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源自罗伊氏乳杆菌的活性物质及其潜在应用

    田兆红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属于乳酸菌,是人类和动物胃肠道中乳杆菌属的主要物种之一.综述来源于罗伊氏乳杆菌的活性代谢物,包括其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培养物、代谢物、非活菌株和无细胞上清液.从益生菌、医药应用、食物保存3个方面系统分析罗伊氏乳杆菌活性代谢产物的应用,为源于罗伊氏乳杆菌的活性物质的潜在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罗伊氏乳杆菌活性代谢物应用

    稻田氮素损失途径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王磊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量,未来一段时间内稻田氮肥消耗量仍会持续增加,但现阶段我国氮肥回收利用率仅为30%左右,针对我国稻田氮素损失量大的现状,概述了稻田氮素三大损失途径,即氨挥发损失、硝化反硝化损失和氮素淋溶、径流损失的现状及其环境效应,分析了农作措施、降雨、土壤类型及水稻基因型对稻田氮素损失的影响,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当前减少稻田氮素损失的对策,并对今后减少稻田氮素损失措施的研究提出展望.

    稻田氮素损失环境效益对策

    鲜切茄子褐变研究进展

    周亚茹肖凯张爱冬谭枫...
    14-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鲜切茄子作为一种新型食品工业产品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茄子切片处理很快就会褐变,这会对其口感、营养和商业价值产生负面影响.酶促褐变是茄子果实在收获、运输、储存和加工过程中褐变发生的主要形式,这一过程主要是由多酚氧化酶引起的.综述了鲜切茄子褐变的影响因素、褐变分子机制以及褐变控制措施,以期为解决茄子果实褐变研究提供参考.

    茄子鲜切褐变

    茉莉花茶加工技术及风味品质研究进展

    崔宏春赵芸黄海涛李红莉...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茉莉花茶是茶叶和茉莉鲜花拼和、窨制加工而成的再加工茶,茶香与茉莉花香交互融合,风味品质独特,已有1000多年历史.综述了茉莉花茶的加工技术和窨制机理,以及茉莉花茶风味品质特性和品质形成机理,为茉莉花茶的加工技术水平提升和风味品质调控提供参考.

    茉莉花茶加工窨制风味品质评价形成机理

    7个优质粳稻品种在寿光地区的种植鉴定

    王志炜王一刘宏元朱文银...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潍坊市寿光市进行7个粳稻品种比较试验,对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抗性及稻米品质表现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表明,津原U99表现早熟、优质、丰产性较好,适于寿光试验区作优质米种植.圣稻22、圣香1826丰产性好、米质优良、中感稻瘟病,应加强稻瘟病的防治.津原U99、润农303、润农11表现抗稻瘟病,津原985高感稻瘟病,圣稻2620感稻瘟病.该试验为当地品种的合理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优质高产机械插秧种植鉴定稻瘟病

    栽培管理措施对幼龄茶园生境的影响

    陈清华胡双玲向俊罗鸿...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4种栽培管理措施(间作周年绿肥、可降解除草布覆盖处理、不可降解除草布覆盖处理、常规管理)对幼龄茶园杂草生长密度、高度和生物量以及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和养分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防控方面,除草布覆盖处理防控效果最佳,不同季节杂草几乎无生长;间作周年绿肥处理不同季节杂草平均株高、生物量和发生密度均小于对照处理,尤其是杂草生长旺盛的夏季,平均株高、生物量、发生密度分别只有对照的53.12%、10.00%、30.90%;土壤物理性状方面,间作周年绿肥处理土壤含水量较高,比常规管理高9.29%~11.24%,土壤容重低而孔隙度大,2020、2021年变化趋势一致;土壤养分方面,土壤pH和全氮、全磷、全钾各处理间变化不大,但间作周年绿肥处理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含量较高.幼龄茶园宜采用间作周年绿肥的方式,既可以改良茶园土壤理化性状,还能有效抑制杂草的生长,为幼龄茶苗生长提供健康的生态环境.

    茶园间作周年绿肥土壤

    碳源及基因型对粳稻花药培养效果的影响

    赵沙沙房振兵陈波潘高峰...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优化粳稻花药培养技术体系,提高粳稻杂交组合的花药培养效率,选用2种碳源麦芽糖、蔗糖设置不同处理的诱导培养基对10个粳稻F4杂交组合进行花药培养.结果表明,粳稻花药培养过程中诱导培养基添加蔗糖花药培养效果要优于麦芽糖.然后用优化的诱导愈伤培养基对6个粳稻不同世代杂交组合进行花药培养,其中组合J118表现出较好的愈伤组织诱导率(9.90%)和绿苗分化率(14.48%),花药培养力最高(1.43%).因此,J118是花药培养再生能力强的杂交组合,可作为单倍体育种、基因定位与克隆和遗传转化研究的基础材料,对提高花培育种效率和加速新品种育成具有重要意义.

    粳稻花药培养碳源基因型花药培养力

    脱毒民乐紫皮大蒜农艺性状与高产优质栽培规程

    雷玉明郑天翔雷鑫何振明...
    33-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脱毒民乐紫皮大蒜标准化栽培意识不强和缺少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的问题,介绍了脱毒民乐紫皮大蒜的形态生物学和产量构成与品质的农艺性状特点,采用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制订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规范了适宜种植民乐紫皮大蒜种植的7项技术标准,初步形成气候、土壤、灌溉和茬口的基地选址条件;整地施肥、选择良种、蒜种处理等播种准备;播种时间、播种密度与播种量、播种方法、覆盖地膜的播种技术;查苗放苗、合理灌水、合理追肥、病虫害防治的田间管理;检验时期、抽样方法、性状检查、病毒检测、评价处理的田间检验;适时收获、采收方法、科学贮藏的采收贮藏;室内检验、记载内容的生产档案等栽培技术标准体系.该研究旨在为脱毒大蒜高产优质安全生产和促进大蒜产业的规模化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民乐紫皮大蒜脱毒农艺性状栽培规程

    峨眉河流域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评价

    刘凡徐婷袁亚林梁馨苇...
    3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用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重金属As、Hg、Cu、Zn、Ni、Pb、Cd和Cr在峨眉河流域土壤中的分布情况,根据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并结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18进行分析和评价峨眉河流域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表明,As、Hg、Cu、Zn、Ni、Pb、Cd和Cr含量分别为1.48~4.64、0.14~0.36、34.00~370.00、212.00~818.00、0.00~2.00、5.00~53.00、0.10~1.20、0.00~476.00 mg/kg.变异系数显示Cu和Pb的分布最不均匀,受人类活动影响较为强烈;而土壤中Cu、Zn含量普遍超标,按单因子污染指数污染程度依次为Zn>Cu>Cd>Hg>Cr>Pb=As>Ni.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峨眉河流域

    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

    李茂楠刘宪斌杨亚丽张宝...
    39-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玉溪市城区生态植物园中结构和功能保护较好的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地点,分别设置0、1、5、10、15和30g/(m2·a)共6个氮浓度试验处理,采用林冠下喷雾的方式处理2年,采集0~10 cm表层土壤测定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中高浓度大气氮沉降明显增加了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降低了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减少了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说明中高浓度大气氮沉降能够影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碳循环和氮循环进程,增加土壤碳库和氮库,改变土壤碳组分,延缓土壤碳转化过程,减少土壤微生物总量.数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碳含量与大气氮沉降浓度呈多项式关系,即土壤全碳含量随大气氮沉降浓度升高而增加,在10 g/(m2·a)N水平达到最大值[(31.05±1.94)g/kg],之后随着大气氮沉降浓度的继续升高而降低;土壤全氮含量与大气氮沉降浓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即土壤全氮含量随着大气氮沉降浓度持续升高而不断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与大气氮沉降浓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大气氮沉降浓度持续升高而不断降低.

    大气氮沉降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土壤全碳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