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王志刚

双月刊

1008-4193

bjwlxywkxb@163.com

0917-3364287 3361018

721016

陕西宝鸡市宝光路44号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宝鸡文理学院主办的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刊物,绐终立足周秦文化故地,突出学术理论探讨的特色,坚持“双百”方针,求实创新,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知识创新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得到了社会和认可和学术界的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民族文化西来说对《穆天子传》解读的影响

    周书灿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民国时期,经由日本传入中国的拉克伯里的中国民族文化西来说,在中国学术界广为流传,并对中国学术界的《穆天子传》交通地理和西王母传说的研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拉克伯里对《穆天子传》周穆王西征和西王母传说的各种新奇解说,直接影响到晚清民国中国学术界的《穆天子传》交通地理和西王母传说的研究走向。国粹派对周穆王西征和西王母传说"真实性"的各种发挥,不断遭到学术界的质疑和批判。中国民族文化西来说,对《穆天子传》交通地理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给中国的《穆天子传》交通地理研究增添了诸多错讹和混乱。

    西来说《穆天子传》地理交通西王母

    周秦儒学"无为"观念的本旨与践履边界

    鲁建辉
    12-1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直以来,人们认同"无为"观念乃道家老庄所专言,殊不知周秦诸子对"无为"均有所发明,一致而百虑,程度深浅有所差异而已。儒者虽然抱有积极入世的思想旨归,但是其人深知一味进取反而有害于道。周秦儒学诸子,特别是孔子、孟子、荀子,都对"无为"观念采取了辩证态度,将"无为"与"为"合一而论。二者落在达至"惟精惟一"之道,"无为"关键在否决歧路,成其一道,达于至诚状态的"无为之为"。论证清楚周秦儒学"无为"观念的本旨与其践履边界,对于今人在人生低谷应对精神上的两难问题将会大有助益。

    周秦儒学无为之为德性本旨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与《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身国同治"理论之异同

    陈星柴洪源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和《唐玄宗御注》皆推崇清净无为的身国同治理念。前者虽理身理国并重,却是以理国为引,牵出通过身治而最终达到长生久视的人生目标。而《唐玄宗御注》有着明显的儒释道融合倾向,且儒家的王道思想尤其突出,这是其作为君主的身份外化体现,也体现了隋唐之际文化大交融时代的特征。这是二者的根本差异之处,也正因为如此,二者呈现出了不同的道教哲学思想旨趣。

    《道德经》身国同治唐玄宗河上公

    李世民抑佛教政策演变及其渊源

    李猛
    2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武德四年平洛后,李世民奏请二百洛阳大德配住同、华两州,这些大德因此得以免于还俗。他还将"五大德"安置在胜光寺,并以胜光寺、弘义宫为中心,在武德中后期,与李建成、李元吉积极争夺长安僧团及其信众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后,他下令停李渊武德九年所下废省敕,赢得僧团"佛日重朗于唐世"之誉。即位后,李世民一方面下诏在七个战场各立一寺,一方面沙汰伪滥与严处私度。贞观九年、十年长孙皇后重病期间,他还在全国范围内修复三百多所废寺与部分废观,为之祈福。此后废寺重修未能持续,并于贞观十一年下诏强令道前佛后。这种从护持趋于抑制的过程,与李渊颇为相似,所不同的是他的抑佛政策相对平实、温和。

    武德洛阳大德贞观七寺废寺重修

    寺院名称与政治伦理:晋唐时期"护国寺"的兴立及原因

    黄凯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表达兴国安邦的词汇作为寺名的"护国寺",是佛教护国思想中国化实践的重要表现。史料可见的"护国寺"最早出现于东晋建康地区,大多由皇室建造。南北朝时期,"护国寺"数量有明显增长,并出现了由最高统治者亲自参与建立"护国寺",将佛教纳入为国祈福行列的现象。隋唐时期,除京城外,地方州郡也出现了大量"护国寺",表明了国家意识的增强。"护国寺"的出现反映了皇权对佛教的政治期待和介入,不同时期"护国寺"数量和名称的变迁也体现了佛教政治伦理的阶段性发展。

    护国寺给额佛教政治伦理

    僧肇与郭象动静观和变化观之对比分析

    田四通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僧肇是魏晋时期借助老庄玄学语词解释佛教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论作《物不迁论》中有大量关于"动静"问题的论述。在僧肇之前,许多玄学家也对"动静"问题十分关注。其中,郭象的"变化观"源于其"独化自生论",并与其"名教即自然"的观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郭象独有的玄学理论。僧肇在讨论"动静"问题时所使用的语言和句式与郭象比较相似,但是对于僧肇而言,"动静"问题本身就是僧肇中观般若学论证过程中的一个切入点和论证手段。通过对僧肇和郭象的动静观与变化观的讨论,能清楚地看到僧肇、郭象二人看待动静问题的不同视角,以及论及动静问题的目的之差别。

    僧肇郭象动静变化

    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

    张丽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本刊组织了"新质生产力"专题笔谈,汇聚多领域专家的见解,旨在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张丽强调构建自主自强、开放融合、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体系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认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并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优化创新环境、加大投入、扩大合作和培养人才等六条路径。杨嘉歆指出科技成果转化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核心作用,建议构建转化生态以加速产业化进程,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和激发转化活力的必要性。刘辉则聚焦数字经济,分析其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并针对陕西省提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核心产业、推动转型、优化环境和培养人才等五条策略。培育新质生产力需多维度协同推进。作为西部重要省份,陕西省在创新生态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数字经济实践方面将为其他地区提供宝贵经验。本专题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参考,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创新生态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数字经济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杨嘉歆
    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本刊组织了"新质生产力"专题笔谈,汇聚多领域专家的见解,旨在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张丽强调构建自主自强、开放融合、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体系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认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并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优化创新环境、加大投入、扩大合作和培养人才等六条路径。杨嘉歆指出科技成果转化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核心作用,建议构建转化生态以加速产业化进程,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和激发转化活力的必要性。刘辉则聚焦数字经济,分析其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并针对陕西省提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核心产业、推动转型、优化环境和培养人才等五条策略。培育新质生产力需多维度协同推进。作为西部重要省份,陕西省在创新生态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数字经济实践方面将为其他地区提供宝贵经验。本专题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参考,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创新生态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数字经济

    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陕西特色新质生产力

    刘辉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本刊组织了"新质生产力"专题笔谈,汇聚多领域专家的见解,旨在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张丽强调构建自主自强、开放融合、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体系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认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并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优化创新环境、加大投入、扩大合作和培养人才等六条路径。杨嘉歆指出科技成果转化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核心作用,建议构建转化生态以加速产业化进程,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和激发转化活力的必要性。刘辉则聚焦数字经济,分析其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并针对陕西省提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核心产业、推动转型、优化环境和培养人才等五条策略。培育新质生产力需多维度协同推进。作为西部重要省份,陕西省在创新生态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数字经济实践方面将为其他地区提供宝贵经验。本专题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参考,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创新生态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数字经济

    何谓"公民复兴运动中的最后一幕"?——论波考克的公民共和主义与美国政治秩序的关系

    郭小雨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讨论了波考克在《马基雅维利时刻》中对美国革命的看法及其与公民共和主义的关系。结合阐释这一概念所需的思想史框架,指出波考克将美国革命称为"公民复兴运动的最后一幕"的原因;并且,通过对比波考克和戈登·伍德的美国革命解释,文章呈现了波考克意义上的共和主义如何落实为一套秩序形式,以及这种秩序与美国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文章对波考克的写作"语境"进行了反思,提示在生存论的意义上理解"共和"概念,从不断生成社会运动的角度判断政治秩序的成立,可能是波考克构建思想史和判断具体问题的条件。

    公民共和主义波考克美国革命美国政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