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全、健康和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全、健康和环境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安全、健康和环境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张海峰

月刊

1672-7932

hsebjb@163.com

0532-83786258、83786259

266071

青岛延安三路218号

安全、健康和环境/Journal Safety Health & Environment
查看更多>>本刊国内石油、石化、化工行业开展危险化学品管理、建立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体系、风险评估方面的核心期刊,是安全生产的好帮手。《安全、健康和环境》致力于企业安全生产、文明生产,愿企业“安全地生产、健康地生活”,“关注安全、关爱生命”。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能源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数智化应用与实践

    杨哲施红勋徐伟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高新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世界能源化工产业格局已发生重大变化与调整,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成为推动行业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抓手。基于能源化工行业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提出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提升路径,探索关键技术研发以及应用实践,为能源化工行业安全生产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能源化工安全生产数字化智能化提升路径

    基于工程伦理的化工企业事故致因分析与防范措施

    金友平单克谷凯
    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近年来化工企业事故时有发生,以某化工企业典型事故为例,从工程伦理角度对事故致因进行了剖析,提出化工企业应重视企业技术伦理、平衡企业利益伦理、增强企业责任伦理意识,以及处理好周围环境伦理共4项防范措施。研究结果可为化工企业从工程伦理角度分析和预防事故的发生提供指导。

    化工企业工程伦理爆炸事故事故致因防范措施

    降低可再生能源水电解制氢时氧中氢安全风险的措施

    梁峰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再生能源水电解制氢在低负荷运行时氧中氢含量超标容易导致安全风险,针对碱液互混、隔膜两侧气体分压差和运行负荷对氧中氢含量的影响,分析认为主要是分离罐后的碱液互混所导致,其对指标影响的占比超过50%,提出了降低氧中氢安全风险的改进措施,在普遍使用的碱水电解制氢流程中,增加碱液脱气罐,同时对补水泵进行适应性增容改造,可消除碱液互混对氧中氢的影响,即使在10%的低负荷下运行也可实现副产氧气中氢含量1%以下,满足降低安全风险的同时,可更充分地适应可再生能源发电不稳定的能源特性。

    可再生能源制氢碱水电解氧中氢安全风险脱气罐

    华北某石化企业场地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

    康媛媛王运闯杨晓徐喆...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化快速发展导致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是了解地下水质量状况、污染来源、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的基础工作。选取华北某石化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单指标评价法开展地下水取样测试分析,发现石油类、石油烃、溶解性总固体、铁、氨氮、钠、镉、铅等因子超出相应的标准限值。结合生产工艺及原辅材料分析,推测超标现象与该场地所在企业前期生产活动有关。该研究为调查企业的污染管控提供了数据支撑,亦可为类似石化场地的调查评价提供参考。

    石化场地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石油烃

    污泥热水解技术研究进展

    陈孝彦
    22-2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水解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污泥预处理技术,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得到更多的关注度。通过研究热水解技术对污泥脱水性、有机物溶出性和厌氧消化影响的相关文献,对污泥热水解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进展进行了阐述和评价,并对热水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旨在为污泥热水解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方向。

    污泥热水解机理减量化资源化

    低共熔溶剂对乙烷和正丁烷的吸收性能研究

    宋云飞
    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开展乙烷和正丁烷在分子型低共熔溶剂癸酸-油酸(1∶2)中的稳态和动态吸收实验研究,考察低共熔溶剂对轻烃VOCs的吸收性能,为解决石化行业VOCs深度治理难的问题提供一种新方法。采用饱和溶解法考察了乙烷和正丁烷在癸酸-油酸(1∶2)中的溶解性能,采用动态鼓泡吸收法考察了乙烷和正丁烷在癸酸-油酸(1∶2)中的吸收效率和再生性能。饱和溶解实验中,乙烷和正丁烷在低共熔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压力升高而升高,其中15℃条件下,乙烷和正丁烷在癸酸-油酸(1∶2)吸收的Henry系数分别为2。073 MPa和0。133 MPa,达到与离子液体相当或更高水平,由此证明癸酸-油酸(1∶2)对轻烃具有较高的吸收容量;动态鼓泡实验中,VOCs去除率随模型气流量降低、VOCs浓度增大而升高,温度对动态吸收效率的影响是溶解度和分子热运动的双重作用结果,在相同条件下正丁烷相比乙烷表现出更高的去除率,其中在20℃、正丁烷浓度10000μmol/mol、气体流量30 mL/min的动态吸收条件下,正丁烷去除率可达到99。99%以上,且再生过程中低共熔溶剂对正丁烷的动态去除率无明显下降,表明癸酸-油酸(1∶2)对轻烃具有优异的吸收效率和良好的再生性能。上述研究成果证明了低共熔溶剂作为吸收剂可实现轻烃VOCs的深度回收,可为用于石化行业油气回收或VOCs治理的基础研究及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低共熔溶剂乙烷正丁烷溶解度去除率再生性能吸收性能

    微细通道内火焰传播及淬熄过程研究

    郑金磊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阻火器阻火单元微细通道内火焰传播与淬熄的过程,基于Fluent建立了平板狭缝通道内火焰传播的数值模型。将仿真结果与之前的实验值进行了对比,发现仿真结果与实验值的误差最大值仅为6。5%,数值计算模型准确性及仿真结果可靠度均较高。提取火焰在微细通道内的温度变化数据可知,微细通道内火焰逐渐拉伸,最终形成"尖状",同时传播速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分析OH自由基的浓度分布情况可知,OH自由基的浓度分布也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次分析火焰的淬熄过程可知,入口火焰速度、孔隙高度均是影响淬熄长度的重要因素,但温度变化对淬熄长度的影响程度较低。

    火焰传播冷壁效应自由基微细通道淬熄长度

    延迟焦化装置职业病危害识别与控制效果

    牟宗赵昊宇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某炼化企业延迟焦化装置现场工艺流程为基础,通过对延迟焦化装置不同时期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为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现场监测等方法,结合间歇操作工序各环节危害因素变化,对延迟焦化装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根据现场检测结果及职工防护难易程度,结合工艺生产特性提出了装置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危害性因素及预防和控制措施。结果 检测结果表明,通过投用压缩机性能控制系统及企业采取的防护措施,化学毒物、粉尘、物理性有害因素控制效果基本合格。结论 在企业现有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下,职业病危害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预防。

    延迟焦化职业病危害危害识别控制措施危害评价

    大型石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与双重预防机制融合实践

    凌再申刘朔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重预防数字化建设的大环境下,为避免出现"双防"机制运行与日常生产管理"两张皮"现象,创新建设集成了多系统数据融合、系统功能融合、"双防"机制与实际生产管理业务融合的"三融合"智能巡检系统。经过半年的运行与调整,该系统能有效搭建起"双防"机制在生产管理环节落地的"桥梁",实现了现场员工"一个终端、一个系统、一套任务"的目标,可为大型石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大型石化企业双重预防机制生产管理智能巡检融合

    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应用评估和问题分析

    代静孙骞庄晓东宋雷...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济南市危险化学品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各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的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系统、特殊作业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和视频监控、人员自动定位、智能视频监控等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各企业4个信息化系统平均成绩分别为90,82,81,80,等级为良好及以上,成绩分布比较均匀;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整体情况与企业类型不具有显著相关性;4个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存在显著相关性;4个信息化系统的基本要求、功能建设、系统应用、数据交换4个方面相关性较弱,影响力相对独立。可以看出,省市统筹工作效果良好,评分体系的4个指标影响力相对独立,4个系统应统筹推进。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双重预防机制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