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无暗不反,有恶必讽——细读《祝福》中的反讽艺术

    张超
    2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先生可以被称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反讽家,他已经把反讽作为"一个主体的自我精神觉醒和反思,是对于世界的一种理解方式",这种反讽精神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随处可见。鲁迅先生的反讽艺术不仅仅运用于某一个句子、某一个段落,而且已渗入作品里的每一个人物的设定、环境的描摹、情节的布局,有暗必反,有恶必讽。

    反讽有名之人无名之人文本细读

    论张炜小说《九月寓言》中的生态意蕴

    李想黎治平陈向辉
    2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炜的《九月寓言》是中国乡土小说的典范之作,本文以《九月寓言》中的野地之上多元生命为研究对象,探索其背后的自然生态意蕴、人文生态意蕴和社会生态意蕴,升华自身的生态审美理想。通过整合文本中的不同生态意蕴形成整体性的认识,感知《九月寓言》中的生态意蕴在当今社会的存在价值和实际作用。

    张炜《九月寓言》生态意蕴

    英美新批评视野下的毛子《赌石人》"细读"

    黄楚倩彭在钦
    31-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美新批评派是以研究作品文本为对象,以细读法为方法,整体上以形势研究为宗旨。运用英美新批评细读法分析毛子的《赌石人》,在反复阅读和多重琢磨中领会到诗的精妙之处,使读者不仅能够通过了解诗中意象的意蕴来把握诗人所透露出的情感,而且能提高对文本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

    新批评细读法赌石

    阿玉的悲惨人生——以森鸥外《雁》看明治女性的悲剧

    江紫媛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鸥外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作家,是与夏目漱石齐名的日本近代文学先驱,为我们留下许多神来之笔。他为日本文学做出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其文学生涯中期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雁》,记录下了明治初期的黑暗时代,深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以主人公阿玉为代表的下层女性的心灵和情感,在引导女性追求个性解放和实现自我价值方面具有社会意义。本文拟通过对《雁》的分析,从中找出日本明治初期下层女性的困境并引例加以说明,总结并探讨造成以阿玉为代表的明治女性悲剧的原因。

    森鸥外明治女性

    宫泽贤治童话《ツェねずみ》人物形象分析

    彭锡杨
    3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日本著名童话作家宫泽贤治的短篇小说"老鼠三部曲"之一《ツェねずみ》(老鼠菜)中,主人公"菜鼠"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创作动机。

    宫泽贤治ツェねずみ老鼠菜老鼠权

    镜像理论视角下的《搏击俱乐部》探析

    陈潇萌
    3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拉康的镜像理论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辨明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阐释了人从无意识地对他者的崇拜与模仿到通过认识他者将自我与外界区分开来进而转向有意识地自我接受与自我完善的过程,揭示了他者在人的自我认同发展及自处过程中的重要性。《搏击俱乐部》中主人公是典型的反英雄主义式人物,且其自我意识发展具有典型的镜像特征。本文结合镜像理论,解读对主人公自我意识的完善。

    镜像理论反英雄主义《搏击俱乐部》

    国内《我的名字叫红》研究综述

    李少康
    4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6年,奥尔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在大陆出版。自2007年以来,国内学者们主要从文化主题、创作技巧、艺术特色、"红"的象征意义等方面对《我的名字叫红》进行了研究和解读。在今后的研究中还有需要重视的问题:(1)确立批判的主体意识;(2)加强对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和引进;(3)深入对《红》的外部研究。

    《我的名字叫红》研究综述问题

    当代女性乡土文学在日本的译介研究——以残雪小说为例

    卢冬丽卢慧雅徐冕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几十年来,当代中国乡土文学在日本的影响力日渐扩大,越来越受到读者重视。以残雪、迟子建、王安忆、铁凝等人为代表的新一代女性乡土作家在日本文学界颇受关注。在译者、出版社等多方面因素作用下,残雪作品在日本的影响力迅速提升,获得了读者的认可。残雪的文学在日本的译介历程可分为初显期、转型期和轰动期,作品本身的世界性和民族性是其能够在日本得以广为接受的决定性因素,译者近藤直子和出版社河出书房新社则是日本译介的两支主要推动力。当代女性乡土文学作为一个独特而又美丽的存在,推动了中国乡土文学在日本国内的译介和接受。

    中国乡土文学女性残雪日本译介

    从《人性的污秽》中探析菲利普·罗斯对于自我主体的再思考

    张锦秀
    4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菲利普·罗斯(1933年—),自从1959年发表他的处女作《再见,哥伦布》到2012年他宣布封笔,这位产量丰富、笔耕不辍的文学巨匠以"我已经将我拥有的天赋发挥到极致"[1]终止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罗斯以一个犹太裔美国人的作家身份不断地对作品本身、犹太传统价值观、犹太身份、自我与他人等问题做深入的探索和追寻,使得他的作品有着更为深层次的探索意义和与时俱进的多样性。在罗斯后期的作品"美国三部曲"《美国牧歌》《我嫁了一个共产党员》《人性的污秽》中,其所倡导的"彻底的游戏态度和致命的严肃关怀是我最好的两个朋友"[2]的创作观体现得更为全面具体。本文着重研究《人性的污秽》这部作品,笔者将从主人公科尔曼处理自我身份、福妮雅不断的逃离心理以及莱斯·法利这一人物来分析作者对于自我主体缺失的思考与构建,以此达到,在当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我们对于自我主体意识的重新审视与建构问题的思考。

    菲利普·罗斯自我主体背叛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文化身份认同与建构

    杜冰
    48-4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李安及其电影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其多部作品在体现其东方自身文化身份归属感的同时,又完成了中西方文化身份的重新认同与建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63岁的李安求新求变出其不意的又一力作,整部电影并没有像以往战争电影那般展现异常宏大的战争场面,却在平淡之中令人热血沸腾。本文以后殖民理论视角深度剖析了影片中人物随着时间、地域、人文历史的变化对于文化身份认同的自我追寻与疏离的过程,旨在对影片中折射出来的多元文化能够做到理解彼此差异,和谐相处,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后殖民主义多元文化文化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