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周烈

月刊

1003-6539

010-65778734

100024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南里1号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输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以《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中"冬冬"的母语习得过程为例

    束定芳
    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遍语法学者认为,在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虽然语言刺激存在许多缺陷,但儿童依然能够从这些充满缺陷的语言输入中获得语法能力,这说明人类大脑中存在一种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这一假设遭到认知语言学的挑战.认知语言学认为,儿童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建立在一般认知能力的基础之上,特别是记忆能力、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近年来,学者们通过实验发现,儿童具有惊人的记忆力、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帮助儿童通过日常接触的语料掌握语法规则,获得构式;推理能力则帮助儿童利用原有知识获得更多的新知识,从而增强其表达能力.本文通过对儿童实际语言习得过程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与语言输入的质和量有密切的关系.儿童获得的语言刺激来源广泛,其丰富性、针对性和高频次也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儿童的语言能力与其概念能力和思维能力相互影响:概念能力可以推动语言能力的发展,而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言习得语言能力语言输入刺激贫乏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培养科学素养

    蔡基刚
    1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近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文化意识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将其放在十分显著的位置,这本无可厚非.然而,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仍有待提升;同时,我国政府也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因此,笔者建议将科学素养的培养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科学素养是文化意识的基础,是跨学科连接的中心.学生如果没有科学常识和科学态度,文化意识素养中"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目标就不大可能达到.本文在分析科学素养不被外语界重视的原因后,提出中小学英语在教材和教学方面应进行相应改革并在校园内外积极开展科学活动等建议.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文化意识科学素养英语教学指南教材编写

    语言教育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

    王立非滕延江邵珊珊
    2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教育管理是各级语言管理主体统筹语言资源配置、协调解决语言问题、实现语言教育目标、满足国家战略及个体发展需求的管理行为.在新时代,我国的语言教育管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构建起了国家通用语、外语、民族语言、国际中文及"一带一路"语言协同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战略格局,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共同富裕、实现民族和谐团结、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语言教育管理的内涵出发,归纳语言教育管理的特征,剖析国内外语言教育管理研究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今后应重点关注语言教育管理环境、语言教育技术管理、语言教育管理人才以及语言教育管理评价等4个层面的内容,以期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教育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语言教育管理语言管理语言战略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语言管理思想的历时演进

    滕延江王立非
    4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学者认为,语言规划不仅包括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还应包括基层及个体自下而上的行为,后者同样重要,也可以影响语言的现实应用.因此,他们在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实践的基础上发展了语言管理这一概念.我国从古至今一直重视语言的规划管理工作,尽管没有提出语言管理的概念,但在实践中却有着朴素的语言管理思想,推动我国的语言文字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本文从语言管理这一概念的内涵出发,简要回顾了我国古代、近代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语言管理工作,发现语言管理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了不同的使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古代主要以官方自上而下的语言管理为主,参与主体较为单一;近代语言管理的多元主体参与性增强,基层声音受到重视;新中国成立后,语言管理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管理并重,从组织语言管理逐渐向和谐语言管理、生态语言管理的方向迈进.

    语言管理中国语言管理语言政策语言规划历时演进

    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一体双层"模式建构

    张思永宋庆伟
    6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理论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进行必要的学术史梳理,以便回望来路,展望去路.近年来,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正成为国内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以应对翻译学学科进一步发展的诉求.但与当前欣欣向荣的翻译史研究相比,国内的翻译理论史研究还较为薄弱.本研究聚焦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模式的元思考,尝试以翻译理论史的4个要素——译论、翻译实践、译论者和社会为构成性的"一体",从内层 心理层和外层——社会层以及相对应的两个跨学科视角——发生认识论和知识社会学作为阐释性的"双层",建构一个研究和撰写中国翻译理论史的"一体双层"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理论阐发和举例论证,最后对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提出几点建议,特别是提出建立一个译学分支学科——"译论思想史"的设想.本研究希望能为中国翻译理论史的研究和撰写提供研究模式方面的可能途径,助力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向纵深发展.

    中国翻译理论史"一体双层"模式心理建构社会建构译论思想史

    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创机器翻译的新纪元了吗?——一项质量对比研究及对翻译教育的思考

    张文煜赵璧
    8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一经问世,就引发了应用热潮,同时也对广大语言内容工作者的创作和服务模式构成了巨大冲击.本研究将机器自动评价和人工评价相结合开展译文质量评测实验,对当前GPT技术在翻译领域的应用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GPT技术在翻译领域中尚不构成对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技术的更迭,但在汉英翻译、术语翻译、文学翻译等领域已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质量提升.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翻译教育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变革给出了建议.

    ChatGPT机器翻译翻译教育翻译质量对比研究

    试论元宇宙背景下的外语教学研究

    陈坚林秦枫
    99-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宇宙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助力创新发展.本文对元宇宙背景下如何开展外语教学研究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性阐述,讨论何谓元宇宙以及如何充分应用元宇宙场景开展外语教学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元宇宙概念的源起和定义、人类活动空间的演变、网络空间的发展过程、元宇宙背景下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新形态等,希望可以引发更多的观点与讨论.

    元宇宙网络空间外语教学混合式教学

    ChatGPT赋能外语教学:场景与策略

    李佐文
    109-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ChatGPT代表了 目前语言智能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它合信息搜索、机器翻译和对话生成等功能于一体,以强大的生成能力给人类生活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外语教学关乎语言能力提升和知识传授,势必会受到语言智能技术发展的直接影响.本文在介绍ChatGPT功能与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 ChatGPT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场景和存在的潜在问题,并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宏观应对策略.在人机共生时代,外语教学工作者应坚守育人初心,改革教学范式,注重创新能力,努力提高智能素养,增强智能伦理意识,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语言智能ChatGPT外语教学赋能场景潜在问题应对策略

    论厄德里克《甜菜女王》中印第安女性人物的身份建构

    李双双刘克东
    119-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身份问题是族裔文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人物在母系家庭中的角色(而非血统)是印第安族群身份建构的重要标识.本文以路易斯·厄德里克的小说《甜菜女王》为例,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研究,将印第安族群的家庭观置于历史和文化的双重语境下进行解读,探讨了美国印第安女性为应对时代变迁而采取的生存策略:三代印第安女性在其建构的开放式、入赘式和网状家庭结构中发挥了凝聚作用,彰显了印第安女性身份的动态特征.身份建构中的印第安元素代代相传,对白人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厄德里克以家庭为媒介为印第安人和白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构建理想家园提供了一种可能和希望.

    路易斯·厄德里克甜菜女王家庭女性人物身份族裔文学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层级-示例"矩阵关系看生态语言学

    刘向东
    130-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探讨生态语言学的学科属性、研究路径、研究对象和内容.文章首先对生态语言学进行了简要综述与评论,然后以语言作为社会符号所处的"层级"与"示例"维度矩阵关系为基础,对生态语言学涉及的核心要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层级-示例"矩阵可为生态语言学各要素提供参照系;生态语言学是一种适用语言学,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适用性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

    生态语言学层级示例研究路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