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病毒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病毒学报
病毒学报

侯云德

双月刊

1000-8721

bdxb@chinajournal.net.cn

010-63536460

100052

北京西城区迎新街100号

病毒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Vir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登载内容为人与动物病毒、植物病毒、昆虫病毒、噬菌体和病毒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成就,新进展。读者对象为病毒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者以及病毒学的医务工作者。是自然科学的核心期刊。在国外是MEDLINE、MEDLARS数据库,《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等的来源刊,在国内是《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医学文摘》、《中国生物医学文摘》等的来源刊。已经加入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网络。主要栏目有论著、简报、综述、述评、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融合表达新冠病毒S1与N蛋白的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的构建与鉴定

    毛彤瑶张鹏姜苏芮李丹地...
    225-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外构建融合表达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S1抗原与N抗原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疫苗,为深入开展该疫苗免疫原性的研究提供基础.利用Overlap PCR和同源重组方法构建插入SARS-CoV-2的S1-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质粒pKAd5-S1-N,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多酶切、测序等方法鉴定重组质粒正确性;重组质粒转染HEK293A细胞获得病毒毒种AdV5-S1-N并扩增,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病毒,有限稀释分析法测病毒滴度,Western blot方法验证AdV5-S1-N重组腺病毒S1-N融合蛋白表达情况;将AdV5-S1-N疫苗通过肌肉注射途径免疫BALB/c小鼠,第14d采集颌下静脉血,ELISA法检测血清针对S1和N蛋白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滴度.成功获得滴度为9.45×1011IU/mL的重组腺病毒AdV5-S1-N.Western blot结果发现:AdV5-S1-N感染细胞后,融合蛋白可正常表达,与抗S1蛋白及抗N蛋白抗体均有特异结合.ELISA结果显示免疫重组腺病毒的小鼠可产生针对S1和N蛋白的特异性IgG抗体.应用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成功获得融合表达SARS-CoV-2 Omicron突变株S1-N蛋白的高滴度重组腺病毒,该重组病毒能在小鼠诱导针对S1和N蛋白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为后续深入研究和评价该候选疫苗奠定了基础.

    新型冠状病毒腺病毒载体疫苗体液免疫融合表达

    一叶抗流感胶囊对人冠状病毒229E湿热疫毒袭肺小鼠药理作用研究

    张敬升赵荣华张薇冀祖恩...
    23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一叶抗流感胶囊对人冠状病毒229E(Human coronavirus 229E,HCoV-229E)湿热疫毒袭肺小鼠的药理作用,为扩展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使用HCoV-229E滴鼻感染和湿热环境造模小鼠,考察一叶抗流感胶囊高、中、低不同剂量组[0.704g/(kg·d)、0.352g/(kg·d)、0.176g/(kg·d)三个剂量]对小鼠的肺指数、病毒载量和小鼠肺组织中IL-6、IL-10、TNF-α含量及下丘脑中PGE2、cAMP含量,同时检测小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和B淋巴细胞比例,并设西药磷酸氯喹和中成药连花清瘟颗粒作为阳性对照药.一叶抗流感胶囊三个剂量组均可降低小鼠肺指数,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可降低肺炎模型小鼠的病毒载量,三个剂量组肺组织中TNF-α、IL-6及IL-10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下降,下丘脑中cAMP、PGE2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外周血CD4+、CD8+T百分比与模型组比较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外周血B细胞百分比与模型组比较均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一叶抗流感胶囊对HCoV-229E湿热疫毒袭肺小鼠模型具有治疗作用.

    一叶抗流感胶囊人冠状病毒229E肺指数病毒载量肺组织下丘脑外周血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呼吸道排毒规律研究

    包恬淼冯晔囡毛乃颖陈操...
    241-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采集的鼻咽拭子样本新冠病毒核酸Ct值,探索我国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时期感染者的排毒规律及影响因素,为预判不同类型病例的传染性和疾病进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纳入某地区457例SARS-CoV-2核酸阳性感染者的1462份鼻咽拭子样本.提取病毒总RNA,荧光定量PCR法确定样本新冠病毒Ct值.设定Ct值<35为阳性,比较核酸检测阳性后不同时间点Ct值以及不同年龄、性别、疫苗接种分组间Ct值的差异.结果表明感染者ORF1ab和N基因的平均Ct值在首次核酸阳性后的第1周均最低(ORF1ab:32.36±0.3949;N:31.89± 0.3792),ORF1ab基因的平均Ct值在首次核酸阳性后第2周转阴,而N基因的平均Ct值在首次核酸阳性后第3周转阴.不同年龄组新冠病毒感染者ORF1ab和N基因的Ct值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ORF1ab:P=0.011;N∶P=0.0042).其中,在第3周,老年组Ct值显著低于中青年组;在第4周,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的Ct值显著低于儿童组.不同性别和疫苗接种情况分组间Ct值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是影响新冠病毒感染者病毒载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新冠病毒病毒载量排毒规律

    青年人群感染Omicron的细胞因子动态变化特征

    宗可鑫罗琴王璐璐宫悦...
    248-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评价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北京市SARS-CoV-2 Omicron BA.5和BF.7变异株感染青年人群感染前和感染后7d、14d和21d细胞因子免疫谱的动态变化,预防过度炎症反应和严重疾病的发生,采用Cytek Aurora全光谱流式细胞仪(Cytek,America)检测15例感染者在SARS-CoV-2感染前、感染后(7d、14d和21d)的血清样本中12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评价细胞因子在SARS-CoV-2感染前后的动态变化特征.本研究成功构建了 SARS-CoV-2感染青年人群细胞因子免疫谱的纵向研究队列.研究结果发现感染SARS-CoV-2后,各细胞因子与感染前相比均有显著的动态变化.IL-6、IL-17A、MIP-1β在感染后第7d显著升高,第14d和第21d逐渐下降.与感染前相比,感染后IL-2、IL-4、IL-22和IL-9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维持在较高水平一直持续至21d.与感染后IL-6的快速升高相比,TNF-α、IL-10、IFN-γ、IL-8、和RANTES在感染后缓慢升高,在第14d或第21d达到最高表达水平,提示这些细胞因子的变化伴随着疾病进展的发展.SARS-CoV-2感染后,各细胞因子与感染前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促炎和抗炎相关细胞因子在SARS-CoV-2感染后维持了适当的平衡,确保了感染后不发展为严重感染.虽然SARS-CoV-2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清除,但细胞因子反应将在宿主体内持续21d以上.

    新冠病毒感染细胞因子免疫谱奥密克戎变异株纵向队列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Beta变异株感染C57BL/6小鼠肺组织转录组分析及趋化因子实验验证

    张高倩吴长城黄保英李涵...
    255-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旨在通过从转录组水平分析新冠病毒Beta变异株感染C57BL/6小鼠肺部的基因表达变化,以揭示引发轻症肺部损伤的关键宿主因子.首先构建Beta变异株感染C57BL/6小鼠模型,并对感染和未感染第3天(3d)小鼠的肺组织进行病原检测、病理分析以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最后,筛选可能导致肺部损伤的5个炎症反应关键基因进行RT-qPCR验证.研究结果显示Beta变异株能感染C57BL/6小鼠肺部并导致轻度病理损伤.在感染的小鼠中,Beta变异株激活了肺组织的天然免疫应答,主要通路包括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Ⅰ和Ⅱ型干扰素反应、白细胞趋化反应和细胞因子反应等.通过对重症与轻症感染小鼠的肺组织转录组比较,筛选出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的炎症反应趋化因子,包括Ccl2、Ccl7、Cxcl9、Cxcl10和Cxcl14.通过RT-qPCR验证,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与转录组结果一致,表明这些趋化因子过度激活与肺部病理表型损伤程度相关.本研究揭示了Beta变异株感染小鼠肺部激活宿主炎症反应通路关键因子,可能是引发小鼠肺部轻度病理损伤的主要诱因之一,这为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感染提供了有利的研究靶点.

    新型冠状病毒Beta变异株肺部损伤天然免疫炎症因子转录组

    基于RT-qPCR方法对新冠病毒4种基因型鉴定的可行性研究

    杨潇雨牛培华田晓灵王衍海...
    26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的广泛传播强调了对该病毒进行持续监测的紧迫性,以便早发现并采取预防措施.虽然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作为SARS-CoV-2检测的金标准,但是其专业性和昂贵成本限制了其在各种情境下的广泛应用.在资源匮乏的地区,迫切需要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替代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提供了一种经济、快速的方法,同时有效补充了 WGS方法.本研究旨在验证SARS-CoV-2 Omicron BF.7/BA.5.2/XBB/BQ.1及亚分支变异株单重核酸检测试剂盒(RT-qPCR法)的性能,并通过对101例SARS-CoV-2阳性临床样本进行评估,验证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该试剂盒与"野生型"SARS-CoV-2、Alpha、Beta、Delta变异株和甲型流感病毒参考株之间无交叉反应,最低检测限为100拷贝/mL.在101例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样本中,该试剂盒对Omicron BF.7/BA.5.2/XBB/BQ.1及亚分支变异的检测结果与WGS检出结果完全一致.因此,该RT-qPCR试剂盒为SARS-CoV-2 Omicron变异株亚型的快速鉴定提供了一种简单、经济且高效的方法,可作为WGS的有效补充方案.

    SARS-CoV-2OmicronBF.7/BA.5.2/XBB/BQ.1及亚分支变异株实时荧光定量PCR应用评价

    应用气-液两相呼吸道类器官从中国临床住院患儿中分离鉴定人副流感病毒1/2/3

    余玙璠吴伟波牛培华宋敬东...
    274-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副流感病毒(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es,hPIVs)是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目前我国相关临床毒株资源有限,本研究旨在获得近期流行、背景明晰的hPIVs临床分离株.应用原代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分化的气-液界面呼吸道上皮类器官(Air-liquid interface human airway epithelial organoid,HAE),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2017年住院患儿hPIVs阳性咽拭子标本中分离获得hPIV1/2/3,分别命名为hPIV1/C-Tan/SZ01/2016、hPIV2/C-Tan/SZ01/2017、hPIV3/C-Tan/SZ01/2017.通过逆转录荧光定量 PCR(Reverse transcription-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病毒核酸扩增、免疫荧光检测病毒蛋白在HAE的表达、负染及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病毒形态和细胞定位,并对传代过程中病毒的活性、遗传稳定性和基因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HAE分离hPIVs可以高效获得hPIVs临床分离株,所获毒株具有典型的病毒形态特征.三种hPIVs在HAE中复制良好且遗传稳定,病毒滴度均可达到约107TCID50/100µL.对分离获得的hPIV1/2/3临床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及HN基因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hPIV1全长为15568bp,属于hPIV1 C亚型;hPIV2全长15694bp,属于hPIV2A3亚型;hPIV3全长15443bp,属于hPIV3 C3亚型,提示3株临床分离株与我国普遍流行的基因型相一致.综上,本研究应用HAE从近期住院患儿临床样本中成功分离获得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背景清晰且遗传稳定的hPIV1/2/3毒株.这些临床流行毒株资源的分离鉴定,为hPIVs的感染特点和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及抗病毒药物筛选和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人副流感病毒病毒分离鉴定人呼吸道上皮类器官

    B型流感疫苗候选株在MDCK悬浮细胞上培养工艺优化研究

    武毓姝孙伟洋赵梦琳夏叶婷...
    283-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大规模生产重组B型流感疫苗候选株rIBV,本研究探索了 rIBV在无血清MDCKs细胞上的最佳培养条件,再扩大到生物反应器中优化工艺参数,经过连续传代15代后测定了 MDCKs细胞源毒种rIBV的遗传稳定性和病毒滴度.通过对病毒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我们确定了 rIBV在MDCKs细胞上增殖的最佳培养条件是TOI为 72 h、MOI=0.001、CCI 为 4.0 × 106 细胞、TPCK胰酶浓度为 2μg/mL、50%DO 和 pH=7.2±0.5o rIBV在MDCKs细胞上连续传代15代后仍然具有高度遗传稳定性.相比于鸡胚源rIBV株,适应MDCKs细胞生长15代后rIBV株的EID50由10625/mL提高至109,5/mL,TCID50由104.5/mL提高至10825/mL.本研究对重组B型流感疫苗候选株rIBV在MDCKs细胞上的培养工艺进行了优化,获得一株具有高感染力和高病毒滴度的MDCKs细胞源疫苗候选株rIBV,为下游流感疫苗生产及纯化工艺奠定了基础.

    流感病毒MDCKs细胞悬浮培养生物反应器工艺优化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SH蛋白混合多肽免疫原性初步研究

    郭宏宋洋李海时雨晴...
    293-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HRSV)小疏水蛋白(Small hydrophobic protein,SH)T细胞表位肽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通过设计并合成覆盖SH蛋白序列全长的10条多肽,利用HRSV感染小鼠的脾淋巴细胞进行IFN-γ-酶联免疫斑点(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的检测,筛选出5条能显著刺激IFN-y产生的SH蛋白T细胞表位多肽.将其与CpG和磷酸铝(AL)佐剂配制成混合多肽疫苗,两次皮下给药的方式免疫C57BL/6J小鼠,评价其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结果显示,与佐剂对照组相比,SH蛋白混合多肽疫苗可以诱导免疫后的小鼠产生抗原特异性IgG抗体和Th1偏向的T细胞免疫应答,降低HRSV感染后肺病毒载量,并减轻肺脏病理损伤.研究结果表明,SH蛋白混合多肽通过免疫小鼠可以引起良好的免疫原性,并保护小鼠抵抗HRSV的感染.为进一步研究基于SH蛋白的HRSV多肽疫苗提供了科学依据.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小疏水蛋白多肽细胞免疫

    呼吸道合胞病毒NS2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研究

    王亚娟陈娇陈志华茹毅...
    302-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一种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RNA病毒,其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 2,NS2)在病毒复制和宿主抗病毒免疫中起到关键作用,但目前尚无商品化NS2单克隆抗体.本研究选取NS2基因,经密码子优化后构建重组质粒pET-32a-NS2.将该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16℃诱导表达后,对表达蛋白进行SDS-PAGE鉴定.应用亲和层析技术纯化重组蛋白,将纯化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并将该单克隆抗体用于Western blot分析、免疫荧光检测和免疫沉淀反应.结果表明,诱导后的重组蛋白为可溶性表达,并经纯化后得到高纯度的NS2蛋白;纯化的NS2蛋白免疫小鼠后,获得了一株特异性强、反应性好的RSV NS2单克隆抗体4A4 2B2,其亚型为IgG1,且抗体效价可达1:1024000;使用该单克隆抗体鉴定出RSVNS2蛋白在转染和感染细胞中正常表达,且NS2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在细胞核周围形成点状聚集体;在免疫沉淀反应中,该单克隆抗体作为捕获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细胞中表达的NS2蛋白,为NS2蛋白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呼吸道合胞病毒NS2蛋白原核表达单克隆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