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王国宾

季刊

1008-2018

010-68935768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9号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是中国舞蹈高等院校中唯一的专业学术性刊物,1998年正式升格为中国国家级刊物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2003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舞蹈"的话语流变与时空逻辑

    任文惠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舞蹈"是中国舞蹈在20世纪的新现象与新发展,从"新舞蹈艺术""社会主义民族新舞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舞蹈"到"当代舞","新舞蹈"在20世纪中国的政治文化场域中历经启蒙、救亡与民族主义话语,民族国家与阶级话语,改革、人道主义与现代主义话语,艺术体制话语,呈现出历史语境对"新舞蹈"进行话语赋权的动态演进过程,形成社会主义文化时间和空间的建构逻辑."新舞蹈"在"新"的语义之下始终保持中国舞蹈的现实主义品格,勾勒出中国社会主义舞蹈艺术的历史连续性,体现出中国舞蹈现代性的诗意建构.

    新舞蹈话语流变社会历史时间空间意识形态

    广场舞与"社会摇"的审美表达与空间政治

    李宁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场舞与"社会摇"是国内21世纪10年代崛起的两种颇具代表性且广受瞩目的社会舞蹈样式.从审美风格来看,二者都是典型的艺术生活化现象,其表演特征可归纳为"噪音下的集体摇摆".不同在于,广场舞体现出大众趣味,"社会摇"则追求"土味"刻奇.广场舞与"社会摇"的空间实践是一种后阶级时代的身份政治,表演者们试图通过审美共同体的建构寻求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以摆脱社会边缘地位所带来的身份焦虑.不过,这种空间实践最终建构的是一种被凝视的他者景观,一种现实中的异托邦.广场舞与"社会摇"存在价值冲突之处,前者展现乐观生活姿态与女性自觉意识,而后者宣扬虚无享乐思想与男性中心主义.两种亚文化因此走上了迥异的命途:广场舞被主导文化与主流文化顺利收编,"社会摇"则被规训与惩罚,后者在沉寂多年后以"科目三"等衍生形式尝试摆脱土味刻奇的标签,趋近大众审美趣味与主流价值理念.

    社会舞蹈广场舞社会摇审美表达空间政治

    从"社会摇"到"科目三"——媒介考古中的舞蹈及其社会流变

    胡彬彬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时代盛行的短视频催生了相应的新型舞蹈文化,其中颇为盛行的是以"科目三"为代表的"社会摇".对"社会摇"进行媒介考古可以发现,其最早的流行可以定位到"美拍"短视频平台,彼时"社会摇"之"社会"的价值重心在于"全民社会摇"的"全民"参与."快手"时期的"社会摇"则凸显了外国舞蹈文化在与我国东北地区跨文化交流后的耦合形态与社会历史变迁.以"科目三"为代表的新式"社会摇"在"抖音"平台的持续性流行,重塑了短视频时代的流行舞蹈文化形式与新兴生产方式,展现了数字时代人们的社交与情感状况,同时也使社会中"消失的他者"变为"可见的他者".

    短视频"科目三""社会摇"流行舞蹈文化他者

    舞蹈作品中常用光位的使用技巧——以侧光为例

    时铭涵任冬生
    2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位设计在灯光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张成功的光位设计图应当能够展现设计师从导演的角度对整个剧目的宏观把控.舞蹈主要依靠肢体语言表情达意,在舞台上最能突出肢体的光位就是侧光,因此,侧光在舞蹈中被视为最常用、最重要的光位,这一点是被广泛认可的.文章主要以两个最常用的侧光,地面流动光和吊笼侧光为研究对象,探讨侧光在舞蹈演出中的使用技巧.地面流动光是舞蹈作品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光位,当没有演员或其他介质在舞台上流动时,观众看不到光的存在,当演员、机关布景或浓烟在舞台上流动时,则侧面轮廓明显、造型突出,是塑造舞蹈肢体、布景体积,呈现舞蹈视觉层次非常理想的造型光.吊笼光从侧面投射光线,能够有效地勾勒演员的肢体轮廓,投射出具有"方向感"的造型光,无论作为主光源、辅助光还是作为环境染色和布景造型使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造型作用.文章以近年知名舞剧作品为例,聚焦侧光的使用技巧,以此来探讨如何通过灵活调度光位,来丰富舞蹈作品的层次.

    舞台侧光舞蹈光位光位设计光位调度

    人工智能科技对舞台美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影响与思考

    史晓冉韩春启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分析人工智能对传统舞台美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冲击与挑战,探讨现行的渐进分科模式与其无法对接的现状,同时也提出建构新的教学模式的设想.此外文章阐述了建构舞台美术专业基础教学新模式的必要性,以及在叠代过渡时期的教学与应对社会需求的措施.文章旨在深入理解人工智能对艺术教育的影响,提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策略和思路,为促进舞台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人工智能舞台美术设计教育模式未来影响

    图舞跨媒介转换的间性逻辑和实践路径

    李慧莹谢仁敏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典舞的创作往往基于历史典故、古典美学和文化精神.作为创作的重要依据,图像不仅为舞蹈作品提供具象的艺术形象,还为新时代的舞蹈编创提供新的灵感,依赖图像进行二次创作的舞蹈跨媒介现象也因此发生.这种二次创作开辟了单媒性图像向多媒性舞蹈的异质媒介转化的创新路径,遵循的是"传者—受者"主体间性、"符号—对象"符指间性和"传统—现代"文化间性的多重间性逻辑.基于此,图舞的跨媒介转换便表现为四种创作方式:一是从形象、文本和精神三维度增强指称符号辨识度,以维护间性区域的融通性,提升图舞转换的效率和质量;二是通过善用图舞互文性构建和呈现符号复合体;三是巧用主体差异丰富叙事情节的审美性;四是化用审美共通性,创制文化精神的有机体.由此实现图舞母题的创造性转化,达成艺术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跨媒介转换间性逻辑跨媒介性符号复合体

    复魅的身体:"丽人"舞段中女性身体的家国隐喻

    汤萌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对舞剧中的"丽人"舞段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发现它们更深层次的文化与传播动因.通过分析"丽人"舞段在舞剧中的意义构成,认为这些舞段中的女性身体均蕴含着更深层的表意内涵,并由此分析其中意义的生成路径.同时,通过历时性分析"女性气质"的叙事潜能及其与国家话语间的关系流变,认为女性身体叙事以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为依托,投射出当下社会的集体文化症候,并以此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之于当下的重要价值.

    "丽人"舞段女性身体家国隐喻"女性气质"

    从舞谱角度论清华简《乐风》

    李若楠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华简《乐风》可能是乐舞谱,第一部分为乐谱,"乐风"是该部分的标题,第二部分是依托某个"诗"类文本存在的舞谱.去除"接""屈""之"三字,该舞谱分为四组,每组三句15字,每句采用"某某屈某某"的固定句式.该舞谱为群舞表演所用,"接"为接续、交接之义,指舞蹈队形连接在一起,句首无"接"字者则队形比较疏阔."屈"为屈折之义,在两个动作之间,表示一个动作向另一个动作的变化."厀""大""小"为"厀舞""大舞""小舞"三个动作的省称,"上""下"为三个舞蹈动作的两种指向.

    清华简《乐风》乐舞谱诗乐舞三位一体群舞

    论汉代建筑明器中的乐舞百戏观演空间

    黄竞娴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墓出土的放有表演陶俑或绘有演出画面的建筑明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汉代观演空间的形貌.关于这批明器中建筑与观演空间的具体关系,学界提出了"以建筑为舞台上演乐舞百戏"和"室内厅堂上演乐舞百戏"两种重要观点.据考证,对于该明器系统而言,上述两种情况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并存关系;除此之外,还存在反映"庭院上演乐舞百戏"之可能.这批明器透露出,汉代不同的演出场所对建筑形制的利用可能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其中一部分已经形成有机结合关系,即可以利用建筑形制为观众或演员提供便利,对观演的相对位置和互动方式产生影响.但因这些建筑不是固定和永久的演出场所,故与后世专门的剧场尚有较大区别.

    建筑明器乐舞百戏观演空间演出场所

    西汉和新莽时期的制礼作乐与乐舞理想

    尤佳悦
    7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西汉和新莽时期,礼乐一直是建构国家政治的重要问题,但礼乐制度在汉代的确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一时期的礼乐制度总是处于不断变革之中,因为当时的儒家士人将西周礼乐理想化,每一次新制的礼乐均会遭到持保守儒家理念学者的否定.与此相应,乐舞作为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一场复古运动.西汉和新莽时期的乐舞复古,是儒家思想日益占据主流的表现,也是乐舞理想不断深化的过程.

    西汉礼乐西汉乐舞理想制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