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顺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顺学院学报
安顺学院
安顺学院学报

安顺学院

李建军

双月刊

1673-9507

asxyxb@yahoo.cn

0853-2214795

561000

贵州省安顺市开发区学院路25号

安顺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nshun University
查看更多>>《安顺学院学报》前身为《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曾用名《安顺师专学报》,创刊于1983年;1999年3月由新闻出版署批准为公开发行刊物;2007年3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更名为《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4月,由季刊更改为双月刊。2003年起,先后成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EPS中文电子期刊》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长期以来,学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遵守出版管理法规和办刊宗旨,提倡严谨求学的学风,倡导探索争鸣,严格把好政治思想关和学术质量关。近年来,经过编辑部不断努力,来稿范围扩大,稿件内容丰富,作者层次提高,绝大多数为高校高、中级教师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了提高学报的学术档次,专门特约刊登省内外著名学者专家的文稿。学报版式新颖,栏目鲜明,富有特色,讲求编排技巧,注意稿件编校质量,严格按照编排规范编排稿件。在省内外同级学报中,《安顺学院学报》学术质量和编排质量反响较好。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儒学入边与大一统秩序建构——黔中屯堡金氏家族传统祭祖活动考察

    黄书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黔中屯堡是明中央王朝国家治理视域下"调北征南""调北填南"等策略的特殊历史产物,至今仍鲜活葆有明代以降中原文化大传统与西南区域文化小传统交融互动之痕迹.以金氏家族为代表的屯堡家族长时段且周期性地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举行大规模祭祖活动的行为,使得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大传统不断浸润至西南边地,不断刺激地方文化意识的觉醒,不断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内在特征,并彰显出屯堡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功能与现实价值.

    黔中屯堡金氏家族祭祖儒学入边大一统秩序

    屯堡文化在乌蒙——兼述明代乌撒卫马家屯及其军功世家

    马勋建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屯堡文化是明代汉族军士在安顺等地屯垦定居,融合迁出地、迁入地的生存方式等文化元素形成的特定文化,为安顺一带所独有,这是狭义的屯堡文化.广义的屯堡文化是超越这种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特定民族,为巩固国家版图屯垦戍边,以屯堡驻兵为核心,以驿路建设为纽带,以政区设置为基础而形成的文化总和.元代以来,中央王朝在乌蒙山地区设置驿路,驻兵屯垦,巩固边疆,这一区域备受重视;明代乌撒卫四十八屯中,还有数百回族军士,马家屯是这些屯堡中由同一家族屯垦世居六百余年的屯堡,在屯堡文化中具有特别意义.

    屯堡文化乌蒙山地区乌撒卫四十八屯马家屯

    共生理论下屯堡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基于NVivo12.0的分析

    冉文叶刘芳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发展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路径.从共生理论视角出发,屯堡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应该构建共生体系.政府统筹构建共生体系管理平台及利益协调机制,优化共生单元在共生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优化共生环境,打造合作共赢的共生模式.

    天龙屯堡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旅游共生理论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政策的历史演进与注意力配置——以贵州省为例

    刘玲马亚军王朝举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省旅游产业政策的演进历程可为萌芽发展期(2007-2011年),快速推动期(2012-2016年),政策红利期(2017-2021年);政策发文总量呈上升波动趋势,政策注意力配置总体呈现低均衡性、高异质性特征,发展民族特色旅游始终贯穿贵州省旅游产业政策始终.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建议,助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旅游产业政策历史演进注意力贵州省

    安顺城市文化遗产公众教育提升路径探究

    董天倩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顺建城六百余年,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鉴于当前城市文化遗产的公众教育程度不高等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安顺城市文化遗产的公众教育:一是建立安顺城市文化遗产数据库,为公众教育提供多样化的资源;二是搭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平台,强化公众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三是创新安顺城市文化遗产的阐释方式,丰富城市文化遗产公众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四是加强安顺城市文化遗产与学校教育的融合.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强化公众对安顺城市文化遗产的知晓程度以及保护意识,从而达到传播安顺城市文化、形塑安顺城市文化形象的目的.

    安顺城市文化遗产公众教育

    安顺市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

    娄仁彪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顺作为黔中腹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些世居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多彩的民族文化,并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从生态文化及其价值角度出发,研究少数民族民间信仰、传统节日和传统民歌,挖掘少数民族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文化资源,提升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能为地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安顺市

    西南地区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蒲文彬夏燕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经济发展要以高质量统揽全局.西南地区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发展是不能回避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研究发现,该区域家庭农场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劳动力缺乏、贷款难、生产性基础设施落后、市场信息获取难、农业保险不健全、土地流转难、技术获取难、生产性服务较难获取以及继承人缺乏等现实困境,同时在种养技术及经营管理者培训、贷款贴息、保险优惠、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扶持与优惠、农业信贷服务与贷款担保、市场信息及时提供和农机补贴等方面存在对政策支持的期待.因而,只有通过强化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者培训、改善投融资环境、优化保险环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土地流转政策、构建信息化平台、出台适宜的社会保险政策等诸多举措,才利于实现西南地区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发展.

    西南地区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持

    乡村振兴背景下安顺市生鲜农产品冷链配送模式研究

    王典雪闵亚新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农特产业发展,而冷链物流在助力产业振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安顺市生鲜农产品产业发展已趋成熟,但由于配送模式以及冷链配送技术落后等问题,导致生鲜农产品运输过程中腐坏率高,且运输成本居高不下,造成巨大损失和浪费.针对这种情况,生鲜农产品的冷链配送可以在生产基地到销售点之间采用共同配送模式,以缩短配送路径,从而达到降低配送成本的目的,以此帮助农特产业物流降本增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

    文化记忆理论下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研究——以镇宁高荡村布依族石板房为例

    吴思洁田江芬
    54-5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板房作为布依族传统建筑的代表,肩负着传统村落民族文化记忆传承的重担.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面临文化记忆遗忘危机.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以石板房为传承民族文化记忆的符号,深入理解石板建筑的文化与价值,借助文化记忆理论提出石板房的保护与创新路径,传承与重构传统村落建筑的文化记忆,可为传统村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文化记忆传统村落布依族石板房

    湖南祁东方言的程度表达

    李文军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祁东方言的程度表达手段比较丰富,有附加、重叠、前加状语、后附补语、使用比较结构等;程度表达虽然可以选择不同的语言手段,但不是随意的,往往受到语义功能、组配成分、句法功能、结构复杂性、句类等因素的制约.

    祁东方言程度表达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