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田亚平

双月刊

1006-1703

bjmy@china-isotope.com

010-68525141

100045

北京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号305室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Journal Labeled Immunoassays and Clinical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同位素公司主办的医学刊物,按照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兼顾的原则,集中刊登国内标记免疫分析(放射免疫分析、酶免疫分析、其他非同住素标记免疫分析、免疫荧光分析等)领域内的理论、应用及技术创新和改进方面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PCR诊断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Meta分析

    吴喜蓉张学伶尹青琴刘小会...
    1569-1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双份血清抗体恢复期4倍及以上升高或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培养为金标准,通过Meta分析评价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对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索PubMed、生物医学与药理学文摘型数据库(Excerpta Medica Database,Embase)、考克兰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Sinomed)、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关于PCR诊断儿童MPP的相关文献.检索起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3月31日.2名研究者根据纳排标准筛选文献,采用偏倚评估工具(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QUADAS)-2量表评价文献质量,采用Meta-Disc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7篇文献,1620例临床样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PCR法诊断儿童MPP的汇总灵敏度、特异性、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87%(95%CI 85%~89%)、89%(95%CI 86%~92%)、5.21(95%CI 2.85~9.52)、0.19(95%CI 0.10~0.37),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summar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 0.915,Q*指数为0.8476.结论 PCR诊断儿童MPP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可用于临床诊断儿童MPP.

    肺炎支原体肺炎PCR诊断儿童Meta分析

    脑脊液培养对肠杆菌导致的神经外科术后脑膜炎患者的预后分析

    刘雪松李方强张丽敏刘亚楠...
    1575-1579,1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肠杆菌导致的神经外科术后脑膜炎(post-neurosurgical meningitis,PNM)患者的多次随访脑脊液培养(follow-up cerebrospinal fluid cultures,FUCC)的相关风险因素,以及FUCC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 2012年至2022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肠杆菌导致的PNM患者,分析了 FUCC对患者感染死亡率的影响,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评估患者全因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共纳入494例PNM患者,分离的肠杆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和黏质沙雷菌等,其中44例患者感染死亡,235例患者(47.6%)接受了 FUCC,FUCC与肠杆菌导致的PNM患者的28d感染死亡率(HR=0.574,95%CI 0.338~0.972,P=0.039)相关,高血压、二次手术、入住ICU和辅助呼吸为肠杆菌导致的PNM患者感染死亡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比较FUCC和非FUCC之间的28d死亡率,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的感染死亡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2),FUCC与较低的短期生存率相关,FUCC阳性并不是死亡率的预测因子(P=0.420).结论 实施FUCC已被证明可以降低肠杆菌导致的PNM患者的感染死亡率,实施FUCC是适当的患者护理和管理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建议临床医生作为一种标准实践使用.

    神经外科术后脑膜炎肠杆菌随访脑脊液培养危险因素

    低压低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CD4+T细胞亚群的变化

    秦崇潘磊李佳邓会...
    1580-1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低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循环中的淋巴细胞亚群发生了明显改变,探索在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tion,PH)形成过程的各个阶段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通过低压低氧动物实验舱模拟大鼠低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分别于入舱后的3、7、14、21、28d各个节点,利用右心导管测量血流动力学、病理染色观察肺血管组织形态学、以及RT-qPCR技术检测肺组织和外周循环中CD4+T淋巴细胞亚群(Th1、Th2、Th17、Treg)的改变.结果 与常压常氧对照组相比,外周循环中Th1、Th2、Th17水平基本与低压低氧持续的时间成正比,而Treg在0~7d呈上升趋势,14d时较前下降,但表达仍高于常压常氧对照组,21、28d持续下降且均少于对照组;而在肺组织中,各节点Th1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h2在0~14d持续升高、随后下降,Th17于0~21d持续升高、随后下降,Treg在0~7d持续下降,14d时升高至对照组水平,21、28d均较前进一步升高.这与观察到的肺小血管壁增厚在0~21d内进行性加重,而21d后无明显差异性改变的趋势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此外,还在肺组织中观察到了具有代表长期免疫炎症刺激的三级淋巴结构(TLOs)也在0~21d时逐步形成、加重、维持,而28d较前趋于稳定.结论 免疫炎症机制,特别是淋巴细胞亚群的失衡,可能参与了低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肺血管重塑的启动和进展,在初次进入高原环境后,积极予以抑制炎症治疗或许可以成为一种新的预防低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措施.

    低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血管重塑免疫炎症T淋巴细胞亚群三级淋巴结构

    北京妇产医院围产期孕妇B族链球菌感染及妊娠结局的概况分析

    朱宏远曹妍王殊谢杰施...
    1589-1592,1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在北京妇产医院就诊的围产期孕妇B族链球菌(GBS)感染以及妊娠结局新生儿受累感染的概况.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围产期孕妇26351例,新生儿2015例,对其进行B族链球菌核酸检测分析.结果 在26351例围产期孕妇中,有2906例为GBS阳性感染者,感染率为11.03%.其中18~24岁孕妇GBS感染率为10.70%,25~35岁孕妇GBS感染率为11.22%,36~45岁孕妇GBS感染率为10.35%,46~52岁孕妇GBS感染率为13.33%,4组年龄段B族链球菌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季节分组发现春季围产期孕妇GBS感染率为10.41%,夏季孕妇GBS感染率为11.51%,秋季孕妇GBS感染率为11.83%,冬季孕妇GBS感染率为10.74%,围产期孕妇B族链球菌在不同季节的感染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2015例新生儿中,有124例为B族链球菌阳性感染者,感染率为6.15%;B族链球菌阳性感染孕妇中正常新生儿913例(45.31%)、不良妊娠结局1102例(54.69%),包括新生儿早产715例(53.48%)、新生儿感染108例(5.36%)、新生儿呼吸困难99例(4.91%)、胎膜早破116例(5.7%)、新生儿宫内窘迫11例(0.55%)、新生儿低血糖13例(0.65%)、新生儿代谢性酸中毒2例(0.1%).结论 北京地区围产期孕妇B族链球菌感染率为11.03%,其中以46岁至52岁年龄段感染率最高(13.33%),夏秋季节孕妇GBS感染高发,GBS阳性感染孕妇娩出新生儿的GBS感染率为6.15%,不良妊娠结局中以新生儿早产发生率最高(53.48%).通过本研究为临床对于围产期孕妇B族链球菌感染的概况、诊疗、预防、把控妊娠结局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围产期B族链球菌感染新生儿感染早产感染率

    2021~2023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感染性腹泻病原谱及耐药性分析

    孙宇峰岳正源田晓波刘向祎...
    1593-1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感染性腹泻患者常见的病原菌种类、流行趋势和耐药性,从而为该地区的流行病学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感染科肠道门诊、儿科、急诊科6 902例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增菌、分离培养,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 MS)鉴定菌种,用凝集试验确定血清型,用K-B纸片法测定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 在6902例标本中,检出390株病原菌,总体检出率为5.65%.其中沙门菌属和副溶血弧菌是最常见的两种病原菌,分别占检出的390株病原菌的32.14%和28.32%.检测出的沙门菌属中,优势血清型为肠炎沙门氏菌.27株霍乱弧菌中非O1/O139血清群霍乱弧占92.59%,且近年呈现增长态势.不同年龄组和病原菌的检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21~30岁年龄组和31~40岁年龄组感染性腹泻患者最多,另外0~10岁年龄组、11~20岁年龄组和>60岁年龄组以沙门菌属为主,其余组以副溶血弧菌为主.不同月份和病原菌的检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肠道致病菌在7~8月检出率最高,而沙门菌属高发期则在6~7月.不同病原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氨基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显示出较高的耐药性.单环 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性较高,多重耐药情况也有发生.结论 弧菌属和沙门菌属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各种病原菌耐药性不同,因此必须紧密关注感染性腹泻病原菌及其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情况.

    肠道致病菌感染性腹泻耐药性

    老年男性人群不同维生素D水平与甲状腺功能关系的研究

    何锦福王林潘梓末曾静...
    1600-16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老年男性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甲状腺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4月至7月于我院体检的老年男性,根据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20ng/mL)、维生素D不足组(≥20ng/mL至30ng/mL)和维生素D充足组(≥30ng/mL),比较3组人群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用药情况,以及甲状腺功能、骨代谢等化验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促甲状腺激素的相关指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促甲状腺激素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793例老年男性患者,其中维生素D缺乏组295例(37.2%);维生素D不足组314例(39.6%);维生素D充足组184例(23.2%).3组人群在一般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年龄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维生素D受年龄影响较为显著,年龄越大,维生素D越容易缺乏.25-羟基维生素D缺乏组既往病史比例相对更低,化验指标中的甲状旁腺激素、β胶原特殊序列、血钙、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清白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二氧化碳和淀粉酶在3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血清黄体生成激素、血清卵泡刺激素、血清泌乳素、白细胞计数、CYFRA21-1、肌酐、三酰甘油、乳酸脱氢酶、红细胞沉降率、肌钙蛋白T、收缩压等与促甲状腺激素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eGFR、尿比重、尿肌酐与促甲状腺激素呈负相关.以促甲状腺素为自变量,以上相关因素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血清泌乳素、维生素D、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血浆纤维蛋白原、平均血小板体积、淋巴细胞计数、肌酐、尿肌酐是促甲状腺素的影响因素(P<0.05,P<0.01).其中,维生素D和白细胞计数为负性影响因素.所有指标进入方程的指标的VIF均小于5,没有共线性.25-羟基维生素D、血浆纤维蛋白原、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容忍度都在85%以上,解释作用为10.2%.结论 老年男性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成负相关.补充维生素D或许对改善老年人潜在的亚临床甲减状态有益,建议至少将维生素D3水平维持在20ng/mL以上.

    25-羟基维生素D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功能老年

    细胞因子对血流感染的早期预测价值研究

    仝凯聂玉茹高远王琦...
    1608-1612,1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12项对临床血流感染的早期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从2023年5月至2024年1月所有血培养阳性的患者标本,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的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或细菌鉴定卡鉴别血流感染细菌菌种,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包括革兰氏阴性细菌(Gram-negative,G-)感染患者55例,革兰氏阳性细菌(Gram-positive,G+)感染患者46例.通过贝克曼流式细胞微球阵列法(cytometry bead array,CBA)检测G-与G+两组患者血流感染同期血浆中细胞因子12项水平,筛选出鉴别G-与G+细菌有显著性差异的细胞因子,并通过ROC曲线比较不同细胞因子及组合鉴别G-菌与G+菌的诊断效能,获取最佳临界值及其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 G-菌感染组IL-6、IL-8、IL-10、IL-17、TNF-α、IFN-α血浆水平显著高于G+菌感染组(P<0.05).作6种细胞因子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IL-6 鉴别 G-/G+菌的 ROC 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 0.796,最佳 cut-off 值为 115.29μg/mL,诊断灵敏度为72.7%,特异性为82.6%;IL-8鉴别G-/G+菌的AUC为0.670,最佳cut-off值为55.75pg/mL,诊断灵敏度为85.5%,特异性为 50.0%;IL-10 鉴别 G-/G+菌的 AUC 为 0.715,最佳 cut-off 值 33.62μg/mL,诊断灵敏度为 52.7%,特异性为84.8%;IL-17鉴别G-/G+菌的AUC为0.561,最佳cut-off值2.41μg/mL,诊断灵敏度为70.9%,特异性为67.0%;TNF-α鉴别G-/G+菌的AUC为0.716,最佳cut-off值1.75μg/mL,诊断灵敏度为49.1%,特异性为78.3%;IFN-α 鉴别 G-/G+菌的 AUC 为 0.641,cut-off 值 1.79μg/mL,诊断灵敏度为 58.2%,特异性为 83.6%;IL-6、IL-8、IL-10、IL-17、TNF-α、IFN-α6项联合鉴别G-与G+菌感染的AUC为0.817,灵敏度为63.6%,特异性为89.1%,诊断效能优于单个细胞因子.结论 细胞因子联合模型辅助临床早期鉴别G-/G+菌血流感染,为临床早期抗生素选择提供依据.

    细胞因子12项细菌血流感染流式微球阵列抗生素

    北京某医院周边地区6种呼吸道病原体流行病学分析

    翟静何美琳高倩梁国威...
    1613-1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航天中心医院周边地区疑诊呼吸道感染患者6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甲型流感病毒(IFA)、乙型流感病毒(IFB)、鼻病毒(HRV)、肺炎支原体(MP)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医院周边地区患者的临床诊治及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2023年3月至2023年11月在航天中心就诊的4 412例疑诊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时荧光PCR核酸检测技术对鼻咽部标本进行6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检测,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4412例疑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共检出阳性结果1298例,阳性检出率为29.42%,其中HRV(9.09%)检出率最高,其次是MP(7.16%).男性与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成年人(<18岁)疑诊呼吸道感染患者以HRV(20.81%)与MP(16.75%)为主;成年人(≥18岁)的疑诊呼吸道感染患者以IFA(5.71%)、HRV(4.02%)为主.4 412例患者中春季以IFA(9.86%)为主,夏季以HRV(8.78%)为主,秋季以MP(20.49%)为主.结论 该地区疑诊呼吸道感染患者以HRV和MP感染为主,未成年人以HRV、MP感染为主,成人以IFA和HRV为主.不同季节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不同.

    呼吸道病原体感染流行病学

    酿酒酵母菌性阴道炎的流行情况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王玉凤王颖廖秦平张蕾...
    1618-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研究酿酒酵母菌在女性真菌性阴道炎的流行情况及药物敏感性情况.方法 2023年2月14日至2023年4月15日来我院就诊并进行微生态检测的患者标本进行筛选,共收集91例真菌阳性的患者标本,包含93株真菌,通过科玛嘉培养基进行初次鉴定,用于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合镜下形态和菌落特征鉴定为酿酒酵母菌的菌株利用质谱仪进行二次鉴定,加上后续微生态检测过程中收集的2株酿酒酵母菌,合计95株,对所有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和耐药分析.结果 前期收集的91例病人真菌样本,结果显示白假丝酵母菌60例(65.90%),光滑假丝酵母菌17例(18.70%).克柔假丝酵母菌4例(4.40%),热带假丝酵母菌2例(2.20%),白假丝酵母菌与热带假丝酵母菌混合感染2例(2.20%),酿酒酵母菌2例(2.20%),非典型真菌4例(4.40%).假丝酵母菌对硝酸咪康唑、两性霉素、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胞嘧啶、酮康唑、克霉唑、氟康唑、盐酸特比萘芬敏感率依次 40.66%、28.57%、10.99%、29.67%、25.27%、86.81%、41.76%、45.05%、5.49%;酿酒酵母菌药敏试验显示对咪康唑、酮康唑和5-氟胞嘧啶高度敏感.结论 白假丝酵母菌依然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病的主要致病菌,假丝酵母菌和酿酒酵母菌对不同抗真菌药敏感性不同.酿酒酵母菌性阴道炎是一种临床上不常见的真菌性阴道炎,但是对多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不敏感,应在临床上予以重视.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病假丝酵母菌酿酒酵母菌药敏

    输注红细胞患者非溶血性发热反应预测列线图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杨梦娇谭金哲黎敏
    1622-1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回归分析输注红细胞患者的数据,构建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为临床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输注悬浮红细胞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FNHTR)的6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时期输注悬浮红细胞未发生FNHTR的18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共250例数据纳入建模集.选取同时间段、同级别其他医院输注悬浮红细胞患者91例作为验证集,进行外部验证.利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从19个影响因素中筛选出引起FNHTR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studio软件建立FNHTR的预测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区分能力,绘制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校准度与患者净获益情况.结果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患者FNHTR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性别、Hb、WBC、ALT、输血反应史以及NLR,OR值以及95%CI分别为:2.567(1.259~5.234)、0.953(0.924~0.983)、0.971(0.916~1.029)、1.022(1.006~1.038)、9.508(2.019~44.773).将独立危险因素引入R软件成功拟合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x2=5.762,P=0.674,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3(95%CI 0.744~0.863),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能力.采用Bootstrap重复抽样1 000次进行模型校准,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重合较好,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通过绘制临床决策曲线,决策曲线显示使用此模型能使患者有较好的净获益.采用外部数据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验证集中AUC为0.784(95%CI 0.662~0.907),校准曲线以及临床决策曲线显示模型在外部数据集中同样具有较好的校准度以及净获益.结论 FNHTR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能力与准确度,可提示FNHTR发生,降低输血不良反应风险.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列线图预测模型输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