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程郁缀

双月刊

1000-5919

010-62751216

100871

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北京大学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反映北大最新的学术不平和学术动态,是全国高校近千家社科学报中唯一一家蝉联第一届、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的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宇文利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具有雄厚的文化基础和悠久的历史积淀,具有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品格.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熔铸了其鲜明而独特的主体意识,为中华文明的长期赓续和不断创新奠定了基础.近代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文明转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正确的文明发展道路和文化进步方向,恪守人类文明繁荣和文化创新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创造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世界各优秀文明的持续繁荣与共同进步.

    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两个结合"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

    肖伟光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概括起来就是明定位、明立场、明领导权、明使命、明方向、明规律,六者有机统一.明定位、明立场,解决的是"为何要做"问题;明领导权,解决的是"谁来做"问题;明使命、明方向、明规律,解决的是"怎么做"问题.将根脉与魂脉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机勃勃的、气韵流动的文化生命体,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实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理论指引、凝聚精神力量、发挥示范作用,这些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达之用的重要内容.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何以能够体用贯通,我们至少可以从主要创立者、创立目标和创立方式三个方面来思考.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理论品格文化主体性破解"古今中西之争"

    国家与后发现代化的荣枯——基于国家自主性和国家嵌入性的分析

    孙代尧刁伟琪
    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自主性和国家嵌入性是影响后发国家现代化成败的两个关键要素,但无论是自主性还是嵌入性都很难单独发挥作用.可以通过建构一个国家自主性和国家嵌入性模型,以资源配置为视角、以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为中介,来分析国家自主性和国家嵌入性对现代化的影响.经案例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组合决定了后发国家现代化绩效的不同.低自主性、高嵌入性国家难以打破固有利益格局;低自主性、低嵌入性国家则无法阻止资源流向强势集团或分利集团;高自主性、低嵌入性国家倾向于汲取资源用于自身消费或整体的福利消耗;兼具较高程度自主性和嵌入性的国家,能够控制资源流向战略产业和先进产业,更有利于现代化.

    国家自主性国家嵌入性后发现代化资源配置产业政策

    理想还是幻影:超越最优政府规模迷思

    王丽萍侯婉薇
    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规模是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也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其中,地方政府因处在公共服务供给的最前沿而使其规模问题备受关注.最近几十年来,许多地区由人口减少导致的财政困难引发了各种改革计划,规模经济以及人们的直觉常常被作为改革的基础逻辑,追求最优政府规模则成为改革的潜在目标.政府规模所处的政策供给市场具有复杂的变量关系结构,人口规模只是政策供给端的潜在影响因素之一,而有关最优政府规模的讨论往往只是相对于经济增长展开的.政府规模是一个关系概念并具有动态性特征,其测度也表明了这一特征.随着危机管理、风险管理日益成为国家治理的常态,政府规模似乎也获得了越来越重要的杠杆功能.最优政府规模虽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但代表着一种平衡的理念,很大程度上可抑制有关政府规模的极化思考并有助于约束政府行为,同时也提示了不同政府规模应对现实问题的不同潜力.

    (地方)政府规模最优政府规模人口规模政府改革

    正义观的隐喻视角:从罗尔斯、蒲鲁东到马克思

    张文喜
    4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政治哲学有一个预设前提是:"正义"这个语词有着概念的清晰性和明确性.但这仍然是"词"或者"辞"或者"话"意义上说的.罗尔斯讨论正义这个概念及其构造社会正义原则时,把理想性或者理性意义上衍生出的逻辑作为一种任务.隐喻已经决定了这个概念的否定性运动.这一点也在蒲鲁东关于正义的定义之中明白地显示出来.在唯物史观中考察正义,隐喻思维作为人类把握正义概念的引导性思维,将资本主义社会视为有关正义女神的现代神话.它一方面作为资本主义以商品为基础的价值观体系的反射、投射、在场和方向性的显像,另一方面作为空洞的意识形态的浮光掠影、误导性的幻象、模仿,以及伪造逻辑这块正当性底布上的花卉.依"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隐喻,正义概念恰恰是指向隐喻或者从隐喻过渡到概念领域.正义的新的表现形式要能够出现,很显然就需要以更伟大的作为来产生效果.

    正义隐喻概念史批判马克思

    论老子"报怨以德"的思想

    冯国超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老子》第六十三章开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中的"报怨以德"的含义,古今学者众说纷纭."报怨以德"的确切含义之所以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其中的"怨""德"的含义缺乏细致的考察与梳理,对"报怨以德"与上文的关系缺乏深入的揭示.其实,"报怨以德"中的"怨",指的应是怨恨,而非仇怨、仇恨;"德",指的是"得"即得到的意思,而非恩惠、恩德或道德、玄德,具体而言,则指的是通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修行而得到的结果或达到的境界,因此,所谓"报怨以德",指的是通过修行所得来回报怨恨."报怨以德"是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核心思想的具体体现.而"大小多少",则指的是怨恨的大小或多少.

    老子报怨以德大小多少

    气氛与反差

    张晶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国哲学家格诺特·波默倡导的"气氛美学"在中国引起很大反响,波默在其《感知学》一书中又以"反差"作为气氛营造的重要条件."反差"确实会使气氛具有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内蕴.从艺术创作来看,"反差"的运用尤有审美价值.这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有普遍性的呈现的.诗词中的气氛具有不可忽视的空间性.反差的存在与运用,使作品的审美空间具有强烈的张力.诗词作品中的气氛反差,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呈现在作品的表层结构中的反差,一种是诗人由于感受到的反差的激发而营造出的更为强烈的气氛.波默的气氛美学特具通感的功能,在中国诗学界,通感因钱锺书先生以中国诗词中的通感现象的阐发而广为人知.从感知的角度看,通感也是离不开反差的.反差并不是导致作品境界的支离,恰恰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形成了审美和谐.诗词作品正是因为反差的大量存在,而产生着更为渊深而又更为丰富的意境.

    气氛美学反差空间通感

    论晚明隐逸园林中的书籍艺术品再造

    李晓愚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晚明消费社会中,士人阶层在面临商人、庶民仿效的压力时,往往通过塑造消费品味来区隔雅俗.然而"发明趣味"还有另一种方式,即以占有之物为资源,把消费转化成创造.苏州寒山别业是一座声名显赫的隐逸园林,别业的两代主人以占有的美学奢侈品(知名法帖的帖石、稀见的宋版书、皇宫大内的本草秘籍)为基础,为服务多重目的,创造出了新书籍.这些"再造之书"不仅向世人标榜了古籍"拥有者"的文化地位,更展现出其作为"创造者"的艺术品味.寒山主人们的造书实践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创作"——未必要"无中生有",可以是"推陈出新".

    寒山别业《停云馆帖》小宛堂《玉台新咏》《金石昆虫草木状》古籍艺术史

    《修禅道场碑》与唐代天台宗复兴运动新解

    陆扬
    8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台佛教于八九世纪之交出现一场影响深远的复兴运动,在其核心人物荆溪湛然努力下,天台宗再度成为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佛教宗派.湛然的复兴努力早为学界所注意,但以他为核心的天台宗门派的诸多细节却仍然较为模糊,其历史信息的保存往往依赖于唐宋之际日本求法僧的记录.通过对仅存于天台山的碑铭——梁肃《修禅道场碑》作深入考察,尤其通过发现并释读此碑碑侧与碑阴的重要题刻,可以清楚地看到湛然及其弟子所建立的宗教网络和以佛陇为中心的寺院建设.此研究也有助于重新评估日本佛教文献中有关这段历史的记载的价值,为理解唐后期天台宗的发展以及对日本天台宗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概观.同时将《修禅道场碑》的立碑放置于9世纪前期的政治文化环境之中,可见这一碑铭的成立过程与唐后期政治变化之间的可能关联.

    天台宗佛陇天台宗复兴《修禅道场碑》

    唐代潞州地区墓志的书写格套及演变——兼谈作为移民史史料的误区

    仇鹿鸣
    99-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潞州地区出土墓志数量众多,多涉及社会中下阶层,墓志大量自云祖先"因官徙家""某某太守+某某侯"等是一种书写格套,多依据"书仪式"文本拼接而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不当视为移民史史料.墓志的书写格套与志盖形制也会因时而变,晚唐五代潞州墓志的书写格套与全国渐趋一致.上党苗氏家族迁至洛阳后,放弃潞州当地墓志简陋的书写格套,完成了祖先叙事的士人化,"上党太守+某某侯"仍时而出现家族记忆中.

    潞州墓志格套上党苗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