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尹伟伦(兼)

双月刊

1000-1522

bldxeb@bjfu.edu.cn

010-6233767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林学基础理论、造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机械、木材加工、家具与室内设计、林产化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综合评论、学术问题讨论、书刊评价及学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科技或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林木常规育种与非常规育种及其关系

    康向阳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技术育种迅猛发展的今天,厘清常规育种、非常规育种的内涵、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借鉴林业发达国家林木育种乃至作物、畜禽育种的经验,有助于针对树种特点及其育种现状科学选择育种技术,更高效率地推动我国林木良种化进程.本文简要综述了自古代育种到现代育种乃至新技术育种的生物育种技术发展历程、特点及其作用,并对常规育种、非常规育种进行了界定.进而基于林木群体遗传变异特点解析了常规育种技术与非常规育种技术对于林木育种的作用及其关系,强调常规育种是林木育种的核心和基石,而非常规育种尤其是新技术育种则是林木育种的创新与发展,并提出了我国林木育种乃至种业创新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等.

    林木育种常规育种非常规育种轮回选择种业

    四倍体酸枣组培体系优化及其叶片离体不定芽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杨伟聪张晨星赵汗青刘欣茹...
    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四倍体酸枣组培苗为材料,优化其组织培养体系并构建适宜的四倍体酸枣叶片离体再生体系,为该种质的保存、推广以及利用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以秋水仙素加倍获得的酸枣同源四倍体种质为材料,设计试验,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探索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浓度对于四倍体酸枣的增殖、生根、不定芽再生的影响情况;并利用石蜡切片法对叶片不定芽再生过程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1)当四倍体酸枣以带顶芽的茎段作为外植体时,最佳增殖培养基为:1/2MS+6-BA 0.5 mg/L+IBA 0.2 mg/L+TDZ 0.5 mg/L+蔗糖30.0 g/L+琼脂5.9 g/L,适宜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0.8 mg/L+蔗糖 30.0 g/L+琼脂 5.9 g/L.生根苗经炼苗后移栽至大田,成活率可达 93.33%.(2)诱导四倍体酸枣叶片离体再生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WPM+TDZ 1.0 mg/L+IBA 0.3 mg/L+蔗糖 30.0 g/L+琼脂 5.9 g/L,在该培养基上叶片可通过直接再生途径再生出不定芽.(3)再生不定芽主要起源于叶脉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细胞,在预培养 8~12 d时,分生细胞的分裂能力最强且未出现分化现象.[结论]本研究优化了四倍体酸枣组培体系,并成功建立了四倍体酸枣叶片离体再生体系,同时对叶片不定芽的再生过程进行组织学研究,为酸枣多倍体培养体系完善以及后续多倍体种质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酸枣同源四倍体组培体系叶片再生细胞学观察

    抚育强度对不同林型"栽针保阔"红松林碳源/汇影响

    杨智慧牟长城王亚辉李轩男...
    1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透光抚育对不同林型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碳源/汇影响规律,为恢复地带性顶极植被阔叶红松林提供依据.[方法]运用静态箱-气相色谱分析及相对生长方程法,同步测定小兴安岭 3 种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白桦红松林和山杨红松林冠下栽植红松 25~35 年及透光抚育 25~30 年)在不同透光抚育强度(对照、轻度透光抚育、强度透光抚育)下的土壤异养呼吸净碳排放量(CO2 和CH4)、植被年净固碳量及相关环境因子(温度、土壤含水率、有机碳、全氮等),并依据生态系统净碳收支,确定林型和透光抚育强度对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碳源/汇的影响规律及其机制.[结果](1)3种林型土壤CO2 年均通量(159.94~207.43 mg/(m2·h))既受透光抚育强度影响(强度透光抚育使蒙古栎红松林显著提高 18.9%),也受林型影响(对照林分白桦红松林显著大于蒙古栎红松林和山杨红松林,轻、强度透光抚育下 3种林型相近);各透光抚育强度对 3者的土壤CH4 年均通量(-0.047~-0.028 mg/(m2·h))无显著影响,但白桦红松林和山杨红松林显著高于蒙古栎红松林;(2)轻、强度透光抚育对 3 种林型的植被年净固碳量(1.66~3.99 t/(hm2·a))无显著影响,但在各透光抚育强度下白桦红松林显著高于蒙古栎红松林和山杨红松林(105.4%~124.1%和 31.0%~32.6%),山杨红松林又显著高于蒙古栎红松林(55.7%~71.1%);(3)轻度透光抚育对蒙古栎红松林(-1.93~-1.12 t/(hm2·a))、白桦红松林(-0.13~0.46 t/(hm2·a))和山杨红松林(-1.03~-0.65 t/(hm2·a))碳汇已无显著影响,而强度透光抚育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与林型密切相关(蒙古栎红松林源强显著提高 72.3%,白桦红松林由碳汇转化为弱源,山杨红松林源强变大但差异性不显著).[结论]因此,从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维持森林碳汇方面考虑,对恢复较快的白桦红松林和山杨红松林可以采取强度透光抚育,而对恢复较慢的蒙古栎红松林则适宜采取轻度透光抚育.

    温带小兴安岭"栽针保阔"红松林碳源/汇林型透光抚育强度

    基于地面激光扫描数据的马褂木材积建模与出材率研究

    陈军孙圆刘晨曦姚睿涵...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马褂木是优良的用材树种,研究其材积模型并分析多种密度种植下的径级材种造材出材率,旨在为马褂木人工林高效培育提供重要的指导.[方法]在马褂木多密度人工林试验区获取全样地地面激光雷达数据.通过点云提取单木结构参数,对 4种造林密度(株行距配置:2 m×2m、3m×3m、4m×4m、5m×5m)马褂木试验林测树因子(胸径DBH,树高H,材积V)进行分析,建立一元材积方程、削度方程模型,并应用削度方程计算各密度林分材种出材率.[结果]研究得到的一元二次式V =0.0003D2+0.0065D-0.0369为研究区马褂木最优一元材积式,该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 0.884,经过剩余标准差(SEE)、系统误差(TRE)、平均相对误差(MSE)、预估精度(ρ)等评价指标检验,无明显系统偏差,可用于研究区马褂木材积估计.研究选定改进的舒马赫方程式作为不同密度马褂木的削度方程,该模型R2 为 0.924,经检验方程均方根误差为 1.454,平均相对误差为 0.050,预估精度达到 0.910.进一步采用削度方程为多密度马褂木试验林进行多径级材造材,得到疏林地 4m×4m密度种植下的大径材出材率最大(39.582%),密林地 2m×2m密度种植下的小径材出材率最大(81.250%),而综合出材率最大的是 4m×4m密度(98.650%).[结论]马褂木多密度经营下,疏林地大径材出材率最大,密林则以小径材为主要径级材种.基于地面激光点云获取的单木参数可以直观地进行森林经理研究,对提升人工林的生产经营水平以及提高林业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均有积极影响.

    地面激光扫描点云测树因子一元材积表削度方程材种出材率

    黄河兰州段湿地土壤与甘蒙柽柳叶片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刘文兰孙学刚焦健田青...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优势植物甘蒙柽柳在黄河兰州段湿地不同地段条件下土壤与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甘蒙柽柳的生态适应性及其生长的限制因子,为湿地植物甘蒙柽柳的管理、生态保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黄河兰州段自西到东选择 4个典型样点,即西固兰高集团附近黄河边湿地(I)、银滩湿地公园(Ⅱ)、寓言故事园附近黄河边湿地(Ⅲ)及雁滩滩尖子湿地公园(Ⅳ),研究土壤与甘蒙柽柳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结果]黄河兰州段湿地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 10.66、0.16、0.24 g/kg,C、N、P含量自西到东均依次降低,C∶P、C∶N和N∶P则基本相反,其中样点Ⅰ的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样点,样点Ⅳ的C∶P显著高于其他样点.甘蒙柽柳叶片C、N、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64.60、29.95、1.02 g/kg,不同样点甘蒙柽柳叶片C含量无明显差异,N和P含量自西到东依次降低,C∶N、C∶P和N∶P则相反,其中样点Ⅰ的N、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样点.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的C、N、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甘蒙柽柳叶片的N、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和甘蒙柽柳叶片之间的N、P含量及C∶P、N∶P分别均呈显著正相关.各样点甘蒙柽柳叶片N∶P>20.[结论]黄河兰州段湿地甘蒙柽柳生长受到P限制.建议在湿地养护管理中加强植物群落结构调整及凋落叶归还等措施以改善其养分限制状况.

    C、N、P生态化学计量甘蒙柽柳土壤叶片湿地

    荆条叶片最大水分利用效率的季节变化及其环境调控

    潘梦婷张德怀高娜徐铭泽...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水分利用效率(WUE)作为反映生态系统碳水耦合的重要指标,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备受关注,然而对植物潜在水分利用能力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却鲜有报道.本研究以北京油松林下灌木层的优势种荆条为研究对象,旨在探明荆条叶片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即水分利用能力潜力,WUEmax)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方法]于 2021年 6-10月,采用微气象原位观测和LI-6800 便携式光合仪人工监测的方法,测定荆条叶片光响应曲线和空气温度(Ta)、土壤含水量(SWC)、空气饱和水汽压差(VPDa)等环境因子.通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构建了水分利用效率对光响应模型,计算得到荆条叶片WUEmax.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WUEmax的季节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生长季内荆条叶片WUEmax在 2.84~9.17 μmol/mmol的范围内波动,平均值为 4.79 μmol/mmol,整体上呈现先下降后平缓的趋势;在湿润条件下荆条WUEmax主要受SWC和Ta的影响.其中,SWC是调控WUEmax的关键环境因子,荆条WUEmax与SWC呈负相关,SWC主要通过气孔导度影响WUEmax;荆条WUEmax与Ta呈正相关,Ta主要通过调控光合羧化酶活性影响WUEmax.[结论]本研究初步论证了湿润半湿润环境下荆条主要通过水分资源获得策略来适应环境,且高SWC和低温为荆条叶片WUEmax的抑制因子.

    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土壤含水量空气温度荆条季节动态

    刈割模式对喀斯特地区构树生物量及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赵庆霞夏玉芳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树是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树种,在喀斯特地区大面积种植,但是目前刈割模式对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比较缺乏,导致构树经济林资源利用率低,产量和质量不高.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刈割频度和留茬高度下构树生物量和营养品质的研究,明确最佳的刈割模式,为构树林采收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贵州省贞丰县 2 年生构树饲用林为研究对象,分 3个刈割频度(一年刈割 3次、4次、5次)和 3 个留茬高度(齐地割 0 cm、留茬 15 cm、留茬 30 cm)进行刈割处理,研究不同处理间发枝数,收获的枝、叶生物量,及粗蛋白、粗脂肪含量的差异.[结果]一年刈割 4 次和 5 次构树的发枝数明显高于 3次.随着刈割次数和留茬高度的增加,茎叶比逐渐降低.累积生物量、粗蛋白含量均不受刈割频次的影响,但在不同留茬高度间差异显著.其中,留茬 30 cm时生物量最高,为 2.63 t/hm2,齐地割时粗脂肪含量最高.[结论]年刈割 3~5次,构树产量和品质差异不大;留茬 30 cm,构树生物量最好,但粗脂肪含量略有下降.因此,综合考虑成本等因素,推荐喀斯特地区构树饲用林采用一年刈割3~4 次、留茬30 cm的模式进行采收利用.

    构树刈割频次留茬高度生物量粗蛋白粗脂肪

    辽东山区冰缘地貌大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吴昊阳牛健植王迪邱啟璜...
    6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明确辽东山区冰缘地貌土壤大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与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之间的响应关系,探究林地大孔隙分布规律及土壤稳定性和土壤抗侵蚀能力.[方法]选择辽东老秃顶子保护区的典型落叶阔叶林、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林地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土柱水分穿透试验和Poiseulle方程计算大孔隙数量、半径等指标,通过湿筛法测定团聚体组成和土壤稳定性等指标.[结果](1)不同林地类型大孔隙分布特征差异明显,与针叶林相比,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大孔隙半径范围大,数量多.且针阔混交林土壤孔隙结构随土壤深度变化稳定;(2)林地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整体分布在 0.016~0.043之间,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随土壤深度的增加,K值逐渐增加,土壤抗侵蚀能力下降;(3)相关分析显示,0.3~1.9 mm径级范围内的大孔隙数量与团聚体水稳性极显著正相关(P<0.01);(4)通径分析显示,0.3~1.9 mm(特别是 0.7~1.1 mm)径级范围内的孔隙数量越多,土壤抗侵蚀能力越强;大孔隙径级>1.9 mm后,单位面积大孔隙数量越多,半径越大,土壤抗侵蚀能力越差.[结论]土壤大孔隙分布特征与土壤稳定性和可蚀性关系密切,孔隙尺度上,0.3~1.9 mm径级范围内,大孔隙数量与土壤稳定性和抗蚀能力呈正相关;径级>1.9 mm后,单位面积大孔隙数量及半径的增加降低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针阔混交林土壤大孔隙结构稳定性更高,可为辽东地区冰缘地貌区林分管理和土壤抗侵蚀能力评价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

    土壤大孔隙结构特征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可蚀性

    松材线虫交配特性研究

    刘慧琳周立峰郭恺余红仕...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测定松材线虫连续交配能力,分析虫龄和交配经验对松材线虫繁殖能力的影响,并研究松材线虫寿命对交配行为的响应,比较松材线虫雌雄虫生殖策略的差异性,明确松材线虫的交配特性,为从交配干扰角度找到控制松材线虫种群增长的切入点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获得同步发育的松材线虫处女雌虫和处子雄虫,通过连续跟踪观察,结合显微录像视频回放,分析松材线虫的连续交配能力.分别收集性成熟后第 3 天、第 5 天和第 7 天的松材线虫,以及不同交配经验的松材线虫,统计其交配成功率和产卵量,分析虫龄和交配经验对松材线虫繁殖能力的影响.同时,定量分析未交配和已交配松材线虫雌雄虫的寿命.[结果]处子雄虫在不取食的情况下,可以连续与 3 条处女雌虫成功交配并使其受孕产卵;而处女雌虫成功交配后先进行产卵,不会连续交配.对于未交配雌雄虫而言,交配成功率和平均产卵量均随着虫龄的增加而降低,交配成功率于性成熟后第 7天达到差异显著水平,而平均产卵量于性成熟后第 5 天达到差异显著水平,且雌虫受虫龄的影响较雄虫更为显著.不同交配经验的松材线虫雌雄虫交配成功率存在显著差异,性成熟后第3天未交配雌雄虫的交配成功率分别为(60.00±9.43)%和 100%,而相同虫龄已交配雌雄虫的交配成功率分别降至(17.50±4.68)%和(25.00±2.34)%,但其平均产卵量无显著差异.交配行为对松材线虫的寿命没有显著影响,未交配和已交配雌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24.47±0.22)d和(24.93±0.70)d,未交配和已交配雄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21.80±0.54)d和(23.43±0.78)d.[结论]松材线虫处子雄虫可以连续进行多次交配,而处女雌虫交配后会优先产卵.虫龄和交配经验均会显著影响松材线虫的交配成功率,但产卵量仅受虫龄影响.此外,交配行为不会加速松材线虫衰老.本研究明确了松材线虫的交配特性,为进一步探究其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松材线虫交配特性虫龄交配经验繁殖能力寿命

    挠力河流域景观生态时空演变特征与预测研究

    宋爽王韶晗石梦溪胡珊珊...
    9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土地利用分析并预测挠力河流域景观生态时空演变特征,为流域合理规划国土空间格局,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协同推进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挠力河流域为研究区,从生理性、功能性和可持续性3方面构建景观生态估模型对研究区 2010-2020年景观生态时空演变特征开展分析;基于CLUE-S模型模拟 2040 年多情景下的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并对不同情景下的景观生态状况进行预测.[结果](1)2010-2020 年流域景观生态指数处于中等水平,并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为"东高西低",土地利用斑块本底是决定流域景观生态的关键因素,景观生态水平变化与土地利用格局密切相关.(2)多情景下,流域耕地及草地面积发生减少,外七星河两岸及原有居民点外围是研究区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区域.(3)仅生态保育情景下流域景观生态指数降幅有所缓解,趋势发展和加速发展情景下受农业活动及建设用地扩张影响较大的区域景观生态指数将持续下降.生态保育情景下部分景观生态指数低值区扩展趋势得以缓解,但也存在建设用地蔓延使景观生态水平未得到提升的问题.[结论]农业活动与城镇化发展导致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将持续是流域景观生态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制定科学性、针对性的各类生态用地管控及补偿策略是提高其景观生态水平的有效手段,研究结果可为流域景观生态资源管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景观生态时空演变情景模拟挠力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