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癌症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癌症进展
癌症进展

赵平

双月刊

1672-1535

aizhengjinzhan@126.com

010-65295967

100730

北京东单三条9号

癌症进展/Journal Oncology Progres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旨在贯彻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反映国内外肿瘤医学的最新进展,促进国内外肿瘤学学术交流。它主要面向广大从事肿瘤临床和科研的工作人员以及其它相关的专业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管理的研究进展

    赵雪怡杨柳王昊绮曹聪博...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乳腺癌患者腋窝管理的演变总体呈"降阶梯"趋势,ACOSOG Z0011、IBCSG 23-01等临床试验为这一演变提供了重要证据支持,使乳腺癌患者的腋窝手术范围逐渐缩小.目前,指南推荐对于1~2枚前哨淋巴结(SLN)阳性、接受保乳手术联合术后放疗的患者,可以采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但对于不符合这些条件的患者以及接受新辅助治疗患者的腋窝管理仍存在争议.本文就乳腺癌患者腋窝管理的研究进展以及影响管理策略的重要临床试验进行综述.

    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腋窝管理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脑胶质瘤手术治疗策略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韩金韩志桐姚宇骢张瑞剑...
    6-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胶质瘤是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好发于青壮年,具有侵袭能力强、术后易复发、病死率高等特点,临床治疗面临巨大挑战.手术切除是脑胶质瘤的常见治疗方案,能最大范围的安全切除肿瘤,术后常联合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但治疗收益仍较低.对影响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识别不同特征的患者群体,有针对性地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本文对脑胶质瘤手术治疗策略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期提供参考和依据.

    脑胶质瘤手术治疗预后影响因素

    合并SMARCA4缺失突变胸部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王常禄张琴刘咪娜朱蕾...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配型转换/蔗糖不发酵相关、基质相关、依赖细胞骨架调节剂的染色质亚家族A成员4(SMARCA4)基因位于染色体19q13,其编码的蛋白是腺苷三磷酸依赖的染色质重构复合物交配型转换(SWI)/蔗糖不发酵(SNF)的一部分.合并SMARCA4缺失突变的胸部肿瘤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起源于肺组织的恶性胸部肿瘤,占肺部恶性肿瘤的5%~8%,具有男性多发、吸烟相关、进展速度快、预后差等特点.对于晚期合并SMARCA4缺失突变的胸部肿瘤患者,虽然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但常规化疗药物疗效不理想,患者中位生存期仅6~7个月,目前尚无针对特异性驱动基因突变的药物,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恶性肿瘤中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可以观察到疗效改善的趋势.本文对合并SMARCA4缺失突变胸部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SMARCA4基因缺失突变胸部肿瘤免疫治疗

    miRNA-375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马永明耿玉涵孙敬阳金刚...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小RNA(miRNA)是一类高度保守、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长度为21~23个核苷酸,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参与转录后基因表达的调控.研究证实miRNA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参与肿瘤细胞周期、分化、增殖、微环境、凋亡、迁移和侵袭等的调控.miRNA-375是miRNA家族的一员,可作为抑癌因子发挥保护作用.miRNA-375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中表达下调,且其低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miRNA-375可作为ESCC的新型潜在治疗靶点,并可能成为ESCC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食管鳞状细胞癌miRNA-375生物标志物

    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

    李春阳蒋波
    19-2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食管癌(E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组织学上分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和食管腺癌两大类.中国以ESCC为主要类型,约占90%,由于ESCC在病理组织学上具有高度异质性、易复发转移以及对放化疗敏感性低等特点,常规放化疗效果不佳,导致EC术后死亡率较高.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肿瘤治疗理念也不断更新转变,新辅助治疗逐渐成为晚期EC患者一线治疗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辅助治疗可以显著缩小肿瘤病灶、杀灭微转移灶、降低肿瘤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延长患者生存期,可显著提高肿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本文对EC的新辅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食管癌新辅助治疗免疫治疗

    预后营养指数在预测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马千惠潘瑞丽关玉霞郭爱敏...
    25-2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对接受规律治疗的晚期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116例接受规律治疗的晚期SCLC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晚期SCLC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抗肿瘤药物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3、6、9、12个月分别收集患者的营养相关指标,各时间节点数据应用对数-差分法进行处理后,分析各营养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不同时间节点PNI对晚期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不同体力状况评分、免疫治疗情况晚期SCLC患者的中位O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体力状态评分越高,中位OS越短,接受免疫治疗患者的中位OS长于未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在观察期内,患者的体重变化不明显;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水平和PNI均在治疗3个月时下降至最低值,而后缓慢升高再下降;前白蛋白水平在接受治疗的6个月内呈上升趋势,治疗6个月时达到高峰,而后迅速下降,治疗12个月时下降至最低值.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时,根据PNI临界值对患者进行分组,低PNI组与高PNI组患者的中位O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9、12个月时,根据PNI临界值对患者进行分组,低PNI组患者的中位OS均明显短于高PN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晚期SCLC患者接受抗肿瘤药物治疗后早期营养状态改变不明显,对预后无明显影响,但治疗6个月时的营养状态可影响患者预后.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应在治疗6个月时重点关注SCLC患者的营养问题,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后营养指数小细胞肺癌总生存期

    敲低CD73的表达对人肺腺癌H1975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肖文华黄真刘凤娟张弘...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敲低CD73的表达对人肺腺癌H1975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具体机制.方法 选取人肺腺癌H1975细胞,将转染慢病毒HBLV-ZsGreen-PURO NC的人肺腺癌H1975细胞作为H1975-NC组,将转染3种不同位点敲低CD73表达的慢病毒HBLV-h-CD73短发夹RNA(shRNA)-ZsGreen-PURO的人肺腺癌H1975细胞分别作为H1975-shCD73-1组、H1975-shCD73-2组、H1975-shCD73-3组,以未转染人肺腺癌H1975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选取敲低效果最明显的转染细胞进行后续实验,作为H1975-sh组.采用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志蛋白[E-上皮钙黏素(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相对表达量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磷酸化蛋白表达比例.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H1975-shCD73-2组(即H1975-sh组)细胞CD73的敲低效果最明显,选取该细胞进行后续实验.敲低CD73的表达后,转染不同时间,H1975-sh组细胞吸光度(OD)值均明显低于H1975-NC组(P﹤0.01),划痕面积愈合率均低于H1975-NC组(P﹤0.05),细胞侵袭数目均少于H1975-NC组(P﹤0.05).H1975-sh组细胞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H1975-NC组,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H1975-NC组,磷酸化PI3K(p-PI3K)/PI3K、磷酸化AKT(p-AKT)/AKT均低于H1975-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73能促进肺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和EMT过程有关.

    肺腺癌CD73上皮-间充质转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对脑胶质瘤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杨永飞王彪尹凯王天恩...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对脑胶质瘤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脑胶质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传统组和微创组,每组50例,传统组行传统开颅肿瘤切除术,微创组行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临床疗效、神经肽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0.00%,高于传统组患者的6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精氨酸升压素、β-内啡肽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但微创组患者的精氨酸升压素、β-内啡肽水平均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术前,且微创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传统组,两组患者的GCS、ADL评分均高于本组术前,且微创组患者的GCS、ADL评分均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00%,低于传统组患者的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应用于脑胶质瘤患者的治疗中,可缩短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减轻对患者神经系统的损伤,改善神经缺损状况,从而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立体定向微创手术脑胶质瘤神经功能

    回肠末端改良自闭式造口术治疗低位直肠癌腹腔镜保肛手术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王日玮廖强明鲍新民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回肠末端改良自闭式造口术治疗低位直肠癌腹腔镜保肛手术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8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均接受腹腔镜保肛手术,根据造口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50)和改良组(n= 30),对照组患者给予回肠末端袢式造口术,改良组患者给予回肠末端改良自闭式造口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相关指标、术后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造口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远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回肠末端改良自闭式造口术与回肠末端袢式造口术疗效及安全性均较好,但前者可明显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轻经济压力.

    低位直肠癌回肠末端改良自闭式造口术回肠末端袢式造口术腹腔镜保肛手术

    全程化疼痛管理在晚期肺癌骨转移疼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王炯琦李娟李雁韦小白...
    44-4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全程化疼痛管理在晚期肺癌骨转移疼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26例肺癌骨转移疼痛患者,将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接受常规疼痛管理的6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接受全程化疼痛管理的5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评分、爆发性疼痛发生情况、癌痛状况[美国疼痛学会病人结局问卷修订量表(APS-POQ-Medified)]、心理状态[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生活质量[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NRS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观察组患者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爆发性疼痛发生率为42.65%,高于观察组患者的13.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评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疼痛程度、疼痛影响、疼痛信念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观察组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疼痛影响、疼痛信念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观察组患者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EORTC QLQ-C30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观察组患者EORTC QLQ-C30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2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全程化疼痛管理应用于晚期肺癌骨转移疼痛患者中,能够明显改善疼痛程度和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晚期肺癌骨转移全程化疼痛管理疼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