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工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

邹鹰

月刊

1672-4828

socialwork2003@163.com

0791-86252487

330046

南昌市广场北路166号

社会工作/Journal Journal of Social WorkCHSSCDCSSCI
查看更多>>传递百姓心声,讲述百姓故事, 展示百姓人生,服务百姓生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健康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制度百年发展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刘继同左芙蓉胡清榆
    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1921年9月16日北平协和医学院所属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成立算起,以中国现代医院社会服务为载体的健康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制度走过100多年历程.回眸百年历史,中国健康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制度发展分别有10条经验和教训.10条经验:社会福利政治学是最重要社会制度理论视角;专业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务灵魂;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工作实务基础;社会工作专业负责人和机构专业领导力至关重要;健康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是专业化服务的"火车头"与主要领域;研究性实务与实务性研究是现代健康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特征;全国专业委员会和学会型专业共同体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最好组织途径;个人和个人社会服务是社会工作服务主要目标、对象和内容;健康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是个人社会服务基础、主体与主题;全球专业性互动、竞争、交流合作是国家健康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动力.10条教训:社会福利性质是决定性的;国家社会福利责任承诺是关键性的;健康、社会福利财政是健康社会工作、健康照顾服务、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现代健康照顾服务与社会福利制度整合一体是制度基础;社会工作实务目标是满足案主个人需要,而非实现社会工作自身需要、任务和目标;社会工作教育主干课程设置至关重要,社会工作专业能力本质是制度化思维和制度化能力;社会化、一体化和正式制度化建设模式最关键;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和专业质量,重于社会工作数量规模,质量重于数量;个案、直接、微观社会工作实务重要,政策、间接、宏观社会工作实务更重要;社会工作专业理解,专业主体,专业自觉和理论自觉是社会工作能力核心.本研究结论是,21世纪既是中国现代社会主义福利国家制度建设新阶段,又是全球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新形态;中国健康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历史经验教训具有世界意义,丰富全球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对于建设现代社会福利制度至关重要;国家社会化与社会国家化实质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两个基本着力点;现代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既具社会正义,又具经济效率.

    当代中国研究健康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历史经验教训

    重构社会工作"人在环境中"实践框架的理论基础(中):人的构成理论

    郭伟和
    2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工作理论来自一般社会科学,但并非机械应用社会理论,而是在理论启发下提升实践的有效性.社会工作理论是为了阐明干预过程和实践理由的理论,不是为了解释一般社会规律的理论.本系列论文(分为上、中、下3篇)系统评述了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方式、构建原理,围绕社会科学中的人观、发展观和实践观,重构了社会工作"人在环境中"实践框架的理论分类模式,用生命历程理论和反思实践理论作为"人在环境中"的实践框架的理论基础,试图超越通用社会工作的生态系统论.作为重构社会工作"人在环境中"实践框架的理论基础系列文章的中篇,本文主要对"人之为人"这一社会工作实践的核心要素进行理论讨论.现代心理学的三大流派对理性人假设进行了解构,但保留了科学理性的前提假设.现象学则从人类关系出发,讨论了互为主体性问题.存在主义进一步把传统文化带到"在世存在",并通过批判诠释解决实践中的相互理解问题.实践理论则强调实践场域与行为惯习的默会性实践智慧,但是也指出了因实践场境的变化带来的实践智慧失效问题,并强调通过反思性实践来增强实践的自觉能力.身份认同理论认为,人们基于某种文化范畴形成各种集体身份认同,并与阶级身份相互交叉,形成各种交叉性身份政治.因此,社会工作要从人的构成性出发,试图改变差异化的身份政治,建构情境正当性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关怀的人际关系.

    理性人假定三大心理流派现象学存在主义身份政治

    社会福利项目的高估:以J县残疾人康复服务项目为例

    辛晔陈友华
    3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福利项目评估在国内方兴未艾.但社会福利项目的社会性、广泛性、复杂性及其效果的滞后性决定了其评估的艰难性.通过调查J县残疾人康复服务及其满意度评价情况,笔者发现在政府部门、康复中心、评估机构、服务对象四方主体互动下,呈现出高满意度评价.而多主体互动下的社会福利评估更为异化,形成了评估的专业性妥协、评估的机会空间、评估的权威性消解等问题,出现了普遍性高估,易使我们深陷"成效卓著的想象"而忽视或回避各种问题,进而导致各种问题越积越多而长期得不到正视与解决.因此,应警惕其背后沦为政绩证明的技术工具与避免陷入"成本—收益"的利益工具陷阱.

    社会福利项目评估陷阱

    诊疗之"痛"与社工之"助":一项关于癌症患者主体性重塑的个案工作观察

    梁波宗建国
    5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案主主体性的恢复与重建是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癌症患者而言,原本以减轻疾痛,帮助恢复健康为目标的理性化、专业化的通用医学诊疗模式,在诊疗实践中常常以非预期的方式削弱他们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医患互动中不平等关系的生成与强化、医院结构化的时空安排对患者的规训、医院的纯理性化管理中患者个体意见表达的缺失等.本文基于以患者L为案主的一项个案工作的社会学观察,考察和分析了医务社会工作的介入何以能够帮助患者重塑被削弱的主体性.具体而言,医务社会工作能够通过个人、人际、社会三方面的增能,帮助患者较好地重塑主体性,一定程度上恢复其作为"正常社会个体"的意义感知与认同.

    癌症患者主体性个案工作增能

    扎根、协调到共生:社会工作参与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行动逻辑——基于武汉市Z社区精神康复服务的案例研究

    祁颖菲时浩宇洪佩
    79-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工作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单元,在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社区治理共同体视域出发,构建"内生因素—治理环境—禀赋资源"的三维分析框架,考察武汉市Z社区精神康复服务项目后发现,社会工作以增权赋能与互助合作的实践策略促进了治理活动从工具理性向价值情感的进阶,加强了社区治理共同体的价值培育;以畅通协商、空间营造与引入督导的实践策略推动了治理主体由简单协作到有机联结的发展,优化了社区治理共同体的结构规范;以资源整合与品牌打造的实践策略实现了治理动能从碎片资源到体系资源的升级,保障了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动力存续.社会工作遵循从"扎根"到"协调"至"共生"的行动逻辑,使社区治理活动从"活起来""动起来"至"实起来",阶段性地促成了社区价值共同体、结构共同体和资源共同体的构建,最终迈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新格局.

    社区治理共同体基层治理社会工作

    期待之变: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的压力考察

    师艺萌高万红
    10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的压力研究多集中于照顾负担主导的静态压力分析,但该疾病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带来了家庭压力的不断变化,因此,基于动态过程视角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的压力十分必要.本研究以14户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为例,基于精神分裂症的四阶段模型,开展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分析该类家庭的压力阶段性表征与生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的压力主要表现为病源性压力和角色性压力,在不同康复阶段,这两类压力分别或共同处于显性状态,从而影响家庭的压力体验.进一步分析发现,社会文化所形塑的家庭生活期待与疾病所影响的家庭现实情景之间的张力是家庭压力生成机制的关键.家庭有两个核心期待贯穿康复历程始终:摆脱疾病困扰的健康期待和实现"成人"的角色期待.家庭在现实情境中遭遇的期待之变构成了家庭压力的动态变迁.由此,社会工作者在开展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服务时,可通过家庭期待调整和情景行动增能来协助家庭应对压力,从而激发此类家庭的主体性.

    家庭压力精神分裂社区康复社会工作

    中国残障社会工作发展与趋势:基于理论变迁与模式转型的文献述评

    刘明波徐岩欧雪芳
    12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残障社会工作是推动我国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有效力量之一,梳理其理论发展脉络和模式变迁对提升残障服务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残障社会工作理论变迁、实践模式转型后发现:残障模式转型带动残障社会工作理论视角迁移,重点表现为在问题视角与优势视角为主线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整合和变革.以此为契机,残障社会工作理论逐渐从个体取向转为系统取向,且更强调残障人士的主体性及能力.受此影响,我国残障社会工作的实践模式历经服务理念萌芽到行政性社会工作、再到协同性发展的转型,最终形塑出需求为本、社区为本和证据为本的服务模式.在此基础上,我国残障社会工作应进一步回应时代需要,构建更具整合性的理论和实践框架,可尝试从本土化、数字化和专业化方向再度突破,进而更好地与我国残疾人事业融合,共同推进残障群体服务事业发展.

    残障社会工作残障模式残障社会工作理论残障社会工作实践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社会工作何以可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农村社会工作暨灾害社会工作专委会年会综述

    马东东尹忠海
    142-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具有独特地位.它不仅需要对新时代的治理问题进行准确判断,在理论层面进行指引,更要通过综融性的服务实践,激发全民活力,凸显专业价值.为此,在保山学院召开的农村社会工作暨灾害社会工作专委会2023年会以"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社会工作"为主题进行了全面回应.参会学者重点关注农村社会工作、灾害社会工作、环境社会工作、边疆乡村治理、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等多个分支领域的议题.参会代表们积极研讨,对推动社会工作助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基层治理社会工作现代化年会

    Abstracts

    151-166页

    2024年《社会工作》重点选题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