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科幻与奇幻——论洛夫克拉夫特恐怖小说中的艺术特色

    张昆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著名的"克苏鲁传说"的文化创造者。虽然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却声名远播,现在已被看做是"二十世纪古典恐怖小说之最佳写手"。他的最大贡献是推动了恐怖文学的演进,使其脱离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神秘主义,进入了科幻的殿堂。鉴于国内少有研究,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其艺术特色,向读者介绍他的"宇宙恐怖"(Cosmic terror)小说。

    洛夫克拉夫特克苏鲁神话恐怖小说科幻奇幻

    论《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对"南方情结"的继承和超越

    张美琴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威廉·福克纳最有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本论文将《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与威廉·福克纳其他的小说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此短篇小说几乎不仅代表了威廉·福克纳的所有小说的主题思想,同时还具有其他小说没有的自己独特的主题思想,这就是对"南方情结"的超越。

    威廉·福克纳南方情结主题超越

    《魔幻玩具铺》中的空间与梅拉妮的身份建构

    顾依婷方英
    32-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当代作家安吉拉·卡特善于将经典童话改写成色彩瑰丽的魔幻现实,而《魔幻玩具铺》是其第一本引入内地的作品,讲述了主人公梅拉尼身份意识的萌芽、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和身份建构的过程。借助相关空间理论,文章发现,梅拉妮活动地点的空间变化与其身份建构有极大的相关性:梅拉尼的家是一幢乡下大房子,犹如俗世中的伊甸园,她在此探索自己的女性身份,向往爱情和妻子身份;在舅舅家,她在多种复杂而相互冲突的空间中体验到外人、母亲、玩偶、反抗者等多重身份,并努力建构家庭成员的身份,期望融入这个新家;公园是追求自由的异托邦,唤醒了她的独立意识和对恋人身份的追求。小说结尾梅拉尼完成了从少女向成年人的转变,结束了不断摇摆和分裂的身份状态,暂时建构起一个稳定持续的身份。

    《魔幻玩具铺》空间身份建构

    从《原野》《琼斯皇》的比较看曹禺对奥尼尔的借鉴与超越

    万佳唯赵亚珉万春雨
    3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尤金·奥尼尔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表现主义戏剧大师。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就深受他的启发,其代表作《原野》在借鉴奥尼尔表现主义手法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超越。本文将通过比较曹禺的《原野》和奥尼尔的《琼斯皇》中的表现主义技巧,探讨二者的差异,揭示正是曹禺对外国戏剧的借鉴和立足于中国现实的民族化、本土化改造,才使得中国戏剧走上了新的台阶。

    《琼斯皇》《原野》表现主义借鉴超越

    《庄子·齐物论》中"三籁"问题浅析

    赵宏杰
    36-3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齐物论》作为庄子哲学讨论较为集中的重要篇章,其篇首南郭子綦以"三籁"为言说对象,而对"人籁"、"地籁"、"天籁"三才之名,并未给予详细的辩词,以致于各家对"三籁"问题的辩驳,莫衷一是,而多数学者大都以训诂、词句之疏解为主,对义理的哲学性分析略显不足。故此而言,本文将以"三籁"为核心论题,并结合庄子的哲学思想,结予义理上较为全面性的阐发。

    三籁物化齐物自然

    从归化和异化角度来看村上春树的翻译风格——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

    金杨梦琪
    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他提出的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译作必须把原作者要想和读者完成的直接对话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村上春树将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视为他最喜爱的一本书,并下决心在60岁时翻译这本书,根据他为日文版《了不起的盖茨比》所写的前言,他已经尽可能做一个热情亲切的翻译者,尽量将一个个文字集合体的内涵用日语说清楚,然而翻译成日语后,无论是否出于译者本意,都会有很多美妙之处受到损伤。那么我们所要探究的便是日文版中,村上是如何利用归化和异化方法来处理这些美妙之处的。

    归化异化村上春树《了不起的盖茨比》

    儿童文学翻译的创译研究——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例

    李阳李艾蒙陈林
    41-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译翻译实践中长期存在又长期被忽视,在儿童文学的翻译中运用得尤为明显。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决定了对翻译的创造性的要求。创译是满足这些要求的有效手段。通过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不同译本的对比分析,能总结出创译常用的实现方法。从中也可以看出,创译将推动儿童文学和其他领域翻译的进一步发展。

    儿童文学翻译创译

    从目的论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并列结构的英译处理

    姜怡婷冯立波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虐童案时有发生的今天,旨在保障我国未成年人基本权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显得尤为重要,其译文也有助于世界各国了解我国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基本态度和不懈努力。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例,探讨法律文本的一个显著特点 ——并列结构如何通过不同翻译方法得以合理的英译。

    目的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并列结构

    描述翻译学视角下《中庸》英译研究——以安乐哲、郝大维《中庸》译本为例

    胡姗姗王金安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描述翻译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在规定性研究不足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翻译研究范式,而翻译规范是描述翻译学的核心理论。《中庸》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的英译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典籍英译的研究对象。本文以安乐哲、郝大维《中庸》译本为例阐释了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在《中庸》的英译过程中对两位译者选择的影响。

    描述翻译学翻译规范安乐哲郝大维《中庸》英译

    浅谈描写译学的理论与实践——以《苦闷的象征》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沈聪
    5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取得迅猛的发展,见证了描写译学的兴起。描写译学这一理念是由美国翻译家詹姆斯·霍姆斯提出的。他致力于克服翻译理论和实践间的脱节。本文以现代描写译学理论为依据和框架,以丰译本和鲁译本的《苦闷的象征》为主要分析对象,具体分析描写译学的翻译特点,这不仅为《苦闷的象征》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对描写译学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描写译学《苦闷的象征》丰子恺翻译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