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程郁缀

双月刊

1000-5919

010-62751216

100871

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北京大学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反映北大最新的学术不平和学术动态,是全国高校近千家社科学报中唯一一家蝉联第一届、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的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周丹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现代化理论的"现代",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文明概念."现代"意味着告别古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社会形态看,资本主义是现代以及现代化的开端,当今时代依然处于现代以及现代化之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阐释了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基于人类历史的总体性逻辑给予现代化以全新范式,对现代化的文明力量、价值取向、思维逻辑、实践指向等作了科学阐释,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提供了科学指引.在此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具有内在统一性和文明指向性.深化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评我国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两个流行观点

    王雨辰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英国学者佩里·安德森和法国学者梅劳·庞蒂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的影响下,我国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两种流行的观点.一方面认为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股反列宁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又认为它是一股脱离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抽象文化批判理论或文化马克思主义.上述两种观点不仅难以成立,而且制约了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走向深入.实际上,以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和马尔库塞等为代表的理论家在哲学上都不赞成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只有阿尔都塞认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卢卡奇、葛兰西与阿尔都塞在政治上高度肯定和赞扬列宁对社会主义运动的贡献;柯尔施和马尔库塞在政治上则对列宁持批评态度;以探索作为整体的无产阶级自由和解放为目的的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虽然重视文化意识形态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但是他们非常注重探讨文化意识形态因素发挥作用的经济基础问题;以探索西方个人自由和解放为目的的理论家则呈现出逐渐脱离政治经济学批判,走向抽象的文化价值批判的发展趋势.只有从分析不同理论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理论本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辩证法,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对待列宁在哲学思想和政治上的不同态度,真正把握其文化批判理论的实质.

    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列宁文化批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性

    马克思的异化批判与拜物教批判——兼评广松涉关于马克思两种批判之间的"断裂"论

    汪信砚孔婷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异化批判是马克思早期在人本学立场上对资本主义社会主客关系的批判,是基于异化劳动对人与物之间颠倒关系的揭示;拜物教批判是马克思后期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批判,是基于资本逻辑对人与人的关系被颠倒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揭示.日本学者广松涉对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作了"物象化"解读,并将马克思从异化批判到拜物教批判的思想历程概括为从"主客关系结构"到"社会关系结构"的转变,由此将马克思的异化批判理论视为马克思早期不成熟的思想,强调马克思的异化批判与拜物教批判之间的逻辑断裂,忽视和否定了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的连贯性.实际上,马克思的异化批判与拜物教批判在逻辑上是内在关联着的,拜物教批判不仅是异化批判的逻辑延展,而且是对异化批判的创造性推进.从异化批判到拜物教批判,马克思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物统治人"的彻底批判.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异化批判物象化批判广松涉

    马克思学术传统对中国学术体系建构的启示

    李潇潇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在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实现转型.这需要抓住事物的根本创造学术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透过经济理论回到社会现实本身.中国的学术体系建构,实质上就是文化主体性的建构,这是区别西方体系而呈现的超越西方逻辑并指向未来的新型文明样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学术体系学术传统面向现实

    构建中华道教文化的学术话语

    张志刚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际学界的文化比较研究中,"哲学"与"宗教"可谓探究不同文化形态的精神源流及其主要性质的两个基本概念.但从基础理论上反省现当代中国人文学术史却可以发现,我国学者长期以来大多是仿效"西方传人的哲学与宗教概念"来辨析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思想源流"儒、道、释",并对"儒、道、释"的主要文化属性——主要是"哲学"还是"宗教"加以简单定性或陷入学术争论的.这种治学方法既不能如实揭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原本性质,更无法阐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鉴于此,以"中华大地土生土长的道教"作为考察典型,扼要梳理道教研究的学术史,讨论中华道教文化研究的学术话语构建.

    中华道教文化西方概念影响回归传统文化本色构建学术话语阐发时代价值

    传统信仰是民族凝聚力的文化根基和纽带

    肖群忠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信仰实际上就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信仰,它具有不同于宗教与道德信仰、实用信仰的特性,表现为:文化性与历史性、社会性与民族性、主体性与能动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执政党政治治理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也是全民族政治信仰和民族文化信仰的高度、完美结合.传统文化信仰是民族凝聚力的文化根基和纽带.只有人民有信仰,国家才会有力量,民族才会有希望.

    传统信仰民族凝聚力文化根基两个结合

    刘禹锡《竹枝词》的经学渊源与政治意涵

    吴夏平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唐文人创作竹枝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白居易等人的他者叙事之法,一是刘禹锡以第一人称模拟本地人传唱的写法.刘禹锡《竹枝词九首》突破新乐府传统,其思想当渊源于《公羊传》采诗古义,是对"行人"采诗传统的扬弃和超越.刘禹锡主张用公羊学古义,与中唐新《春秋》学关系密切,是其经学思想在乐府诗学上的实践.从"上达天听"角度看,刘禹锡的创作行为内蕴了对底层社会信息真实性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他去蔽求真的政治理念,与其早年所受江南风习熏染及后来江南任职经验有关.通过刘禹锡《竹枝词》个案,可进一步深人理解和认识中唐学术思想、政治观念与诗学实践之间错综复杂的联动关系,为研究经学与文学问题提供新方法和新路径.

    刘禹锡《竹枝词》新《春秋》学经学渊源政治意涵

    "天道"与"古道"——汉武帝的礼乐兴作及其文学史意义

    黄若舜
    6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武帝时期礼乐观念的转变促成了辞章地位的升格与文辞意识的兴起.在制礼作乐的过程中,汉武帝有意扬弃传统、甚至去历史化,转而采取宗教化的路径,一变"法古制礼"为"奉天制礼".这种由"古道"至"天道"的转变重新鼓荡起汉帝国的神话想象与诗性激情,诞育出文学史上极富个性的一代文学家.

    天道古道礼乐文辞

    古代文学研究的数据来源、指标和意义

    王兆鹏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文学研究需要数据化,文献目录和作品文本都是数据来源.书名目录、作品篇名目录、文学史章节目录、文学研究论著目录都可转化为文学数据;作品文本中的文学体裁、主题、人物、评点、研究、传播、接受等也可提取为数据.不同的数据有不同的意义,断代总集的作品目录数据,可以分析文体的发展演进;诗文选本的目录数据,可以用来考察作家作品的影响力;文学史的章节目录数据,反映出作家地位的高低、文学史编写者的文学观念和价值标准及其变化;论著目录数据,可统计分析学术史的发展进程;作家的生活年代和作品数据,可以观察作家的时空分布;作品中的人物数据,可探寻作家的社会关系及其影响力.文学研究数据,也有局限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文学研究的各种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数字人文量化分析数据化

    古籍数字化与传统诗学的范式革新

    李飞跃
    8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诗歌电子文本的各种聚合,产生了大量宏文本和超文本;分词、标注及语义技术的发展,也使诗歌知识向细粒度、高维度发展.数据库作为一种文本,让诗歌经典秩序重置,诗学概念也面临从实体到关系的再定义.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整体性与过程性分析,改变了经验研究的随机性与无标准,让诗学重新作为一种技艺,增强了科学性与合法性;同时,模型和算法也让隐变量、暗知识和潜语境浮现,凸显了文本的互文性与非定域,让人在意义链条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古籍数字化、知识增强和多模态语言大模型技术的深入发展,引发了诗学从经典重塑、概念重构、关系重建到价值重估的系统变革.

    数字人文诗学技艺互文性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