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陆俊

双月刊

1008-2689

xuebao_sk@hss.ustb.edu.cn

010-62334089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图书馆305室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受控数字借阅的版权障碍调适——基于对阿歇特诉互联网档案馆案的反思

    沈浩蓝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控数字借阅是美国图书馆领域应数字时代读者借阅需求而探索出的新型图书借阅模式.其公共价值在新冠疫情期间得到广泛认可,有望成为助力我国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有力工具.受控数字借阅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对其版权合法性障碍的调适.通过对阿歇特诉互联网档案馆案关于受控数字借阅的合理使用性质论争的考察与反思可得,受控数字借阅合理使用评估涉及复杂的价值判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难以成为其版权合法性支撑.受控数字借阅所蕴含的法理与版权法上的技术中立原则相契合.以技术中立原则审视该模式可以发现,受控数字借阅可以适用发行权用尽原则,且具有法理可行.这为受控数字借阅在我国的导入扫除版权法上的理论障碍.

    受控数字借阅合理使用技术中立发行权用尽原则

    人工智能算法的伦理规制研究

    黄静秋邓伯军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人工智能算法已经深度嵌入人类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的毛细血管,其自主性引致的非确定性,促使不可解释性和不可预测性成为算法伦理的难题;其在应用场景中引发的算法偏见、算法歧视和个人隐私保护等,也形成了一定的伦理风险.同时,人工智能算法的复杂性深刻挑战了传统的伦理规则体系,造成了算法的归责性难题.因此,有必要通过增进人工智能算法的确定性、推动人工智能算法的科学应用、明确人工智能算法的责任主体、构建一定的容错空间、回归人工智能算法技术本身等方面加以规制,从而推进人工智能算法的良善发展.

    人工智能算法伦理风险伦理规制

    从"亲权"到"亲责":家庭教育的司法介入

    徐婧
    9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后,司法部门介入家庭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下文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的实践性抓手,以"训诫—指导—处罚"的层层递进的惩戒措施体现了《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司法柔性、司法韧性与司法刚性.《家庭教育促进法》在删除了《家庭教育法(草案)》的诸多负面惩罚性措施的同时,并未充分补足支持性措施,导致在实践中司法部门无法准确回应"何时"介入与"如何"介入的问题.欲实现家庭教育与司法介入的"德法相融",需要平衡比例原则下司法部门介入家庭教育的必要性限度,保持谦抑立场,同时也需要提升规范性与强制性,增强家庭教育令的司法张力.

    家庭教育促进法司法部门家庭教育优良家风

    从"经济基础"到"经济秩序":埃利希对马克思法律思想的继承与批判

    郭军炜
    107-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管马克思本人没有直接建构一种完整的法社会学理论,但他的思想对法社会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现代法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埃利希的思想与唯物史观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又深刻的关系.虽然其"活法"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十分相似,埃利希亦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理论贡献,但为了规避阶级分析方法,突出法律的能动作用,他使用了"经济秩序"而非"经济基础"来描述经济和法律的关系.埃利希认为,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规范,对经济秩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保护了社会大众而非仅仅统治阶级的利益.不难看出,埃利希用"经济秩序"取代"经济基础"的努力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对马克思的"误读"之上.马克思看到了法律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更重要的是,私法作为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与经济基础密切相关.因此,只要身处唯物史观的分析框架下,资产阶级法律便无法摆脱其阶级"烙印".

    马克思埃利希经济基础经济秩序法律

    生命政治视域下马克思与阿甘本"自由人"主体的反思与建构

    林海璇吴苑华
    11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是勾连马克思"自由人"理论与当代生命政治学主体理论的共同之点.生命政治的历史出场与当代发展,延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批判主题,延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当代形态的时代边界.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得出"自由人"本质为"劳动人"(homo faber),意大利左翼学者吉乔奥·阿甘本以"任意的独体"等主体性概念,开辟出西方左翼将"自由人"理解为"政治人"(homo politics)的理论路向.传统与激进主体方案的理论差异,既源于马克思"实践历史观"与阿甘本"断裂历史观"的分歧对峙,也关乎对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自由观的不同借鉴.通过"以马解甘"和"以甘解马"的双重视角,突出马克思与阿甘本虽然在目标旨趣、理论背景和建构方案上存在具体差异性,但能够在"宏观主体历史科学"与"微观主体政治哲学"之间产生有效的时代对话.

    历史唯物主义自由人联合体任意的独体剩余时间自由自觉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