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癌症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癌症进展
癌症进展

赵平

双月刊

1672-1535

aizhengjinzhan@126.com

010-65295967

100730

北京东单三条9号

癌症进展/Journal Oncology Progres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旨在贯彻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反映国内外肿瘤医学的最新进展,促进国内外肿瘤学学术交流。它主要面向广大从事肿瘤临床和科研的工作人员以及其它相关的专业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杨金混陈永诚曾冬云黄丽芬...
    1277-1280,1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虽然大部分PTC患者治疗后预后较好,但仍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复发、转移甚至死亡.因此,PT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率较高的原因及对PTC患者的预后预测获得了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近几年,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与PTC的关系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对SII、PD-L1与PTC患者临床特征及术后复发、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甲状腺乳头状癌免疫治疗

    原发性肝癌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李金娥周彬唐德为黄颖...
    1281-1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性肝癌是全球发病率及恶性程度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射频消融、介入治疗、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但总体治疗效果不理想,且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仍较差.近年来,随着生物免疫学的发展,免疫治疗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成为原发性肝癌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原发性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以期为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原发性肝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临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胡乐林时雪玲何玮廷李多杰...
    1288-1290,1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治疗模式在过去几年迅速发展.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是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方式,但部分患者可仅接受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以避免放疗引起的不良反应,还有部分新辅助治疗后临床完全缓解患者可以选择观察等待豁免手术.肿瘤的临床分期、肿瘤下缘与肛缘的距离、新辅助治疗后距离手术的时间等临床因素与新辅助治疗疗效密切相关.分析新辅助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可以帮助临床医师为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良反应.本文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临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影响因素病理学完全缓解

    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现状及预后模型的研究进展

    陈一帆游华魏丽
    1291-1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中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数量多,手术难度大,单一治疗方法效果不理想,因此亟需多种方法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介入治疗、手术切除等联合治疗在中晚期HCC患者中疗效显著.预后预测模型在中晚期HCC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将更加依赖于这些先进技术,但需提高预测模型的准确性以匹配患者个体差异.未来,将持续优化预后预测模型并结合临床需求,共同推动HCC治疗领域的发展.本文对中晚期原发性HCC现状及预后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科研与临床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原发性肝细胞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风险因素预测模型预后

    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贺介甫杨昊
    1297-1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85%~90%,且大部分患者明确诊断为肺癌时病情已处于局部晚期阶段.放疗是临床常见且传统的肺癌治疗方式,不仅是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在其他肿瘤治疗中作用效果也十分明显.随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已不断出现了各种新治疗手段,免疫治疗便是其中的一种,它的出现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拓宽了思路和方向,将其与放疗结合协同治疗对改善肺癌患者的预后有积极意义.本文对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待为今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参考.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放疗机制

    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及对疗效的预测价值

    叶施雨陈秋丹赵梦丹陈佳栋...
    1301-1304,1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及对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136例结直肠癌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两组受试者以及不同疗效结直肠癌患者血清IL-2、IL-4、CA19-9、CEA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IL-2、IL-4、CEA、CA19-9单独及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及对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IL-2水平明显低于健康者,IL-4、CEA、CA19-9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显示,IL-2、IL-4、CEA、CA19-9联合检测诊断结直肠癌的AUC为0.910(95%CI:0.853~0.966),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此时的灵敏度为0.971,特异度为0.820.136例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后,有效95例,无效41例,分别作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无效组患者血清IL-2水平明显低于有效组,IL-4、CEA、CA19-9水平均明显高于有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显示,血清IL-2、IL-4、CEA、CA19-9联合检测预测结直肠癌患者疗效的AUC为0.956(95%CI:0.925~0.987),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此时的灵敏度为0.902,特异度为0.916.结论 血清IL-2、IL-4、CEA、CA19-9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及对疗效的预测价值均较高,临床可通过检测上述指标来为结直肠癌的诊疗提供参考.

    结直肠癌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诊断

    血清金属硫蛋白1H、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对骨肉瘤患儿免疫靶向治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宋东建甘君龄苏萌刘秋亮...
    1305-1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金属硫蛋白1H(MT1H)、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对骨肉瘤(OS)患儿免疫靶向治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52例OS患儿,均采取a干扰素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治疗前、治疗12周后检测OS患儿的血清MT1H、MIF水平.记录OS患儿的治疗效果,将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患儿纳入有效组,疾病稳定和疾病进展患儿纳入无效组.比较有效组和无效组患儿的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OS患儿免疫靶向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12周后,OS患儿血清MT1H、MIF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2例患儿中,治疗有效35例,治疗无效17例.有效组患儿治疗后碱性磷酸酶(ALP)、MT1H、MIF水平均低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ALP、MT1H、MIF高水平均是OS患儿免疫靶向治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清MT1H和MIF水平对OS患儿免疫靶向治疗疗效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一定依据.

    金属硫蛋白1H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骨肉瘤免疫靶向治疗疗效

    中医适宜技术联合热敷治疗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沈雯李春燕王希敏刘旭...
    1309-1312,1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适宜技术联合热敷治疗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1例结直肠癌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6).对照组给予热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适宜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免疫功能指标、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气短懒言、面色微黄、食少纳差、倦怠嗜睡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气短懒言、面色微黄、食少纳差、倦怠嗜睡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调节性T细胞(Treg)、自然杀伤(NK)细胞、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CD8+水平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CD4+、Treg、NK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IgG、IgM、Ig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适宜技术联合热敷治疗结直肠癌可以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中医适宜技术热敷结直肠癌免疫功能

    基于信息版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早期康复干预在肺癌术后并发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郑婧肖曼亓晓玉张琳...
    1313-1316,1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信息版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的早期康复干预在肺癌术后并发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将86例肺癌术后并发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对照组(n=41,常规干预)和早期组(n=45,基于信息版MEWS的早期康复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相关指标、病情严重程度(MEWS)、生理健康状况[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多脏器功能状况[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系统]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早期组患者肺炎控制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两组患者MEWS、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早期组患者MEWS、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MODS评分系统各维度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早期组患者MODS评分系统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信息版MEWS的早期康复干预应用于肺癌术后并发重症肺炎患者,可缩短肺炎控制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改善病情、生理健康状况及脏器功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信息版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早期康复干预肺癌肺炎机械通气

    胃癌根治术后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辅助化疗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张桂青薛小燕曹燕
    1317-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胃癌根治术后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辅助化疗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后列线图模型.方法 232例胃癌患者均行胃癌根治切除术及D2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采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化疗.对所有患者随访3年,根据随访期间的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校正曲线、决策曲线验证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及可靠性.结果 死亡组(n=85)肿瘤大小≥5 cm、胃切除方式为全胃切除术、TNM分期为Ⅲ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4、癌胚抗原(CEA)≥6 ng/ml、预后营养指数(PNI)<45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生存组(n=1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5 cm、胃切除方式为全胃切除术、TNM分期为Ⅲ期、NLR≥4、CEA≥6 ng/ml、PNI<45均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该列线图模型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C指数为0.933(95%CI:0.901~0.964),该列线图模型的校准曲线在对患者预后风险的观测值和预测值之间表现出高度一致性.该列线图模型的阈值>0.04,其临床净收益显著高于肿瘤大小、胃切除方式、TNM分期、NLR、CEA、PNI单一预测因子.结论 肿瘤大小≥5 cm、胃切除方式为全胃切除术、TNM分期为Ⅲ期、NLR≥4、CEA≥6 ng/ml、PNI<45均是胃癌根治术后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辅助化疗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价值较高,可为临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

    胃癌根治术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辅助化疗列线图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