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氮·磷·钾肥对优质稻T香优557产量·米质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徐娅李树杏涂敏黄佑岗...
    15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科学调整氮、磷、钾肥比例和用量,同步提高水稻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率,为建立更科学的施肥模型提供基础.[方法]采用"3413"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氮、磷、钾施肥处理对T香优557水稻籽粒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建立肥料效应方程,并探讨3种肥料间的互作效应.[结果]氮、磷、钾肥的施用均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且3种肥料配施的增产效果最优.其对籽粒产量的作用顺序为N>K>P.N2P2K3处理产量最高,为9606 kg/hm2.氮、磷、钾肥的施用可以改善部分米质性状,如提高整精米率、胶稠度,降低垩白度.水稻养分总吸收量和每100 kg籽粒养分需求量均随氮、磷肥施用显著增加,同时养分干物质生产效率及养分稻谷生产效率则显著下降,且肥料的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也随之下降.氮、磷、钾肥两两互作对水稻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对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影响最大的交互作用分别是氮磷、磷钾和氮钾,互作差异达显著水平.利用肥料效应方程,得出该地区获得最高产量的氮、磷(P2O5)和钾(K2O)肥施用量分别为202.2、70.2和337.0 kg/hm2.[结论]肥料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肥料用量及配比应在土壤自身养分的基础上全面考虑水稻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率而确定.

    水稻"3413"试验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利用

    有机·无机肥不同比例配施对灵宝烤烟物理特性的影响

    李文奎王聪王昕陈钊...
    157-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有机、无机肥不同比例配施对灵宝市烤烟物理特性的影响,设置5个处理(T1为0%有机肥+100%无机肥;T2为25%有机肥+75%无机肥;T3为50%有机肥+50%无机肥;T4为75%有机肥+25%无机肥;T5为100%有机肥+0%无机肥),以探寻最佳比例,指导烤烟大田生产.结果表明,肥料配比中适当增加有机肥,可以促进叶片发育.有机肥的添加可以提高烟叶的填充值、中下部叶片的抗张力、单叶重,但100%有机肥处理反而会降低上部叶和下部叶的填充值、抗张力、单叶重,降低可用性.T2处理能够增加下部叶的厚度,增加上中部叶片的单叶重.

    有机肥无机肥配比物理特性

    Meta分析氮肥对我国秋季大白菜产量的影响及调控因素解析

    周赓杜岩功
    160-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Meta分析方法,通过对我国已开展的118组有关施用尿素对秋季大白菜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进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施用尿素对我国秋季大白菜产量影响的平均效应值约为0.37±0.04(95%置信区间0.30~0.44),施氮肥显著提高秋季大白菜产量(P<0.001).施肥对不同省份秋季大白菜产量影响存在较大异质性,湖南、广西、宁夏、福建、新疆平均效应值较高,而江苏、贵州、辽宁、江西、内蒙平均效应值偏低,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P<0.0001).不同氮素施用水平对产量影响的平均效应值从高到低依次为高、低和中等水平,三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对平均效应值具有显著影响(P<0.01),提高其供给能力,可以有效促进尿素对秋季大白菜的增产效果.

    尿素剂量Meta分析随机效应模型平均效应值

    屠宰环节禽产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状况调查

    谢建华叶洁莹王棋梁望旺...
    163-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重庆市家禽屠宰环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情况,为防控金黄色葡萄球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GB 4789.1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对重庆市屠宰环节400份样品进行检测,同时随机选择4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药敏试验和致病性分析.[结果]屠宰环节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程度达59.25%,秋季较夏季污染程度重,为67.00%,胴体比环境污染重,为65.71%,烫洗煺毛和净膛环节污染风险较重均达60%以上.40株分离株中毒素基因检出率为65.00%,总耐药率为95.00%,主要对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70.00%的菌株同时对3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结论]重庆市家禽屠宰环节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较重,部分分离株存在多个毒素基因和多重耐药现象,值得高度重视.

    金黄色葡萄球菌禽产品细菌污染

    非纤维成分对球磨后大豆膳食纤维物理性质的影响

    尹志翔王召君曾茂茂何志勇...
    16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行星式球磨仪制备了不同粒径的大豆豆粕、豆渣、水不溶性膳食纤维(S-IDF),以水合能力、溶解度、密度、比表面积、悬浮稳定性为指标,研究了非纤维成分对不同粒径大豆膳食纤维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球磨过程中豆粕结构易被破坏,粒径迅速降低,可溶性成分快速释放,粉碎60 min后粒径达11.1μm,而溶解度达56.19%,这与其高含量蛋白相关;而豆渣和S-IDF的粒径下降相对慢,粉碎60 min后粒径分别为13.9和10.0μm,溶解度分别为35.2%和24.5%.不同粒径样品的比表面积、孔径和孔体积结果显示,在球磨初期,豆粕和豆渣比表面积的改变主要由粒径下降和表面蛋白与多糖降解所致,而球磨后期则是由内部蛋白和多糖降解以及粒径下降共同导致.S-IDF粒径和孔径变化模式与豆粕和豆渣正好相反.各种膳食纤维的水合能力与形貌性质关联相对较小,其中豆渣具有最佳的水合能力,这可能与其含有较多的酸可溶性大豆多糖(SSPS)相关;3种来源膳食纤维的悬浮稳定性都随着粒径变小而增加,与形貌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悬浮稳定性与粒径及孔径水平呈负相关,而与比表面积及孔体积水平呈正相关(P<0.05).上述研究说明球磨后大豆膳食纤维的物理性质不仅与粒径、比表面积和孔径等形貌特征相关,而且与其非纤维成分相关.

    大豆膳食纤维粒径非纤维成分物理性质

    紫薯花青素稳定性分析及其复配饮品的配伍性研究

    何娜蒋亮邓玉娣廖文镇...
    172-175,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食品原料的种类及其添加量对紫薯花青素热处理时其稳定性的影响及紫薯花青素复配饮品的配方.[方法]以紫薯冻干粉为试验材料,采用热水法提取紫薯花青素,用比色法测定花青素吸光值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胶原蛋白、益生元、甜味剂、水溶性膳食纤维、增稠剂种类及其添加量对紫薯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紫薯花青素复配饮品的配方.[结果]食品原料中,日本胶原蛋白适宜添加量为4%~12%;菊粉适宜添加量为小于6%;木糖醇适宜添加量为1%~10%;抗性糊精适宜添加量为小于4%;阿拉伯胶适宜添加量为0.1%~0.2%或0.8%~1.0%.正交试验和验证试验得出2组较好的饮品配比,分别为日本胶原蛋白、菊粉、木糖醇、抗性糊精、阿拉伯胶的添加量依次为6%、2%、1%、6%、0.8%和6%、1%、2%、4%、1.0%.[结论]该研究可为紫薯花青素类饮料研制中原料配伍、用量配比提供理论参考和配方依据.

    紫薯花青素稳定性食品原料配伍性

    葫芦素葛花醒酒饮料的工艺研究

    于佳弘盛杰董晓静李银塔...
    176-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以葫芦素和葛花提取物为主要原料,通过感官检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具有醒酒效用饮料的最佳配方.当葫芦素含量为0.02 g/L时,以乙醇脱氢酶活性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葛花提取物添加量为2.2 g/L时具有较强的乙醇脱氢酶激活率.通过加权评分法进行饮料味道调整,确定了醒酒饮料的最佳口感,调味因素添加量为蔗糖20%、柠檬酸0.6%、薄荷汁2.0%时感官评定分值最高,感官评分为8.02分,得到了质地澄清、口感清爽、醒酒保肝效果俱佳的产品.

    醒酒葫芦素葛花加权评分法饮料

    响应面法优化川泽泻发汗工艺

    罗骞昀罗昕怡张亚琴文秋姝...
    180-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用响应面法优化泽泻发汗加工工艺.[方法]通过标准分转换,以发汗泽泻的浸出物含量、23乙酰泽泻醇B和24乙酰泽泻醇A含量的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分别探究环境温度、发汗时间和含水量对综合评分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确定的优化范围基础上,采用3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响应面法优化了川泽泻的发汗工艺.[结果]川泽泻发汗的最佳工艺条件是环境温度45℃、发汗时间94 h、含水量10%,此条件下综合评分为94.02±0.02,浸出物含量为(15.34±0.02)%,23乙酰泽泻醇B含量为(0.06±0.02)mg/mL,24乙酰泽泻醇A含量为(0.02±0.01)mg/mL.[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泽泻最佳发汗工艺能够提高泽泻质量,为川泽泻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可靠方法.

    川泽泻发汗工艺响应面法工艺优化综合评分

    白头翁汤有效成分提取工艺和含量测定

    吴柯楠唐志书梁艳妮吉帆...
    184-186,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优选白头翁汤提取工艺.[方法]以浸膏得率、秦皮甲素、秦皮乙素、黄柏碱、秦皮素、盐酸小檗碱和白头翁皂苷B4含量为考察指标,以提取溶剂、料液比、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选提取工艺,运用HPLC法对白头翁汤中提取成分(秦皮甲素、秦皮乙素、黄柏碱、秦皮素、盐酸小檗碱和白头翁皂苷B4)进行含量测定,并进行综合评分.[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8倍60%乙醇为溶剂,提取3 h.[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合理、可行.

    白头翁汤正交试验有效成分提取工艺含量测定

    6-BA处理对猕猴桃贮藏保鲜的影响

    臧建磊李明月万如意田风霞...
    187-191,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浓度的人工合成的细胞分裂素(6-苄氨基腺嘌呤,6-BA)处理对猕猴桃低温贮藏期间内部品质、感官品质及生理生化的影响,以河南南阳西峡"华美2号"猕猴桃果实为试材,于猕猴桃盛花后60 d开始第一次采样,此后每隔15 d采收1次,直至盛花期后120 d.同时,对盛花期后160 d进行采摘且用不同浓度6-BA对猕猴桃进行浸泡处理.取材后测定果实重量、果形指数、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细胞膜渗透率、相关酶活、叶绿素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猕猴桃的生长发育,果实生长状况良好;3种浓度的6-BA处理均可以提高猕猴桃的低温贮藏保鲜效果,其中以10 mg/L的6-BA处理效果相对较好,既保持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抑制果实叶绿素的降解,保持膜细胞完整性,又抑制酶活的下降,较好地保证了果实品质.

    6-BA"华美2号"猕猴桃采前生理保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