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成都理工大学

刘家铎

双月刊

1671-9727

hxq@cdut.edu.cn

028-84078973

610059

成都市二仙桥东三路1号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办于1960年,原名《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60~1993年, ISSN 0256-2197, CN 51-1153)、《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4~2002年, ISSN 1005-9539, CN 51-1460/P)。现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已进入国内三种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即:(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一版(1992)、第三版(2000)和第四版(2004)的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核心库源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此外,本刊还是"四川省自然科学学术类质量一级期刊";先后11次在国家部委和四川省组织的科技期刊评比中获奖,其中获一等奖4次,二等奖6次,三等奖1次;1999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优秀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这项奖励等同于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收录本刊全部或部分论文的科技文摘期刊和数据库主要有:(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3)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4)中国地质文摘;(5)中国石油文摘;(6)古生物学文摘;(7)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8) EI; (9)РЖ;(10)Chemical Abstracts;(11)Petroleum Abstracts;(12) Bibliography and Index of Geology;等等。主要栏目有:地质与矿产,油气地质与勘探,水文与工程地质,核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与应用化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川盆地简阳地区须四段致密砂岩气富集高产控制因素

    杨魏李勇邱玉超王小娟...
    897-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期,四川盆地简阳地区须家河组四段(须四段)致密砂岩气取得重大突破,但勘探开发过程中发现简阳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差异富集,高低产井交叉分布,天然气富集控制因素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该区块下一步勘探部署.本研究针对须家河组大面积含气、局部差异富集和气水关系复杂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岩石薄片、压汞、碳同位素、天然气组分、烃源岩热解气等实验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烃源条件、储层特征、构造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明确了研究区致密砂岩气成藏控制因素,建立了天然气富集高产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简阳地区须四段天然气为煤型气,主要由本地须三上亚段烃源岩供烃;(2)烃源岩发育情况控制了须四段的气水分布格局,下斜坡烃源岩厚度大、含气饱和度高,上斜坡烃源岩厚度小、含水饱和度高;(3)断-缝-储叠合发育情况控制了致密砂岩富集高产,并建立了"近源供烃、断层疏导、储缝控产"的致密砂岩气成藏模式.该研究成果可以为四川盆地斜坡带致密砂岩气的勘探提供指导.

    致密砂岩气控制因素成藏模式须四段简阳区块四川盆地

    CO2地质封存过程的取热-储能利用理论与技术进展

    杨子江石宇彭俊岚宋先知...
    913-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效应不佳是阻碍CO2地质封存大规模推广的因素之一,进行单一 CO2地质封存无法满足工程项目的经济需求.将CO2地质封存与其他能源开采系统相结合,是提高封存技术的灵活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必然趋势.为此,对当前典型CO2地质封存与取热-储能利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特征进行梳理.目前,CO2增强型地热系统、CO2羽流地热系统均已开展试验性项目,在储层参数、井参数、封存潜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分析,但地热系统经济性有待提高.压缩CO2储能、CO2地下储热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以可行性和经济性分析为主.整体来看,CO2能够有效提高系统取热储能效率,但CO2在储层中的相互作用方式还不清楚,取热储能安全评价体系仍未建立,CO2取热储能利用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未来可以从提高地热系统储热效率,发展能源开采联合系统,完善储能系统地下流动传热反应理论等方面推动CO2地质封存与取热-储能利用的可行性.

    CO2地质封存地热开采压缩CO2储能地下储热碳中和

    川中东部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白云岩储层分布及成因机制

    山述娇唐松袁海锋张玺华...
    927-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勘探证实,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油气资源丰富,是盆地内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在川中—川北地区发育不同程度的白云石化储层,因此对储层的白云石化机制的探索和白云岩储层分布规律的把握对勘探部署至关重要.为了明确该区茅口组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基于钻井资料,利用岩相学、阴极发光、同位素以及原位微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手段,开展了对川中东部地区二叠系茅口组沉积演化规律、白云石化作用及白云岩储层分布特征的研究.研究认为:①川中东部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白云岩主要分布在茅二下亚段-茅二上亚段,茅口组早-中期为缓坡沉积体系,中晚期受峨眉地裂运动影响,自南向北形成台地边缘-斜坡沉积体系,沿台洼边缘形成地貌高带,发育高能滩相颗粒灰岩,奠定了白云岩储层发育的基础.②茅二段白云岩储层分布受控于沉积相带,发育在茅二段-茅三段高能滩相灰岩中,总体上具有"垂向分段、向北分带"特征,自茅二段到茅三段沉积期,白云岩分布由磨溪—龙女寺地区向北迁移至南充—元坝地区.③茅口组白云石分为基质白云石和鞍形白云石,第一类白云石的云化为准同生-浅埋藏期,主要受同生-准同生海源流体云化作用,发暗红光的基质白云石在浅埋藏期叠加了较弱的外源热液白云石化作用;第二类白云石的白云石化时间为埋藏期,主要为热液流体混合地层卤水,受到了较强的外源热液改造.

    川中东部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白云岩沉积相海源流体

    无机成因天然氢气的形成机理与中国天然氢气资源潜力分析

    钟治奇周文章威陶辉飞...
    942-952,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化石燃料的理想替代品,氢气被视为实现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资源.当前,所有人工制备的氢气成本过高,难以与化石燃料带来的经济效益竞争,唯有天然氢气(即金氢)能够为氢气经济提供具有成本效益的动力.天然氢气是一种无碳、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地下不断生成的天然氢气渗透到地表的现象,也暗示着地下存在更大的氢气储量.然而,目前对天然氢气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因此天然氢气研究的核心将集中于探索天然氢气的成因机理及其资源潜力评价.在综述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无机成因天然氢气的3种主要赋存状态,包括游离态氢、包裹体中的氢和水中的溶解氢.基于现有理论和已发现的天然氢气特征,从深源氢、蛇纹石化作用、水的辐解作用和岩石破裂产氢4个方面总结了无机成因天然氢气的形成机理;并通过对比这4类天然氢气的生氢能力,探讨其能源潜力.在生氢机理与地质富集条件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中国已发现天然氢气的地点,总结并预测了可能具有天然氢气藏的地区,为中国天然氢气的发展与探索提供战略指导.

    天然氢气赋存状态无机成因资源潜力氢气勘探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烃源岩形成与演化的主控因素

    张莹刘志峰陈少平贾万丽...
    953-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油田是目前中国第一大油田,渤中凹陷是渤海海域油气最富集的生烃凹陷.综合应用地震、钻井和测试分析,评价渤中凹陷烃源岩品质及其在平面和纵向分布的差异性.从断裂、物源及地层热沉降等地质方面,分析烃源岩形成与演化的主控因素,阐述了渤中凹陷是最富烃凹陷的原因.结果表明,渤中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沙河街组一段(沙一段)和东营组三段(东三段)烃源岩总有机碳平均值分别为2.06%,1.95%,1.59%;沙三段、沙一段、东三段有机质类型分别以Ⅱ1型、Ⅰ-Ⅱ1型和Ⅱ1-Ⅱ2型干酪根为主.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已达到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东三段烃源岩大面积属于高成熟阶段.断层的规模和活动强度控制了烃源岩的形成与分布,渤中凹陷各次洼烃源岩分布具有差异性.渤中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中心,远离盆外物源,中渐新世以前以盆内小物源为主,欠补偿沉积时间较长,半深湖-深湖相面积大,决定了渤中凹陷烃源岩层系最多且厚度最大.渤中凹陷在新近纪沉降幅度最大,沉积厚度最大,古近系烃源岩埋藏深、演化程度高,生成的油气最富集.研究成果可为渤中凹陷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依据,也可为其他相似凹陷的评价提供借鉴.

    烃源岩断裂活动物源供给沉降速度渤中凹陷

    川东五宝场区块改造"甜点"识别及参数优选研究

    胥伟冲肖阳李明秋张晓丽...
    966-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五宝场气藏投产后,日产气量相对较低,气藏"甜点"发育的主控因素不清楚,气藏不同类型储层合理的改造工艺技术不确定,且在生产过程中,产量和压力都下降较快,无稳产期的情况.根据压裂施工曲线停泵段数据构建G函数特征曲线,用于快速对压后裂缝复杂程度进行识别,通过研究G函数特征值和储层厚度与产能相关性,初步认定压后产量主控因素.基于井震结合的方式对五宝场地区地质"甜点"识别,提高优质储层识别及预测精度;最后,在地质模型和地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真三维压裂模型,通过储隔层应力差和隔层厚度论证储层改造纵向动用能力,通过水平应力差异系数和逼近角论证储层改造平面布缝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块纵向薄互层较多,需要采用水平井可控穿层压裂工艺,优选改造层段、优化多层段改造工艺,提高储层纵向改造程度和有效储层利用率;同时,该区块具备造多级裂缝和复杂人工缝网可行性,应配合大厚度多层段多级暂堵转向压裂和水平井体积改造工艺.

    G函数"甜点"识别穿层压裂缝网压裂可行性

    玄武岩矿化封存CO2机理及储层演化特征研究进展

    刘云乾廖志伟丁海甘泉...
    975-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以及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降低CO2排放迫在眉睫.作为最有前景的CO2地质封存技术之一,玄武岩矿化封存研究备受关注.为掌握该技术最新进展,推动中国在该领域的发展,拟从玄武岩地质特征、玄武岩-CO2矿化机理、储层物性演化等方面开展现状调研,并对中国部分玄武岩分布地区进行了封存潜力初步估算.研究指出,玄武岩原始矿物组分、孔渗特性等地质差异特征对矿化封存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针对该过程中储层物性演化特征还不清晰,CO2注入后矿化封存机理及多尺度流体运移规律表征理论模型、手段和技术尚待进一步完善.估算结果表明,中国玄武岩分布广泛,尤其以具有良好源储配置和巨量体积的峨眉山玄武岩具有最大区域封存潜力.

    二氧化碳玄武岩矿化封存机理储层演化潜力估算

    天然氢气成因与全球氢资源勘探进展

    房大任裴秋明王海华张炜...
    989-1007,1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然氢气是地球上通过多种自然过程形成的低碳可再生氢气来源,对天然氢气的开发利用将为人类应对气候危机实现能源革命提供重要的解决方案.通过对天然氢气成因、形成地质环境、成藏条件及世界主要国家勘探情况的调研分析,取得以下认识:(1)天然氢气的形成以无机成因为主,其中最主要的过程是水与含铁矿物之间的水岩反应,天然氢气可赋存于蛇绿岩带、前寒武纪岩石、温(喷)泉、油气田等多种地质环境中;(2)"氢气系统"成藏可分为"源岩-生成子系统"和"运移-封存子系统"两部分,其源岩多样,受到温度、埋藏深度的影响;氢分子在结晶岩或沉积岩内的运移主要受扩散和对流2种机制控制;岩盐、蒸发岩、致密火成岩等低渗少孔岩石是氢气成藏的有利条件;(3)世界其他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法国、西班牙、波兰和菲律宾等国政府已引导开展天然氢气勘探开发活动,美国地质调查局和能源部分别承担天然氢气资源潜力评价和人为刺激产氢机制研究的职能,澳大利亚等多国已将天然氢气纳入现有资源勘探法律体系;(4)中国在天然氢气领域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还未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调查及勘探,应及早落实国内天然氢气的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

    白氢能源革命零碳能源氢气藏资源潜力

    结合机器学习和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城市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反演

    王显菊刘严松刘琦吴静...
    1008-1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水系被称为城市的血管,水系沉积物记录了城市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快速、高效、准确地获取城市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信息,对城市环境监测、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肃天水市籍河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高光谱的Cu,Zn,Cd含量反演研究.对采集的样品进行高光谱数据采集,将光谱数据进行多种数学变换后筛选与重金属实测含量相关性较强的特征波段作为自变量,构建人工神经网络(ANN)、支持向量机、多元逐步回归(SMLR)3种反演模型,并选取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进行模型精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原始光谱数据经光谱变换后能有效突出光谱特征信息,不同光谱变换方式的特征波段筛选效果不同.5种变换中一阶微分(FD)、二阶微分(SD)、倒数对数一阶微分(AFD)筛选效果优于倒数对数(AT)和倒数对数二阶微分(ASD).(2)3种反演模型的R2均大于0.6,能够有效实现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反演.(3)不同元素的最佳反演模型有差异.Cu的最佳反演模型为SD-ANN模型,R2为0.750;Zn的最佳反演模型为SD-SMLR模型,R2为0.962;Cd的最佳反演模型为SD-SMLR模型,R2为0.761.不同元素的最佳反演模型与特征波段选择有关,基于水系沉积物特征波段开展重金属含量反演有利于提高反演精度.研究为快速获取水系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信息提供了参考,为环境无损监测及生态环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水系沉积物高光谱反演重金属元素特征波段含量预测

    鄂西—渝东早寒武世裂陷槽的发现及其演化过程初探

    周刚李忠权张本健龙伟...
    1022-1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地震剖面、航磁资料、钻井资料和野外露头,在四川盆地东部发现了鄂西—渝东裂陷槽,初步界定了裂陷槽的西边界,并对其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简要论证.在筇竹寺时期裂陷槽呈北东向展布,其西边界介于焦石1井—利1井一线,东边界介于宜地4井—宜地3井一线.之后,在沧浪铺期经过填平补齐,裂陷槽厚度范围明显缩小,且沉降中心由长生1井向北东方的鄂参1井迁移.另外,龙王庙组整体厚度变化不大,表明筇竹寺组和沧浪铺组沉积时期是裂陷槽主要的填平补齐时期.在沧浪铺组沉积时期,裂陷槽于高桥一带发育优质烃源岩;而在相对较浅的双流坝地区发育优质储集岩.

    四川盆地鄂西—渝东裂陷槽演化过程成因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