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

郑进保

双月刊

0476-0301

jbnuns@bnu.edu.cn

010-62207851

100875

北京新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和技术科学、环境科学、交叉科学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其中属省部级以上各种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占90%左右。正努力实现“国内第一源、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学术刊物”的办刊目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Cite Space的生物质炭对土壤氮循环影响的文献计量分析

    王伟白军红张玲贾佳...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生物质炭对土壤氮循环影响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了1998-2019年该领域的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 Space对年发文量、发文国家、机构、作者群体、共被引和关键词聚类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并总结了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结果显示:近年来中文和外文文献发表数量均呈现增长趋势,但外文文献增长速率更快;中国和美国是发文量最多的2个国家,但TOP20高引用率文献中美国占比较高;中文文献发表数量靠前的机构分别为河南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外文文献排名TOP10的科研机构中中国占7个;作者群体分析显示科研团队之间的学术交流相对较少;基于关键词聚类和突现词分析,生物质炭对土壤品质改善和土壤氮转化过程(矿化、硝化和反硝化等)的影响机制,以及氮循环中的相关微生物对生物质炭添加的响应,是该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

    生物质炭土壤氮CiteSpace软件文献计量分析

    土壤中纳米材料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

    刘勇刘媛赵俭王薪杰...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评述了纳米材料对土壤中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毒性效应,总结了纳米材料在食物链的富集和毒性效应中的研究情况,归纳了纳米材料对土壤生物的毒性机制,包括氧化应激、毒性金属离子释放和物理接触等.阐述了影响纳米材料毒性效应的主要因素自身理化性质和环境因子.针对目前纳米材料在土壤毒性效应研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今后纳米材料的研究方向,如食物链水平的毒性效应、模型弥补实验方法的不足、复合和长期毒性效应等,做出进一步的展望.

    纳米材料土壤环境毒性效应影响因素氧化应激离子释放

    太湖湿地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李静泰闫丹丹戚丽萍史丹...
    9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80-2019年Landsat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结合近40 a的水文和气象数据,综合最大似然、空间质心模型、小波连续变换等方法,分析了太湖水生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水位周期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40 a来太湖水生植被总面积呈现出先减少、后大幅增加、又小幅减少的趋势,动态相对指标为217.50%.沉水植物在总植被面积中占比最大,并在2014年达到峰值340.59 km2;浮水植物面积波动较明显,波动范围为1.32%~19.74%;2014年挺水植物面积达到最低值,为13.35 km2,面积整体上呈下降趋势.2)1980-2019年,太湖水生植被群落空间分布向湖区西北部偏移,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空间质心整体向湖区西北方向分别移动11.45、25.19、7.01 km,偏移方向分别为北偏西39.74°、6.32°、69.88°.3)近40 a来太湖年均水位呈上升趋势,水位变化的主周期为28 a,经历2次丰枯转换,今后将逐渐进入丰水期;年降雨量、年均温、年日照时间也发生了一定的波动.4)太湖水位周期变化对于水生植被影响较为明显,沉水植物面积与年均水位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气象因子与植被面积变化相关性较弱,但是风向对于水生植被迁移影响较大,除此之外人类活动也是影响太湖水生植被时空分布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水生植被时空动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参考,对于太湖湿地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

    太湖湿地水生植被时空变化水位周期驱动机制

    不同盐质量分数及水淹条件对黄河三角洲主要盐生植物枯落物分解的影响

    翟杰休刘佳凯张振明张明祥...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黄河三角洲不同盐质量分数梯度及水淹环境对主要盐生植物枯落物分解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分解袋法,探究不同盐质量分数和水淹条件对芦苇、碱蓬枯落物分解的影响,并采水样检测不同盐质量分数下水质指标中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氨氮(NH3-N)含量的变化情况,以及枯落物中的C、N、P营养元素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盐质量分数对枯落物的分解产生影响,盐质量分数越高,分解越快.水淹可以促进枯落物的分解,不同水淹条件,枯落物的分解速率不同.碱蓬枯落物分解明显快于芦苇枯落物的分解,且枯落物的分解速率和w(C)/w(N)呈反比.水中的DO、TP、COD以及NH3-N显著影响(P <0.010)枯落物的分解.

    枯落物分解盐质量分数梯度水淹条件水质枯落物品质

    黄河三角洲底栖动物群落分布及与环境的关系

    修玉娇龙诗颖李晓茜崔圆...
    112-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水生食物网中地位关键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8月在黄河口、大汶流管理站的淡水补给区(HR、DR)、潮汐区(HT、DT)和黄河故道及现行黄河区域(YR)设立28个水文节点进行定量采集,获取生物样本1 908个,共3门6纲18目38科,共计48个分类单元,以节肢动物(58.33%)为优势门类,丰度和生物量呈现潮汐区多于淡水补给区,区域各样地湿地的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基于环境因子和群落组成的样地等级聚类分析发现,3个生境类型与3个群落类型虽有重叠(重合度分别为44.44%,0‰53.33%)但不完全吻合.进一步冗余分析发现pH和电导率(EC)分别与中华蜾赢蜚(Corophium sinense)、秀丽白虾(Palaemon modestus)、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等优势种的分布呈显著相关,证明黄河三角洲底栖动物群落分布呈现较大的空间异质性,环境物种变异系数高达80%以上,部分水文节点的底栖动物资源需要进行优先恢复.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环境因子黄河三角洲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种群扩散动态模拟

    张思青刘依刘怡然邵冬冬...
    12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重点考虑互花米草无性扩散过程,基于元胞自动机构建互花米草种群扩散模型.模型模拟了2014-2018年互花米草在黄河三角洲的动态入侵扩散过程,并与遥感解译结果进行对比,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进一步对2020年互花米草分布范围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互花米草将进一步扩张定植于黄河现行人海口南北两岸的低潮滩区域,分布面积将达到4 118.15 hm2.模型设置了本地植物与互花米草的不同共存情景,模拟结果表明本地植物对互花米草种群扩散影响较小.本模型能较好地重现互花米草在黄河三角洲的入侵扩散过程,可以用来初步预测互花米草在黄河三角洲的扩张趋势,为黄河三角洲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生态防控提供科学建议.

    物种入侵互花米草黄河三角洲元胞自动机遥感解译

    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碱蓬种群变化及扩散模拟

    陈柯欣丛丕福曲丽梅韩建波...
    128-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卫星遥感、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生物种群扩散模型相结合,利用1996、2006、2016年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3期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景观转移矩阵、景观重心转移模型分析互花米草和碱蓬动态变化,并利用CA-Markov模型对2026年的演变趋势开展预测模拟.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20 a来互花米草总面积由1996年的3.45 km2增长到2016年的25.14 km2,碱蓬总面积呈大幅度下降;在空间上,互花米草发生了连通阻断,其重心由胜利油田边缘向河口方向移动,碱蓬重心向陆源方向有一个小幅度后退.2)模拟预测2026年互花米草面积为26.67 km2,碱蓬面积为26.15km2.3)2种植被在2006-2016年转移变化剧烈,20 a来滨海湿地人类活动呈增加的趋势.从预测结果分析看,20 a间黄河三角洲河口受重大人工改道、初期的断流、风暴潮等人为和自然灾害的强烈影响,互花米草、碱蓬等滨海湿地植被数量造成短时序变化,导致模拟精度不高.如果不对互花米草加以人为控制,到2026年互花米草面积的激增将对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造成显著影响.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遥感CA-Markov模型碱蓬互花米草

    基于GF-2的乔木生物量估测模型研究

    丁志丹孙玉军孙钊
    135-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福建省将乐林场为研究区,使用野外实测样地数据,结合福建省二类调查数据,获取了共192个样地的生物量数据,其中杉木纯林112个,马尾松纯林80个.对覆盖研究区的2景GF-2影像进行预处理,提取光谱信息、植被指数、纹理特征及地形因子,筛选与样地生物量相关性较高的因子作为建模的自变量,采用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及多元逐步回归3种方法分别建立了杉木和马尾松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模型拟合效果均比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好,其中随机森林模型决定系数R2最高,2种样地的R2分别为0.65和0.72,估计精度也最高,分别为65.28%和76.82%;杉木样地3种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64.27、48.16和77.03,马尾松样地3种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54.79、48.18和65.63,其中随机森林模型的最低.在3种模型中,随机森林模型为乔木生物量的最优模型.

    乔木生物量GF-2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多元逐步回归

    珠江流域湿地保护优先格局构建与保护空缺识别

    梁晨穆泳林智烈慧梁芳源...
    142-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湿地现状分布数据,对珠江流域湿地现状被保护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标,运用系统保护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综合考虑GDP、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以Marxan作为空间优化模型构建珠江流域的湿地保护优先格局,优先建立的保护单元共87个,面积共27 681.79 km2,最终形成合理保护网络,并针对各子流域进行评估确定湿地保护空缺,提出合理优化格局构建建议.结果表明,珠江流域保护体系缺失严重,亟需重构湿地保护体系:1)珠江流域上游的湿地保护空缺主要集中在高原山区湖泊、河流湿地广泛分布区域;2)对于珠江中下游区域,重在面向大型湿地空缺建立大型自然保护区,强化重要生态储备资源的保护与修复;3)对人为干扰最为强烈、经济活动最为繁荣的珠江三角洲区域,则重在对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的保护空间合理构架湿地公园或湿地小区,并因地制宜地开展针对性的滨海湿地修复项目,缓解围填海活动;4)海南岛及南海各岛诸河区域湿地保护空缺主要位于海南岛东侧与西侧部分地区,应根据各区域保护强度与发展程度不同,建立以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构成的以保护湿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珠江流域湿地保护体系调整的参考依据.

    珠江流域湿地系统保护规划粤港澳大湾区保护空缺保护优先格局

    滨海盐沼湿地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孙乾照林海英张美琦焦乐...
    151-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检索,结合Cite Space和VOS viewer等信息可视化软件,对国内外滨海盐沼湿地退化及修复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滨海盐沼湿地修复多集中在水、土、生等单一要素层面,主要体现在生境修复和生物种群保育2方面,存在修复效果维持时间有限等问题.近些年来,利用环境与生物间多时空尺度交互作用下系统自组织过程机制,实现生态系统层面的修复理论和实践应用逐步引起重视,在自组织斑图形成的早期阶段通过景观格局调整,实施人工干预可以发挥修复技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优势.全球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等多重胁迫影响下,探索面向系统稳定性维持的保护、修复、调控及监测体系成为变化环境下滨海盐沼湿地保护与修复研究的重要方向.

    盐沼湿地生态修复环境修复文献计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