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按摩与康复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按摩与康复医学
按摩与康复医学

孙冬梅

月刊

1008-1879

Let@vip.163.com

020-83572059;18819245035

510095

广州市恒福路60号

按摩与康复医学/Journal Chinese Manipulation &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查看更多>>《按摩与康复医学》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注册的正式公开出版物。本杂志是由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中医药局主管主办,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康复医学会等协办的国家级优秀医学科技期刊。本杂志现为旬刊,每月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3期。开设栏目: 专家论坛、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康复论坛、综述、内外妇儿科临床与康复、骨科临床与康复、肿瘤临床与康复、康复教育与管理、学科建设、康复与护理、中西医结合、按摩与推拿、医药研究与检验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PNF联合下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姿势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谭寒松黄夏荣黄福锦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PNF联合下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姿势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4例脑卒中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PNF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机器人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脑卒中姿势量表(PASS)、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肌张力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患者的姿势及平衡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PASS、FAC功能性步行分级、Berg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MAS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F联合下肢机器人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姿势及平衡功能,提高其步行能力.

    PNF下肢机器人脑卒中姿势评定量表步行功能肌张力改良Ashworth量表

    任务导向训练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潘志鹏刘夏刘晓丹侍燕萍...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1月~12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在康复师的辅助下进行任务导向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平衡、下肢肌力、运动功能、踝关节功能、膝关节屈曲活动范围及行走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BBS评分、股四头肌评分、腘绳肌评分、FMA-LE评分及AOFA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BBS评分、股四头肌评分、腘绳肌评分、FMA-LE评分及AOFA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屈曲活动范围及6 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膝关节屈曲活动范围及6 min步行距离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任务导向训练与下肢康复机器人相结合,可有效提高下肢肌力,促进平衡功能的恢复,对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显著,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行走能力和膝关节屈曲的活动范围,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下肢康复机器人任务导向训练卒中偏瘫平衡能力肌力运功功能踝关节功能

    机器学习模型在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康复后功能结局预测中的价值研究

    曾形信赖奕杉殷敏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机器学习模型与逐步线性回归(Stepwise linear regression,SLR)模型在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康复后功能结局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五医院2013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1046例为研究对象,取患者一般资料以及入院时功能独立性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评分构建SLR、回归树(Regression trees,RT)、集成学习(Ensemble learning,EL)、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以及高斯过程回归(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GPR)预测模型,并采用10折交叉验证,比较各模型实际与预测出院FIM评分以及FIM增益的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结果:机器学习模型(R2:RT=0.75,EL=0.78,ANN=0.81,SVR=0.80,GPR=0.81)在预测FIM运动评分方面优于SLR(0.70).机器学习模型对FIM增益总分的预测准确性(R2:RT=0.48,EL=0.51,ANN=0.50,SVR=0.51,GPR=0.54)也优于SLR(0.22).结论:机器学习模型在预测FIM预后方面优于SLR;仅包含患者一般信息和入院FIM评分的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准确性优于既往研究,同时GPR对FIM预后的预测准确性最高.

    脑卒中亚急性期机器学习预测功能独立性量表逐步线性回归人工神经网络

    小针刀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后遗症期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

    文锦陈南萍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小针刀联合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在改善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上肢痉挛症状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80例脑梗死后遗症期上肢轻至中度痉挛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小针刀组(n=26)、TMS组(n=27)、联合组(n=27).所有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小针刀组进行小针刀治疗,TMS组进行经颅磁治疗,联合组进行联合治疗.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的Fugl-Meyer量表分数、临床痉挛指数分数,运动诱发电位,和静息运动阈值.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均提高,临床痉挛指数评分均下降(P<0.01),其中联合治疗组的Fugl-Meyer评分高于单一治疗组,临床痉挛指数评分低于单一治疗组(P<0.01);三组患者治疗后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均缩短,波幅增高(P<0.01),其中联合治疗组的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短于单一治疗组,波幅高于单一治疗组(P<0.01);三组患者治疗后静息运动阈值均下降(P<0.01),其中联合治疗组的静息运动阈值低于单一治疗组(P<0.01).结论:小针刀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能有效缓解脑梗死后上肢功能痉挛患者的上肢痉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大脑皮层兴奋性,疗效优于单一治疗方法.

    脑梗死上肢痉挛小针刀经颅磁刺激临床痉挛指数运动诱发电位静息运动阈值

    身心同治针法联合盐酸氟西汀治疗中风后抑郁对抑郁、神经功能及血清5-HT、NE、DA的影响

    刘宇轩史江峰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身心同治针法联合盐酸氟西汀治疗中风后抑郁对抑郁、神经功能及血清5-HT、NE、DA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徐州市中医院收治的中风后抑郁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在脑卒中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单用盐酸氟西汀分散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身心同治针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HAMD量表、SDS量表、中医证候评分、FIM量表、MESSS量表、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24、SDS、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HAMD-24、SDS、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IM评分较治疗前升高,MES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I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MES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5-HT、NE及DA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5-HT、NE及D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身心同治针法联合盐酸氟西汀可有效改善中风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风后抑郁身心同治针法盐酸氟西汀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功能

    基于肌肉激活的斜方肌平衡训练对偏瘫肩痛患者上肢运功功能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

    董明余静陆彦青李琎...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斜方肌平衡训练对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1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康复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1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用药及神经发育学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肩胛带的稳定性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斜方肌平衡训练(侧卧位肩外旋、侧卧位外旋、俯卧位水平外展、俯卧位水平后伸),两组患者训练均30min/次,1次/d,5次/周,连续训练6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VAS视觉模拟评分,以及上肢静息运动阈值(rMT)、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检测.结果:观察组9例及对照组7例患者因提前出院中途退出被剔除,最终观察组63例,对照组65例.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U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MA-U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rMT和CMC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rMT和CMCT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肩胛带的稳定性训练基础上,斜方肌平衡训练能更好的改善偏瘫后肩痛患者的疼痛、运动功能及神经电生理.

    偏瘫后肩痛斜方肌平衡训练疼痛运功功能静息运动阈值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四神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曲鲁君王汉邹文爽徐浩...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四神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分子机制.方法:运用TCMSP、Pubchem、SEA、Swiss Target Prediction、GeneCards等数据库筛选四神丸活性成分、预测靶点及IBS疾病靶点;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和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进行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 Tools软件进行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筛选得到四神丸的活性成分18个,靶点693个,IBS相关疾病靶点422个,与四神丸的交集靶点共有82个;得出PPI网络的拓扑学分析结果,共筛选出20个关键靶点.GO富集条目644个,主要涉及炎症反应、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正调控、蛋白激酶活性、MAP激酶活性的正调控、多巴胺分解代谢过程和白细胞介素-17产生的正调控等.KEGG通路显著富集148条,得出包括与IBS炎症与免疫相关通路、与细胞增殖与凋亡相关通路、与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相关通路等发挥治疗IBS作用的相关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芦丁、补骨脂酚、补骨脂甲素、金丝桃苷这4个活性成分能与IL1B、TLR4、IL6、TNF结合并形成较为稳定的构象.结论:网络药理学联用分子对接技术揭示四神丸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治疗IBS.

    肠易激综合征四神丸泄泻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芦丁、补骨脂酚、补骨脂甲素、金丝桃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的捏脊研究领域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汤文政董思颖刘诗妍郭啸南...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应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年起至2023年中国知网数据库捏脊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性可视化分析,继而了解捏脊领域的研究现状,并进一步探求捏脊疗法的研究热点及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2000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1日所收录的捏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运用CiteSpace6.1.R6软件提取作者、机构与关键词信息绘制相关知识图谱并进行分析.结果:①共纳入文献814篇,从2020年开始发文量出现了整体下降的趋势.发文量最高的机构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但各机构缺乏合作交流,吴高鑫团队、王红团队发文量靠前.②关键词共现、聚类及突现结果显示目前研究热点集中于儿科病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譬如厌食、腹泻与小儿脑瘫等.结论:捏脊研究已具规模且侧重于临床疗效评价,且以呼吸、消化、泌尿系统中的应用居多.同时,捏脊疗法的免疫机制及脑功能效应等可能成为未来捏脊的研究热点.

    捏脊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免疫功能

    腹部推拿对阈下抑郁大学生自主神经功能调控的临床研究

    冯敬钊夏云韩思凡李洪亮...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腹部推拿对阈下抑郁大学生自主神经功能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12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招募的阈下抑郁大学生64例,并随机分为腹部推拿组与对照组各32例;最终完成试验的受试者为,腹部推拿组31例,对照组29例.腹部推拿组以摩腹、按揉腹部、振腹三种手法进行操作,对照组则在腹部予以静止性触摸,每周一、三、五各干预1次,每次25 min,共6周.观察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及1个月随访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分,干预前后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及频域指标VLF、LF、HF、LF/HF的变化,以及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腹部推拿组患者HAMD-17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患者HAMD-17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腹部推拿组患者HAMD-17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1个月随访时,腹部推拿组HAMD-17评分仍维持治疗后水平,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对照组HAMD-17评分逐渐回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腹部推拿组SDNN、RMSSD、pNN50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SDNN、RMSSD、pNN50较治疗前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腹部推拿组SDNN、RMSSD、pNN50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腹部推拿组VLF、LF较治疗前升高(P<0.01)、HF较治疗前升高(P<0.05),LF/HF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VLF、LF、HF较治疗前有升高趋势,LF/HF较治疗前有降低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腹部推拿组VLF、L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F高于对照组(P<0.05)、LF/HF低于对照组(P<0.05).腹部推拿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腹部推拿能够改善抑郁情绪,并能调控自主神经功能,尤其是激活副交感神经.

    阈下抑郁大学生腹部推拿自主神经心率变异性抑郁推拿

    基于MCU探讨防风汤加减联合推拿治疗风寒湿痹型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陈进城林志刚陈水金何坚...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颈椎多功能训练评估系统(MCU)探讨防风汤加减联合推拿治疗风寒湿痹型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期间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的风寒湿痹型颈型颈椎病患者共7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予口服防风汤加减联合推拿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推拿治疗.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量表、临床疗效及颈椎各方向活动度和肌力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NDI评分较治疗前增加,治疗组VAS评分和ND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各方向活动度和颈肌最大肌力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P<0.05),治疗组颈椎各方向活动度及颈椎前屈、后伸、右侧屈方向的最大肌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防风汤加减联合推拿可显著改善风寒湿痹型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颈椎活动功能,增强颈椎周围肌群的肌力,从而增强颈椎的稳定性,缓解临床症状,其疗效优于单纯推拿治疗.

    防风汤推拿颈型颈椎病风寒湿痹MCU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