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园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园艺
北方园艺

毕洪文

半月刊

1001-0009

bfyybjb@163.com

0451-86674276

150086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68号省农科院

北方园艺/Journal Northern Horticultur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园艺学专业刊物。主要刊登果树、 蔬菜、 瓜类、 花卉 、食用菌类等栽培方面的科研成果,普及生产知识,解答疑难问题。读者对象为园艺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专业户。有英文目次。继承《黑龙江园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同心圆枣气候资源及其2021年减产的气候因素分析

    周芳张磊李娜宋菊花...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同心国家基本气象站1981-2020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2 min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气象数据,采用线性趋势系数等统计方法,分析了 1981-2020年40年同心圆枣各发育期气候资源变化和导致2021年同心圆枣减产的气候因素,以期为枣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同心县气象要素年度值中平均气温、日照、≥10 ℃积温达到红枣种植适宜气象指标的气候保证率均超过95%,但年降水量气候保证率仅为2.5%.关键发育期中萌芽期和展叶期平均气温达到适宜指标气候保证率均超过80%,但花期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及果实生长期平均气温的气候保证率均低于80%.2)全生育期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2 min平均风速呈增大趋势,日照时数、降水量、相对湿度无明显变化趋势,以上5个要素在不同生育期内的变化趋势不一.3)同心圆枣主要生长季在4个年代际变化中分别呈现出冷湿、冷湿、暖干和暖湿的气候特征.4)影响2021年同心圆枣减产的主要气象因素为萌芽期低温多雨、花期至果实生长期的大风天气、花期至果实生长期高温少雨天气和成熟期连阴雨天气.

    圆枣气候资源气候因素

    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生境植被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寇文华侯红蕊魏亚娟
    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的植被和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生境植被群落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特征,以期为该地区植被恢复重建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区群落多样性水平较低,且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盐碱滩地>流动沙地.2)研究区土壤粒径主要以中砂与细砂为主,其含量分别介于35.13%~40.23%和46.02%~56.59%.3)4种生境平均土壤有机碳(SOC)、有效氮(AN)、有效磷(AP)和有效钾(AK)含量分别介于3.12~8.32 g·kg-1、2.70~5.86 mg·kg-1、2.50~4.85 mg·kg-1 和 476.86~690.87 mg·kg-1,土壤养分含量随着沙地固定逐渐增加.4)土壤SOC和AN含量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植被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植被群落土壤养分沙地固定过程荒漠绿洲过渡带吉兰泰盐湖区

    烘干温度和时间对灰枣品质的影响

    左晓婷郝庆靳娟孙玉芳...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灰枣为试材,运用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干燥温度、不同干燥时间下灰枣外观品质及内在品质等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以期为灰枣热风干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烘干温度升高和时间的延长,灰枣还原糖、蔗糖、纤维素和淀粉含量在升高,但灰枣硬度、内聚性呈先下降再上升趋势,灰枣弹性呈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趋势.2)在温度为75 ℃下烘干时间为8 h处理下,灰枣的还原糖、蔗糖、纤维素、淀粉含量较高,灰枣的硬度、弹性达到最大值.

    灰枣烘干时间烘干温度硬度

    不同产地紫苏种子萌发对温度和pH的耐性评估

    李爽许祎珂刘长乐寇佩雯...
    96-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13份紫苏种质资源为试材,采用培养皿发芽的方法进行萌发试验,设置不同处理研究温度、pH等条件对13份紫苏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合隶属函数分析法对其耐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高产、高抗逆型紫苏优良种质资源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3个产地紫苏种子的萌发最适温度范围为15~25 ℃,pH范围为4~8;隶属函数分析表明,山东日照、黑龙江佳木斯、甘肃庆阳对温度耐受性较强,黑龙江佳木斯、江苏盐城、甘肃庆阳、河北沧州青县(CZ1、CZ2)对p H的耐受性较强.综上,黑龙江佳木斯、甘肃庆阳、江苏盐城等产地对温度及pH的耐受性较强.

    紫苏温度pH种子萌发特性耐性评估

    硝态氮对太子参生长与环肽B含量的影响

    刘洋欧小宏胡艺镨徐娇...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太子参"施太1号"为试材,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硝态氮用量对太子参生长发育与环肽B含量的影响,以期为太子参组培苗培育氮素用量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加氮时,太子参植株矮小、叶片黄化、根系形成较少;添加硝态氮后太子参长势变好,株高和叶片数增加、叶片颜色转为深绿色、根系形成增多;与不加氮相比,添加硝态氮显著提升了抗氧化酶活性、增加了氮素同化酶活性及养分吸收量,当硝态氮用量为20 mmol·L-1时其生长发育最佳,当硝态氮用量为10 mmol·L-1时太子参环肽B含量及前体基因prePhHB表达均达到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太子参环肽B含量及prePhHB表达均与其氮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提高太子参氮素含量可以促进环肽B合成.综上,以10~20 mmol·L-1硝态氮作为氮源,可以促进组培太子参生长发育及环肽B积累.

    太子参硝态氮生长发育养分含量环肽B

    外源硒对鸡腿菇菌丝生长及合成主要营养素的影响

    唐茂林张洋王亚艺李铂坤...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1株鸡腿菇菌株Cc-900为试材,采用平板培养和液体发酵培养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外源硒对鸡腿菇菌株Cc-900的生长、富硒效果和菌丝合成蛋白质和多糖的影响,以期为富硒鸡腿菇的栽培和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鸡腿菇菌丝可耐受10 mg·kg-1 硒浓度的固体培养基和最大硒浓度为3 mg·L-1的液体培养基,高浓度硒对菌丝活性损伤较大;当液体培养基中硒浓度为3 mg·L-1时,菌丝干质量可达1.97 g·L-1,菌丝干粉的硒含量为38.24 mg·kg-1,其硒富集系数可达12.75,菌丝中粗蛋白和多糖含量分别为2.58%和3 081.82 μg·g-1,发酵液中可溶性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分别为50.98 μg·mL-1和266.38 μg·mL-1.液体发酵培养中硒浓度在3 mg·L-1以下可促进鸡腿菇菌丝的生长和硒的富集,同时促进菌丝中蛋白质的合成和释放,但会抑制菌丝中多糖的合成.

    鸡腿菇亚硒酸钠富硒蛋白质多糖

    园林植物细菌性叶斑病的研究进展

    刘莉刘冬冬张晨露黄安琪...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菌性叶斑病导致园林植物受害严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限制园林植物发展的重要原因.该研究分析了细菌性叶斑病的危害、叶斑病病原菌的种类、症状类型及其防治方法,详细介绍了引起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菌,主要有丁香假单胞菌、野油菜黄单胞菌、绿黄假单胞菌,并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噬菌体防治等方面综述了现阶段我国植物细菌性叶斑病病害的防治措施,总结了噬菌体防治的优势以及提高噬菌体防治效果的方法,以期为有效防治细菌性叶斑病提供参考依据.

    园林植物细菌性叶斑病生物防治噬菌体

    '凤丹'牡丹栽培及产业发展综述

    李子健朱洁薇于水燕胡永红...
    126-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总结了影响'凤丹'生长发育、产量的各项因素并结合阐述现阶段'凤丹'综合开发利用的现状,揭示了'凤丹'产业精细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以期对'凤丹'以及整个牡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凤丹'新资源植物牡丹籽油植物养分补充牡丹产业升级

    "双碳"目标下房山区食用菌产业发展思路与实践

    张玉铎
    13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食用菌生产是生物碳循环的重要载体,变农林"废碳"为蛋白食品,但是在栽培过程中也需要消耗能源,增加碳排放,在"双碳"目标视角下,介绍了房山区食用菌产业模式和规模,阐述了食用菌生产过程碳循环和排放规律,分析了食用菌产业对"双碳"目标实现的影响,计算了平菇、香菇、鹿茸菇等种类的单位产量灭菌过程消耗能源量和碳排放量,提出了房山区食用菌发展变革思路,并对近年来节能减排的探索实践和取得的成效进行了介绍,为不同地区食用菌产业在"双碳"目标下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食用菌"双碳"目标碳排放灭菌

    中国省际食用菌产业集聚及空间差异化研究

    田丹梅刘起林高康王艺民...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2-2021年我国25个省(市、自治区)食用菌相关统计数据,采用改良区位熵值法探究各地区食用菌产业集聚度及集聚变动趋势,并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进一步对集聚度进行了空间差异化分析,以期为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并使之成为未来农业发展新增长点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基于时序视角下,食用菌产业集聚变动趋势差异较大,东北地区的食用菌产业集聚水平始终最高,而河南、福建、黑龙江、吉林和江西是我国食用菌产业优势区域;基于空间视角下,食用菌产业集群呈现从东部地区开始向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扩展的转移态势.2)食用菌产业集聚整体上呈下降趋势,食用菌产业集聚空间 自相关和集聚特征处于不断弱化的过程,集聚热点区域的总体格局保持稳定,总体呈现"东热"的空间格局,吉林、福建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热点区域.我国省际食用菌产业集聚变动趋势差异较大,空间差异化显著,应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加强结构性改革,积极创建优势特色食用菌产业集群,以促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改良区位熵值法集聚度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空间差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