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杨远婴

双月刊

1002-6142

xuebaobfa@bfa.edu.cn

010-82283412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4号《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编辑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为我国唯一的电影专业高等学院的学报,也是唯一的集电影高等教育与电影理论研究为一体的电影专业理论刊物,其办刊宗旨,注意反映学院教师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成果,注意追踪反映国内外影视最新创作动态及研究动态,把学报办成国内在知名度和学术水准方面最有影响、对业内人士最具参考价值的电影创作研究与理论刊物之一。力争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始终保持浓厚的时代气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巴赞的"审美结晶"到德勒兹的"晶体影像"——论电影哲学创造概念的方法论

    侯杰耀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察电影哲学的方法论须澄清德勒兹创造概念的方法论内涵,论证电影引发哲学概念的可能性.巴赞的审美结晶概念是影像断层引发的概念实践,德勒兹的晶体影像概念是审美结晶概念的思想延续.晶体影像概念被德勒兹创造出来表示事件显现的先验时间形式.主体由经验实在论达到先验生成论的方法是回归影像断层.德勒兹的电影哲学是一场创造表现命题的概念实践.电影哲学创造概念的方法论是一种生成"可能世界"的建构主义.

    德勒兹晶体影像电影哲学方法论

    摄影作为复制艺术的美学动能:塞巴尔德与本雅明的对话

    李双志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摄影小史》是瓦尔特·本雅明的媒介美学理论核心文本之一,揭示了摄影作为复制技术的美学动能.著名德语作家塞巴尔德创作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作品嵌入了大量摄影图像,与本雅明的摄影理论形成了创造性的对话.文学文本展演了摄影的美学功效,释放了摄影在灵韵(Aura)消失的时代所包含的媒介冲击力,承载了对摄影的美学动能的后续思考.本文以塞巴尔德的《土星之环》与《奥斯特尔利茨》为例,展示塞巴尔德与本雅明之间的摄影美学关联.

    摄影塞巴尔德本雅明

    钝义的情感氛围:罗兰·巴特摄影思想中的感伤与记忆

    沈安妮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从罗兰·巴特的摄影札记《明室》和讨论影像的《第三意义》入手,探讨他对摄影中的表象与深度、瞬时与永恒、真实与非真所进行的复杂思考.通过分析"钝义"的内涵以及感知照片"钝义"的情感条件,本文重释巴特摄影思想中着重强调的与感伤、记忆紧密相关的情感氛围,进而揭示巴特后期的视觉图像研究与"复蔽"的审美现代性语境中其他欧陆思想家的"视觉与真知之矛盾"问题研究的脉络关系.

    摄影罗兰·巴特氛围情感记忆

    身体—表达—情动—主体间——摄影装置与弗卢塞尔的姿势现象学

    敬毅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弗卢塞尔的姿势现象学中,姿势意味着一种"身体—表达—情动—主体间"意义.姿势是表达存在的身体运动,诉诸姿势的情动则是人类赋予世界以意义的一种手段.历史地看,从传统图像到技术图像的演变构成了一种"姿势转向",行动与眼睛的观察为计算性的触摸所取代.以最早的技术图像摄影为例,装置—操作者复合体所分享的"被程序化的自由"表明装置对于姿势的征用与规训.力图在休闲与庆祝姿势中回归无目的性,弗卢塞尔呼吁"装置破坏"的批判立场与阿甘本诉诸非作的"姿势政治"不谋而合.毫无疑问,与装置极权主义的对抗将是一代人的政治任务与艺术可能.

    威廉·弗卢塞尔姿势现象学姿势转向摄影装置阿甘本

    "索引性"概念的还原

    王迟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纪录片理论中,源自符号学家皮尔斯的"索引性"概念占据了一个核心的位置.在中国语境下,由于此概念为纪实主义理论提供了学理支持,那些拥护纪实主义、直接电影理论的学者们迅速拥抱了这一概念.但对照皮尔斯原始著述会发现,实际上过去几十年来,中西方的电影理论家们一直在误读、误用索引性概念.本文将回到皮尔斯,厘清此间偏差,还原索引性概念的本意.

    纪录片索引性符号纪录媒介

    横向运动镜头的"游观"美学重构与探赜

    喻景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电影的横向运动镜头受传统绘画影响由来已久,广大学者将其与古典画论"游观"一词相联系,用"游观"理论对这一镜语进行研究.然而,中国古典画论阐述曾受西方影响与侵袭,"散点透视""动点透视"等视觉话语致使这一镜语的"中国性"建构缺乏坚实的本土理论作为支撑.2011年,刘继潮以《易经》哲学之"观"为起点,对"游观"概念进行还原与深化,广受美术学界认可.本文基于电影本体,试图运用刘继潮"游观"理论来重新搭建电影与古典绘画之间的桥梁.在重构的"游观"电影理论下,横向运动镜头的研究将被放置在完整的电影叙事与风格系统中进行综合考量,以此阐明横向运动镜头创作的意境生成机制与美学基础,并归纳出一套完整的"景、事、画、声"写意创作体系.

    横向运动镜头中国古典绘画游观意境

    救世弦歌——1940年电影《孔夫子》的历史及解读

    李镇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梳理了 1940年影片《孔夫子》的历史背景、创作过程、叙事特点、艺术追求及当时的讨论,并在中华礼乐文化视野下对电影文本进行了再解读.编导费穆将影片的叙事处理为酷似《论语》的篇章体裁,并在表演、化妆、对白、布景、构图、音乐等方面努力实现"复礼""言志""正名".作品帮助观众理解中华礼乐文化的真正力量,激发国人奋起反抗侵略者的热情,坚定民众必胜的决心.费穆于乱世中的这部作品实以育人为旨,再现了孔子"弦歌不辍"的精神.

    孔夫子费穆中国电影史礼乐

    中日早期电影视域下"左翼电影"与"倾向电影"之比较

    黄津黄卓航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日两国掀起了一场以暴露和批判为主题取向的"左翼电影"和"倾向电影".中日两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虽具同源性,但其传播方式与途径稍有不同,"左翼电影"和"倾向电影"的组织形式和行动纲领以及所面临的现实语境也略有差异."左翼电影"与"倾向电影"均以战争为转捩点,但"左翼电影"因战争而勃兴,"倾向电影"因战争而终结.与左翼电影不同的是,倾向电影只是动荡时局、马克思主义热和商业驱动多重因素裹挟下的一次电影试验,并未与"普罗电影"形成思想的合流,缺乏中国左翼电影那种组织上的领导和思想的引领."左翼电影"与"倾向电影"的种子埋在中日两国电影史的深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段,不同的现实语境中"春风吹又生".对中日"左翼电影"和"倾向电影"的对比观照既可梳理出它们对各自国家电影史的影响,更可开拓出中日,甚至东亚早期电影比较研究的新的学术空间.

    左翼电影倾向电影马克思主义中国电影日本电影

    "长城"的新旧转换与香港左派电影的"市场"问题(1950-1952)

    王宇平
    7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城公司改组"是开启香港左派电影的重要事件之一,"新长城"的创立须放置在当时香港电影业面对的危机中探讨.在"长城"的新旧转换中,电影公司对国内市场的注重与期待是重要驱动之一,同时党的香港"电影小组"立足"此时此地",为之做政治引导与制片发行上的建议与批评.在1950年至1952年间,经由电影界不同角度的观点碰撞,以及电影公司的具体市场实践,香港左派电影的"市场"问题从电影小组"面对国内,照顾海外"与"国内外兼顾"的暂时倡导,逐步明晰和落实为综合考量、发挥地理和战略优势的"背靠祖国、面向海外"的中央方针.在这个过程中,新长城公司早期的市场实践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与意义.

    香港左派电影新长城电影市场电影小组

    重访哈萨克新浪潮电影:历史、美学与思想

    赵媛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联晚期戈尔巴乔夫大刀阔斧地开展改革,自由民主的新思维与重构民族身份的思想蔓延于电影文化中.趋于开放自由的氛围、文化政策松动与新老导演的先锋实践,共同促成哈萨克新浪潮电影的诞生.此次新浪潮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于20世纪90年代末走向尾声,这批年轻导演在美学与叙事上突破僵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大胆革新,表现了巨变年代的社会生态,传达出风云变幻下的幻灭与彷徨心理.因此,这些电影也是研究苏联解体前后哈萨克文化思想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本.

    哈萨克斯坦新浪潮苏联美学实践拉希德·努格马诺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