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康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康学院学报
安康学院学报

向纪明

双月刊

1674-0092

xb@aku.net.cn

0915-3288130;3288061

725000

陕西省安康市育才路92号

安康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性学术季刊,为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出版物,在学术界的影响不断扩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逻辑内涵与价值意蕴

    高雷雷桂运奇张岩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思考、新认识、新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理论支撑,以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文化建设思想为理论来源,以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滋养.其逻辑意涵包括:系统谋划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统筹安排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明确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领导力量,透彻论证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习近平文化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崭新境界,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指南,贡献了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中国智慧.

    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渊源逻辑内涵价值意蕴

    湖南数字乡村治理韧性的指标体系构建与综合测度

    潘忠文
    8-1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韧性发展理念解读数字乡村治理韧性的内涵特征,构建了五维度数字乡村治理韧性指标体系.利用2013-2022年湖南省14个地级市(州)的面板数据,对数字乡村治理韧性指数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2013-2022年湖南省数字乡村治理韧性水平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提升趋势,但是存在差异性.热点区域主要包括长株潭核心地区,其他局部地区的数字乡村治理韧性指数相对偏低.因此,应该立足湖南乡村空间体系,充分挖掘数字技术的牵引作用,因地制宜地采取数字乡村治理对策,共同促进湖南乡村治理韧性有序提升.

    乡村振兴数字乡村治理韧性综合测度乡村治理

    中国传统家训中的读书观

    杨明贵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家训蕴含着丰富的读书智慧,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传统家训主张读书之目的在于修德正身、明理增智,反对以科举功名、货利势位劝诱子弟读书.中国传统家训重视读书方法的提炼与传授,强调读书须专精有恒、学思结合、切己致用、博约相济、优容不迫.教师兼具"教书人"和"读书人"双重身份,带头读书、教人读书是为人师者的基本职责.挖掘整理中国传统家训中关于读书的方法探讨并有选择地实学活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和一线语文教师增强读书功夫、提高育人本领的有效途径.

    中国传统家训读书观目的方法发凡

    目的 内容 意义:中国传统家训(宋元及以前)中的劝学思想

    崔德全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劝学是中国传统家训的一条主线和基本内容.从劝学目的上看,古人劝学既有着超越性的理想,还有着现实利益的考量.在劝学内容上,古人劝学以学礼为本,在此基础上还要通晓儒家经典,旁及史、子等著作.此外,古人还鼓励子弟学习一些基本的实用生活技能.在学习方法上,古人非常注重虚静专一的心境、勤奋刻苦的精神和谨慎恭敬的态度.在倡导全民终身学习的语境下,古人的劝学思想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青年大学生来说,尤其如此.

    中国古代优秀家训劝学目的内容意义

    论20世纪50-70年代农业合作化小说的文学叙事——以《三里湾》与《山乡巨变》为中心的考察

    张文诺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书写农业合作化的小说在20世纪50-70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出现了多部代表十七年文学成就的小说.在农业合作化进程中,当代作家以深挚的情感书写农业合作化运动,为农业合作化运动提供形象的认识依据和历史阐释;他们按照自己对未来新社会的美好想象进行书写,形成了农业合作化小说独特的叙述内容与叙述策略.考察农业合作化小说的文学叙事,可以更加准确地揭示农业合作化小说的文学史意义及其审美价值.

    农业合作化意识形态文学叙事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生物相似性

    马建平包温都尔夫
    34-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有一个现象,用对生物的认识来比拟对文学的认识,即生物相似性.这是在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内部由对自然及生物以及自身的直觉体察而产生的.本文重点分析这一现象并说明其根源.

    生物相似性文艺批评

    抑郁心理、幸灾乐祸与共情的困难——以芥川龙之介《母亲》为例

    王玉华赵海涛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母亲》是一部题为"母亲"却旨在探讨人性善恶的小说.小说中两位年轻的同名母亲均经历丧子之痛,在遭受抑郁的折磨之后,却都为另一方的相同遭遇呈现出幸灾乐祸的心理.这种共情的困难是对芥川龙之介中国之旅与复杂生活阅历的投射.

    芥川龙之介《母亲》抑郁心理幸灾乐祸共情的困难

    "和而不同"新释

    刘保庆
    47-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和而不同"不能简单解释为静态的和谐、和气、团结或者和平共处,而是动态生成新事物的过程.《国语》《晏子春秋》开创了和而不同的哲学思考路径,讲究以异在为前提,以相成相济为手段,其旨归在"生物".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阐释史开创了和而不同的道德对比路径,认为君子"心和""任道""为公"而小人"利争".这两条思考路径不应混为一谈.

    "和""同""和而不同"逻辑

    王夫之对老子思想的批判及其意义

    黄红兵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夫之对老子思想总体上持批判态度,这主要体现在紧密相联的两个方面.一是老子的哲学观.王夫之认为老子哲学的致命缺点在于道与物的分离,其次老子的动极必返及道用其弱这二者有其局限性.二是老子的社会观.老子的无为而治,实际上是无所事事而待物自成,它抛弃了儒家的仁义礼乐,是毫无社会责任感的冷漠与自私.不仅如此,老子在处世中,多有"机诈"之心.王夫之力图还原老子思想的本来面目,对其优缺点作了较客观的分析,尤其是对老子思想缺点的认识,在老学史上最为深刻和系统,对其批判也最为彻底,这对于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由空谈心性命理向经世致用方向转变有重要意义.

    王夫之老子《老子衍》批判

    论彼得·辛格"命主"的理论困境

    郑绍珉陈梦瑶
    59-6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彼得·辛格的伦理思想是当代物种平等思想的一道标杆,"命主"是其中为反物种主义思想辩护的重要概念,但是该概念却存在巨大争议.通过对这一概念的分析与批判,可以看到其面临与物种平等理论实践相矛盾、与辛格自身理论体系相矛盾和概念建构本身被质疑的理论困境,这些困境意味着命主概念难以融贯地存在于其物种平等思想之中.而通过对命主与物种平等思想的再审视可以发现命主概念的建构不仅是失败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摒弃命主概念才能更好地保证辛格物种平等思想的前后一贯性.

    彼得·辛格命主反物种主义平等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