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康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康学院学报
安康学院学报

向纪明

双月刊

1674-0092

xb@aku.net.cn

0915-3288130;3288061

725000

陕西省安康市育才路92号

安康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性学术季刊,为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出版物,在学术界的影响不断扩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际中文教育视野下文学作品的文化叙事研究——以余华当代长篇小说《文城》为例

    李丽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余华新近发表的长篇小说《文城》里有精彩的故事情节,亦有深厚的文化内容,值得作为国际中文教育尤其是高级阶段留学生的教学内容.优秀的当代长篇小说里不仅有鲜活生动的语言,也有千姿百态的文化.教师应该通力合作,挖掘并讲好当下优秀小说里的中国文化故事,以激发留学生中国语言文化的学习兴趣.

    当代长篇小说《文城》文化故事国际中文教育

    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反思与探索

    曲经纬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界美学学科和相关论域的建立,是在以经史子集之学为核心的古典国学转换为美学的现代学科表达中产生的.中国古典美学是古与今、中与西碰撞融合下产生的现代学术形态,其以今释古、以西释中的合法性根据,需要在不断反思和质疑中得到巩固,并在此基础上谨慎进行中国古典美学方法论上的尝试探索:在对中国古典审美经验进行现象还原的基础上,感知探索其本体论驱动所在,将形而上的精神经验与形而下的感性经验相结合,以具有代表性形态的个案研究进行纯粹审美精神史的展开,代替依据朝代更迭割分美学史料的断代式研究,将审美本体演变的逻辑线索与古典审美经验突破的显现形态相印证,以此呈现中国古典美学史的脉络主线.

    中国古典美学审美本体中国话语美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与当代文学话语实践嬗变

    谢欣然
    15-1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降,以亨利·列斐伏尔、戴维·哈维、爱德华·苏贾等为代表的一批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在承继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的基础上,将空间、主体与社会三者有效并置,构建出"人化空间"的现代空间样态,从而开启空间转向的理论浪潮.学者们因各自学术背景和理论旨趣的差异进一步拓展了空间的符号属性、文化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为文学场域话语实践的嬗变提供了可靠依据.空间生产与文学表征话语的协同建构、空间符号与文学审美话语的互构融合以及空间正义与文学诗性话语的内向升华等均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与当代文学话语相互涵摄的多重面向.这在相当程度上超越了传统文学的表达藩篱,为文学观念多元拓展提供了独特的范式与角度.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文学话语空间生产空间符号空间正义

    从"资本"到"符号资本"——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消费文化

    安博杨佩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商品交换循环公式出发,提出资本增值的循环公式,并进一步预言了"资本"的增值可以脱离于物质生产继而独立.在鲍德里亚看来,该预言已经在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文化"驱动下,以符号象征交换价值掩替了商品交换价值.但他忽略了"资本"增值源自物质生产的一般政治经济学逻辑.只有在金融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产业资本与"符号资本"所衍生出的双重剥削才能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

    马克思资本消费社会资本主义体系符号资本

    延安时期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及现实启示

    朱玉超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安时期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理论总结和实践探索:他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依据,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目标,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他深研理论激浊扬清宣传马克思主义,立足工作广用形式普及马克思主义,学术探究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之间的关系.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为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经验,提供了重要启示: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厚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生命力;坚持守正与创新结合,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吸引力;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批判错误思潮结合,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信力;坚持传统形式与新生媒体结合,扩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感染力.

    艾思奇大众化探索启示

    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文献的译介与传播研究——以陈独秀赞助人身份为线索

    刘虎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党前后,陈独秀以多重身份鼎力支持马克思主义文献的译介、阐释和传播.作为马克思主义翻译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陈独秀组织策划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译介出版活动;作为马克思主义媒体人和出版家,陈独秀构建了以《新青年》为中心的红色舆论阵地以及新青年社和人民出版社等机构,为马克思主义译文提供了理想的刊载平台和发行渠道;作为马克思主义撰稿人、评论家和演说家,陈独秀发表了《马克思学说》《社会改造的方法与信仰》等评论文章或演说,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陈独秀鼎力支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译介和传播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党的早期革命活动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滋养,也为党百余年来的马克思主义编译出版事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陈独秀赞助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译介传播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谣言的治理及其经验研究

    张茂杰
    3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谣言作为一种为达到特定目的而有意捏造的虚假信息,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全面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顽固派、中国汉奸、亲日派和群众中的落后分子制造和散播政治谣言、军事谣言和社会谣言,妄图丑化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和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打造阵地,引导舆论导向;广邀记者,冲破新闻枷锁;正面回击,还原事情真相等一系列"组合拳"破除谣言,塑造了党的光辉形象,为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深入总结党在全面抗战时期治理谣言的主要做法及成效,既有助于从更宽广的视域探寻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内在逻辑,也可以为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谣言治理经验

    十五大以来历次党代会大会主题的文本分析

    温习勇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大会主题始于党的十五大.大会主题是党代会报告的眼睛,也是大会的主旨和灵魂.分析十五大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的大会主题可以看出,每一次党代会报告所确定的大会主题都在科学判断和准确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和着重强调了旗帜问题、道路问题、精神状态问题和奋斗目标问题.同时,历次党代会大会主题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党的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回顾和研究十五大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的大会主题,既有助于我们从微观视角全面理解把握党在各个发展时期的历史使命,也有助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从而坚定不移地沿着党所指引的方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以来历次党代会大会主题文本分析

    法称《诤正理论》中的"堕负"理论

    甘伟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诤正理论》是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法称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其核心内涵是一种在广义逻辑意义下处理论辩中输或赢的理性规则的论辩逻辑.本文选取《诤正理论》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法称论辩逻辑的"堕负"理论.基于法称因明原典汉语疏释背景,文章首先梳理了法称论辩逻辑的先决条件即作为能立支分的三类正因在论辩中的正当性问题.其次,法称的诤论观念与正理派的曲解、倒难和堕负等三类诤论观念不同,是一种两个派别之间互相争论试图理性地说服其他论辩者改变错误观念,得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反驳别人观点的论辩.最后,基于这样的论辩目的,法称给出了七种"堕负"类型,即能立支分不当过失、不说能立支分过失、非能立支分过失、似因似喻过失、抛弃支分过失、不说外论过失、说非过失为过失.

    法称《诤正理论》堕负

    新世纪以来国内马礼逊研究综述

    姜国会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礼逊是第一位来华新教传教士,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考察了新世纪以来国内马礼逊研究进展,并借助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学术期刊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分析了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同时也对该领域硕博士学位论文及图书的研究主题作了梳理.最后,本文指出了该领域的研究特点与不足,并提出了推进该领域研究的几点建议.

    马礼逊研究综述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