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音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音乐
北方音乐

李寿华

月刊

1002-767X

HXYYTV@sina.com

0451-86037021

150040

香坊区文府街6-1号

北方音乐/Journal Northern Music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坚持研创演协同发展奋进文艺辉煌新时代

    崔剑峰
    16-17页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学院国际交流合作

    王辉
    17-18页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的"钟声意象"——谨以此文纪念拉赫玛尼诺夫诞辰150周年

    孙兆润
    1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比19世纪许多俄罗斯作曲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对钟声入乐的迷恋更为强烈,这源于作曲家幼年和少年时期作为"钟乐权威鉴赏家"的祖母的引领和对教堂钟声深刻的赏听体验以及对祖国深沉的爱恋。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的"钟声意象"已经被俄罗斯学者广泛关注并认知。文章主旨不在于对其音乐中的"钟声意象"进行全面深入的技术分析,旨在以管窥豹,提示诠释者和研究者能在教学、演出实践和学术活动中关注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显性或者隐匿在谱面下的这一重大的意象特征。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钟声意象"

    论穆索尔斯基对"新调性"技术的探索及其调式风格化表现特征

    王玉聪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就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所处的时代而言,他的和声语言是新颖的,有些技法甚至是超前的,其中,以调式调性方面的运用特点最为显著。文章阐述穆索尔斯基的创作中,在固守调性因素的前提下,所使用的一些新的调性写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重点对作曲家在泛自然音主义、持续音性调性、双调性等三种写作技法的实践探索,以及这些技法在运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调式风格化特征进行了较为细致且深入地分析和研究。这对于合理地解读和传播作曲家及其作品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并对我国当代民族调式风格的音乐创作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穆索尔斯基泛自然音主义持续音性调性双调性调式风格化

    曾经的辉煌:一部有价值的寓沪俄罗斯流亡音乐家活动的专著

    宫宏宇
    4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在2020年9月出版的《俄罗斯离散人口的社群关系网络:战时上海的俄罗斯音乐家及其音乐活动》(Networking the Russian Diaspora:Russian Musicians and Musical Activities in Interwar Shanghai),该书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流落到上海的俄国音乐家为焦点,利用中、俄、英等多种语言档案、报刊资料、音乐会节目单及近期国内外有关研究,详述了战时俄罗斯流亡音乐家在上海的音乐活动,及其对上海音乐生活的影响。该书详细地展示了这些流亡音乐家为自己的社团所做的工作,揭示了他们如何利用音乐与其他国际侨民社团及上海华人社团建立关系网络,凸显了寓沪俄罗斯流亡音乐家对近代中国音乐发展不可磨灭的重大及深远的影响。

    俄罗斯离散人口工部局乐队上海音专齐尔品阿甫夏洛穆夫

    音乐"音响-空间"的初级听知觉表征

    刘健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音乐'音响-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研究对象,探索20世纪"空间转向"的历程、基本内涵以及在不同学科的体现。文章结合心理学、认知科学与"动能论"等理论的启发,从音高系统、节奏系统、织体系统等音乐初级听知觉角度讨论"音响-空间"的表征形式。

    音乐"音响-空间"初级听知觉表征

    查尔斯·艾夫斯《康科德奏鸣曲》中的主题转换技巧与"模糊记忆"的创作概念

    季星妤艾米丽·艾布拉姆斯·安萨里
    64-7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对查尔斯·艾夫斯《康科德奏鸣曲》的接受,主要集中在讨论作品中的拼贴手法,以及该作品对相关美国超验主义人物的引用。克里斯托·布鲁恩通过引用威廉·詹姆斯提出的"思想流"或"意识"的观点,作为分析这部作品的方法论,进一步扩展了对该作品的接受。文章继续沿用着"思想流"的概念,同时分析《康科德奏鸣曲》中的音乐引用素材和艾夫斯在他的《写在奏鸣曲前》中表达的"模糊记忆"的概念,指出艾夫斯是如何使用李斯特式的主题转换的技巧,来创造一种模糊的回忆。文章认为通过威廉·詹姆斯的思考的流动性概念和李斯特的主题转换技法,能够为艾夫斯作品中的引用素材和拼贴手法提供更广泛的分析视角。

    艾夫斯《康科德奏鸣曲》主题转换模糊

    三和弦变换及其结构组织手法——新里曼理论视域下的舒伯特《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第一乐章探究

    谭森贾达群
    7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主要探讨新里曼理论对三和弦的分析运用,梳理PLR变换的内涵及其演变过程,简述新里曼与里曼之间的关联。之后运用PLR变换来分析舒伯特《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第一乐章中局部的三和弦现象。文章以科恩提出的三种基本变换模型为参考,在具体分析中结合其他理论之视角与分析技术来梳理作品中三和弦的相互关系。通过将三和弦视作"纵向"的音高材料,探索它们在全曲中潜在的结构意义,从形本身层面更加客观、深入地认识上述作品中的音乐现象。在整个分析过程中,笔者也尝试进一步拓展、丰富PLR变换在实践中的运用策略。

    新里曼理论三和弦变换PLR连贯性结构

    李白音乐批评初探

    明言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白诗词可谓是千古名篇,观其文本,绝大多数是从文学层面展开的。而在唐代诗词中,音乐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章站在音乐的角度审视这类经典名篇。在李白诗作中遴选出部分诗词,用音乐批评的手法给出初步解析。

    李白音乐批评宫中行乐词听(抚)琴诗观伎乐诗乐人品藻诗

    清代礼俗音乐文化的历史溯源

    李莉
    9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俗音乐包括官方礼仪中的仪式音乐和民间礼俗活动中的音乐.文章考察了清代释奠礼乐,论证其官礼乐制是对宋明礼乐的继承和发展,有守成之制,也有务实整合创新,一脉延续中华治国之礼乐思想;其民间礼仪深受"朱子家礼"的影响,可追溯至北宋"礼不下庶人"的历史渊源;其宗族家礼仪式用乐中,也可管窥到上古《诗经》歌曲,如"二南"等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清代礼俗音乐二南家礼官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