕食水稻斯氏狭跗线螨,世代历期短,在26℃适温条件下,7~8 d即可完成一个世代;该螨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室内单个体饲养情况下,可通过产雌孤雌生殖的方式繁殖后代;繁殖力强,单雌产卵量可达57粒,高峰时每天可产卵8粒,在广州一年繁殖30代左右,无越冬和越夏现象.

    梭形毛绥螨生物学特性

    2株生防细菌协同拮抗马铃薯疮痂病及其防治效果研究

    李丽艳孙杉杉章孜亮杨娜...
    122-124,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对马铃薯疮痂病具有显著拮抗作用且较强田间防效的生防细菌,采用室内平皿拮抗及田间防效应用试验,检测菌株对马铃薯疮痂病的抑制效果.采用对峙培养试验确定了荧光假单孢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菌体及其发酵菌液对马铃薯疮痂病菌均有明显抑菌效果,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1、5 mm和15、9 mm;将2种菌株发酵菌液按照1:1、2:1复配后,抑菌圈直径分别提高至17、28 mm,说明2种菌液复配对马铃薯疮痂病菌的抑制作用可以起到一定增效效果.通过田间防效试验验证了单一菌肥施用及2种菌肥混合施用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效果.单一菌肥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效荧光假单孢菌(73.18%)优于解淀粉芽孢杆菌(49.31%),而2种菌肥配施防效显著优于单一菌肥,防效达91.7%.说明荧光假单孢菌及解淀粉芽孢杆菌2种菌肥配施可以有效防治马铃薯疮痂病,在田间应用及推广过程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荧光假单孢菌解淀粉芽孢杆菌马铃薯疮痂病防效

    3种植物饲料对黏虫生长发育及饲喂蠋蝽效果的影响

    戴彬喻会平代园凤刘琼...
    125-127,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玉米叶、白菜叶、小麦叶3种植物饲料饲养对黏虫生长发育、繁殖及饲喂蠋蝽的影响,为指导人工大规模饲养黏虫、蠋蝽,优化黏虫、蠋蝽饲养方案以及探索新的黏虫人工饲料配方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室内人工饲养的方法,以人工饲料作为对照,比较3种植物饲料饲喂黏虫的生育历期、死亡率、化蛹率、羽化率、产卵量及饲养蠋蝽的生育历期、死亡率、平均取食量和单雌平均产卵量.[结果]白菜叶饲喂的黏虫生育历期为21.33 d,3龄以下死亡率低,黏虫化蛹率95.33%,羽化率73.81%,平均产卵量16.14粒/头;其饲喂的蠋蝽生育历期为23.67 d,活性与取食性较强,单雌平均产卵量为213.82粒/头达到人工饲料的85.44%;玉米叶饲喂的黏虫,在6龄以前生长发育速度较快,历期为18.33 d,死亡率较低,黏虫化蛹率99.61%,平均产卵量15.19粒/头;其饲喂的蠋蝽生长发育速度较快,活性与取食性强,单雌平均产卵量为223.95粒/头达到人工饲料的89.48%;两者都可以作为补充饲料.不同饲料饲喂黏虫作为猎物对蠋蝽的生长发育速度、活性与取食性以及单雌平均产卵量存在显著影响;植物饲料较人工饲料更适宜饲喂低龄黏虫,相应处理黏虫饲喂5龄以下蠋蝽的生长发育速度较快.[结论]以人工饲料饲喂的黏虫作为种源和蠋蝽成虫的猎物来源,同时以植物饲料饲喂的黏虫作为低龄蠋蝽猎物来源,便于更加快速扩大种群规模,降低蠋蝽繁育周期和繁育成本.

    植物饲料黏虫生长发育蠋蝽

    4%唑啉草酯·双氟磺草胺OD对小麦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李秋梅李树糁张玉华李楚...
    128-130,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4%唑啉草酯·双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对小麦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4%唑啉草酯·双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对小麦地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等一年生杂草均有防效,对小麦安全.喷施剂量为54~120 g/hm2的4%唑啉草酯·双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喷药后45 d的总草株防效为71.7%~95.5%,喷药后45 d的鲜重防效为71.4%~96.7%.从药剂施用的经济性和安全性考虑,推荐4%唑啉草酯·双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54~66 g/hm2,对水喷施药液作杂草茎叶处理.

    唑啉草酯·双氟磺草胺小麦田杂草防除效果

    普洱咖啡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咖啡感官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张国忠谢恩翰罗娅婷熊雪娟...
    131-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咖啡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咖啡感官品质之间的关系,对云南普洱主要咖啡产区的土壤及咖啡生豆进行了采样分析,测定了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并对咖啡豆的感官品质进行评定,分析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各指标与感官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H与碱解氮、速效磷相关性显著;有机质与碱解氮相关性极显著.酸质与风味、余韵回甘、醇厚度、平衡感相关性显著;醇厚度与风味、回味、平衡感、整体相关性极显著.平衡感与回味相关性显著.土壤速效钾与咖啡感官品质的平衡感相关性显著,而土壤pH、土壤有机质、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磷与咖啡感官品质的相关性不显著.

    咖啡感官品质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

    配施有机肥对红颜草莓品质及风味的影响

    李春燕张明王道平王若焱...
    135-137,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红颜草莓冷藏苗为试材,研究草莓大棚栽培中单施复合肥和配施有机肥对草莓品质及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按1:1配施有机肥,在品质方面,可改善红颜草莓的不均匀性,提高红颜草莓产量,同时,红颜草莓的可溶性糖含量和VC含量分别提高7%和11%;在风味上,配施有机肥组草莓的酸类成分降低,醇类成分增高,尤其是草莓中特有的香味成分橙花叔醇和芳樟醇显著增高,说明配施有机肥后,草莓的风味表现为更加的浓郁和香甜.因此,草莓种植中配施有机肥可提高草莓的品质和风味,应成为草莓施肥的更优选择.

    草莓复合肥有机肥品质风味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黄璐璐金海洋王站付严瑾...
    138-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水稻减肥条件下配施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选用"秋优金丰"为供试品种,开展了一季大田试验,共设4组12个肥料运筹处理,分别为常规施肥处理、减肥20%处理、缺氮减肥20%处理、减肥20%+有机肥梯度配施、缺氮减肥20%+有机肥梯度配施.结果表明,当减肥20%有机肥施用量达11250 kg/hm2时,产量相比减肥20%的条件下提高了9%(P<0.01),氮肥利用率与农学效率分别达42.36%、8.10 kg/kg.有机肥施用量达15000 kg/hm2时,产量仅比有机肥11250 kg/hm2时提高了0.92%(P>0.05),氮素利用效率与农学效率也降低了14.73%(P<0.05)、3.5%(P>0.05).因此,综合考虑水稻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建议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减肥20%,有机肥施用量为11250 kg/hm2为宜.

    水稻化肥减量有机无机配施产量氮肥利用率

    新型α-VE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与应用

    金晶袁传勋
    143-145,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α-VE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制备α-VE分子印迹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制取α-VE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最佳工艺参数.一系列表征试验分析表明该α-VE分子印迹聚合物性能良好.该试验为α-VE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技术参考,同时也为很多复杂成分中分离α-VE提供了新思路.

    α-VE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

    油用牡丹籽中牡丹籽油和牡丹籽粗多糖的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

    靳文娟陈田甜陈文普谢娟平...
    146-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超声辅助的水酶法/水代法提取工艺为基础,利用牡丹籽油和牡丹籽粗蛋白的乳化作用和牡丹籽粗多糖的水溶性,初步分离牡丹籽油和牡丹籽粗多糖.采用冷冻解冻破乳法得到了牡丹籽油和少量牡丹籽粗蛋白;牡丹籽粗多糖的水溶液利用D101大孔树脂层析和DEAE-52纤维素柱层析联用,脱色纯化分离,得到偏中性和酸性的牡丹籽多糖.实现了牡丹籽油、牡丹籽粗多糖和少量牡丹籽粗蛋白的提取分离,并分别采用气相色谱法、苯酚硫酸法、凯氏定氮法测定了其含量.结果表明:综合提取工艺操作简单、成本低,得到的牡丹籽油亚麻酸和亚油酸的含量分别为199~216、178~182 g/kg;牡丹籽粗多糖得率为100.1~123.4 g/kg,牡丹籽粗蛋白得率为65.8~66.2 g/kg.

    牡丹籽油牡丹籽粗多糖提取分离含量测定

    陕西王益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初报

    魏艳妮杨冰月雷瑞祥李洁...
    150-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全面调查铜川市王益区野生和栽培药用植物的种类、分布、蕴藏量,为王益区制定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中药产业发展政策以及长远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采集和保存药用植物标本,为国家提供王益区第一手资料,为中药材资源数据库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地方植物志等相关资料,结合野外实地走访调查,以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为指导,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采用代表区域-样地-样方套-样方的方法,选取草丛、灌丛、针叶林、阔叶林4种代表区域进行调查.[结果]覆盖10多个乡镇38个样地190个套方1140个样方的调查;调查药用植物种类179种,采集药用植物标本136种共达587份,种质资源29种,药材资源35种.[结论]王益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通过第四次中药资源调查,全面掌握王益区野生、栽培中药资源种类、分布和蕴藏量,为保护好中药资源、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推动王益区药材经济发展提供了依据.

    中药资源普查陕西王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