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虚弱的作者与无力的文本——论《极花》的无力感

    王静
    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贾平凹的《极花》出版后引起众多争论,然而褒贬双方都忽略了小说流露出的无力感。本论文旨在分析造成小说文本无力感的原因。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阐述:一是对于女性叙事的单一片面,对女性隐秘生命体验的隔膜;二是对启蒙立场的放弃,对"城毁乡"主题的预设,对乡村伦理道德缺乏反思向度;三是匆忙叙事过程中的逻辑漏洞和刻画硬伤。《极花》的确表现出贾平凹对于中国最后的农村的忧思,但是以上三方面的问题也降低了小说本应有的拷问深度,呈现出不容忽视的疲弱和无力。

    贾平凹《极花》无力感女性启蒙意象

    纸面人物视野中的精神台阶——论《台阶》中的父亲形象

    冯晓朦
    3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一文中,最先出场的纸面人物——第一人称叙述者"我"见证了父亲为建造高台阶辛劳奉献的一生。纸面人物视野下的父亲形象不仅仅是一个朴实忠厚的农民,更是在叙述者"我"与作者、人物、读者的交互共融中塑造出的"现实的传声筒"、"精神的高台阶"、"情感的诉诸者",其形象旨向内蕴深厚。结合叙述者的特质深入剖析父亲形象,引导学生移情人物经历、感受人物命运,从而实现审美与文化的熏陶,获得精神的启迪,达至有所思、有所悟之境界。

    《台阶叙述者父亲形象精神启迪

    梅洛庞蒂身体理论视角下的《上帝帮助孩子》解读

    吴莎
    3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森在其新作《上帝帮助孩子》中首次提到了孩子和孩子童年所受的创伤对其将来成长的影响,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1]强烈关注。文章聚焦《上帝帮助孩子》中主人公身体的残损变化,通过梅洛庞蒂的身体理论解读身体变化对主人公身体的影响,剖析童年创伤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深刻影响,以及通过"言说"的作用回归孩童的纯真,找寻自我的释放,完成自我身份的重建。

    身体创伤言说作用身份重建

    批判和追寻——《呼吸秋千》中的故乡母题

    孟雅丽
    38-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裔罗马尼亚作家赫塔·米勒始终处于无根的漂泊中。何处是故乡,是米勒作品中一直思索的问题。依托母题研究这一理论基础,结合细致的文本分析,梳理《呼吸秋千》中的故乡母题,析出《呼吸秋千》中书写的双层故乡内涵。第一层为主人公出生成长的故乡。第二层为主人公所渴望追寻的心灵故乡。作家通过《呼吸秋千》中的故乡母题书写在控诉独裁统治的毁灭性与荒诞性以及极权的暴虐带来的人性扭曲的同时,从另一角度对出生地的家乡给予了无情的批判。主人公和其他流放者对心灵故乡的渴望,展现了流亡者的乡愁,表达了作家对故乡的追寻。

    赫塔·米勒《呼吸秋千》故乡

    路易斯·厄德里克《四灵魂》的空间书写

    景进红
    4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路易斯·厄德里克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享誉众多的女作家。作为印第安裔美国人,厄德里克不仅关注其种族问题,而且在其文本创作中致力于还原印第安人真实的生存状况。本文从空间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小说《四灵魂》深入地进行文本分析,旨在探讨厄德里克在文本中是如何构建物理空间、心理空间与文化空间的,进而反映出印第安裔美国人在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中是如何面对生存困境以及如何为自身种族的生存空间而努力的。

    《四灵魂》物理空间心理空间文化空间

    从《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与《锌皮娃娃兵》的对比中看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人性关怀

    王瑞欢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兰娜·亚历山大诺芙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凭借其对时代苦难的纪实性的复调书写,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本篇文章通过将女作家的两部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和《锌皮娃娃兵》相对比,挖掘其作品中蕴含的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民族时代苦难的人文关怀。

    战争苦难复调人文关怀

    《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中动物形象解析

    左珺
    47-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是由安吉拉·卡特收集世界各地民间故事编纂的一部民间故事集,书中囊括了世界各地的各种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众多故事中,不乏动物的出现。本文将书中所出现的动物形象分为两类:人化的动物和动物化的人。本文通过这两类形象对《安吉拉·卡特精怪故事集》中出现的部分动物形象做浅析,并进一步探究人们对动物形象赋予的意义:在歌颂人的伟大的同时为兽性正名,告诫人类警惕人性中的恶。

    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动物形象民间故事异化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美国情景喜剧字幕翻译中委婉语的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吴佳瑜王淑琼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委婉语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广泛使用于人们的日常交往中。不同文化和场景下的委婉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功能。本文将以《老友记》为具体案例,以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原则,从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四个角度具体分析委婉语的汉译,以期引起读者对在功能对等理论下委婉语研究的兴趣。

    功能对等委婉语《老友记》字幕翻译

    从等效翻译理论角度看朱生豪《哈姆雷特》隐喻汉译

    赵彦应高峰
    5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体验世界的认知和思维模式,已经成为刻画人物形象和反映文学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哈姆雷特》一直受到很多的关注和研究,而多限于文学角度,对隐喻的研究非常少。本文选取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剧本作为语料,以尤金·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哈姆雷特》(朱生豪汉译)为个案对其中的隐喻辞格及其翻译进行研究,并总结出译者对隐喻的主要处理方式及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朱生豪的翻译总是把读者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但对一些文化限定性隐喻的翻译存在一些问题,有时不能很好地表达原文情感。

    隐喻《哈姆雷特》等效翻译理论朱生豪莎士比亚

    从目的论视角浅谈《蝴蝶梦》中环境描写的翻译策略

    叶雪晴
    5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蝴蝶梦》是英国女作家达芙妮的成名之作,自1938年发表以来,就颇受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喜爱,这也得益于其成功的文学翻译。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以英国小说《蝴蝶梦》为例,研究译本中的环境描写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并探讨其遵循的翻译原则,旨在为文学翻译研究领域提供些微借鉴。

    目的论《蝴蝶梦》环境描写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