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陈伟

月刊

1001-9154

cdtyxb2001@263.net

028-85095371,85065590

610041

成都市体院路2号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S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发行的文理综合刊物。设有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运动竞赛与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等栏目。历年来,学报曾获得国家和四川省的各种奖项,被评为四川省学术理论类质量一级期刊、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自1992年以来,该刊一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在全国首次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的评选中,又被评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目前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卓越体育教师的内涵厘定、问题溯源与培养策略

    李游李笋南张少杰
    89-97,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卓越体育教师培养对于我国高质量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与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具有重要促进功能和引领价值。但卓越体育教师的内涵是什么,对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目前仍然不够清晰,进而无法廓清卓越体育教师的基本面貌,影响卓越体育教师的培养成效。而且,在教师队伍建设、卓越教师培养与学校体育工作等相关政策的保障下,卓越体育教师培养却未同频共振。故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对卓越体育教师的内涵厘定,溯源体育教师卓越化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促进卓越体育教师培养质量提升的策略。研究认为:在不同语境和视角的对比整合下,卓越体育教师具有静态和动态兼备的丰富内涵。针对体育教师当下面临的污名背景下的卓越之困、政策更迭下的卓越之艰、标准缺失下的卓越之难等问题,提出营造卓越教育文化,巩固社会认同的基础;健全配套制度保障,增强卓越培养的信心;加快卓越标准研制,树立卓越培养的参照等策略促进卓越体育教师培养提质增效。

    卓越体育教师教师专业标准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体育

    中国民办高校体育本科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纾困之道

    欧繁荣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民办高校体育本科专业伴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扩张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子系统。研究基于一般系统理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等,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探究民办高校体育本科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纾困之道,旨在推动民办高校体育本科专业内涵式发展,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民办高校专业办学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认为,民办高校体育本科专业已取得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但同时面临着办学定位有待明晰、培养方案有待创新、课程体系有待优化、师资队伍有待完善、教学条件有待升级等多重现实困境。研究提出了明确办学定位、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深化师资引培、提升职业认同,增加经费投入、拓展优质基地的纾困之道。

    民办高校体育本科专业专业发展困境与对策

    基于量化数据的足球训练负荷研究综述

    魏小斌陈辉王念慈王衍卜...
    10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足球训练负荷的有效实施是保障运动员实现竞技能力获得运动表现提升的基石。文章通过综述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量化下的足球训练外负荷以及内负荷特征研究,为我国足球项目的科学化训练及相关赛季性项目训练负荷的设计与监控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赛季中足球训练的总跑动距离、高速跑负荷相对比赛更低,而加、减速跑与比赛差异较小;一周内训练负荷呈"倒U"形分布;赛季后半阶段训练负荷显著下降;训练负荷存在位置差异,其中边后卫和中场球员的跑动负荷较高;非首发运动员与首发运动员在总训练时长和跑动距离上差异不大,但存在高强度负荷不足问题;赛季前准备期由于训练时间更长,训练课次更多,因而负荷较高。。建议教练员与科研人员加强训练负荷监控工作,清晰把握与认识负荷的分布特征与适应机制,根据比赛特征、周期特点等因素科学安排训练负荷,保障比赛时的运动表现。

    足球训练负荷监控周期疲劳恢复全球定位系统

    心态史视域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小学体育教师负面情绪的表征与缘由

    陶恩海程传银
    117-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心态史为研究视角,运用文献资料、历史考据等研究方法探寻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小学体育教师负面情绪的表征与缘由,以推进对近代体育教师群体的研究。研究认为该群体负面情绪主要表现在:对工资待遇与社会地位的抱怨、对学校体育硬件设施与体育经费匮乏的不满、对体育教学实施困难的诉苦、对专业发展的迷茫与无助、对疲于应付校内人际关系的无奈。其负面情绪出现的缘由:物质层面,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经费的相对匮乏,导致中小学体育教师工资偏低、体育经费不足,体育场地扩充受限;制度层面,课程制度设计为体育课、体育教师提供支持不足,相关法规出台的滞后性与执行不到位使学校体育长期自由散漫,影响体育教学;精神层面,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思想束缚着学校体育的发展,体育课、体育教师难以获得各方认可,以报纸等纸质媒体为主导的舆论营造了歧视体育教师的文化氛围。

    体育史心态史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体育教师负面情绪

    新发展阶段中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基于GIS空间分析

    李红娣吴志恒吕福祥苏健蛟...
    126-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中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人口密度、区域经济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影响关系,是对新发展阶段中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优势的现实审视。研究发现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一个高度核心密度圈和三个次级核心密度圈,属于聚合型分布特征;韩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一个高度核心密度圈和一个次级核心密度圈,属于分散型分布特征。综合来看,中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受人口密度、区域经济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较为显著。研究认为新发展阶段是中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实践与探索、回归与变迁的过程,需要破解人口密度、区域经济和地理环境等重要因素带来的不利条件,方能适应其在新发展阶段的发展之需。

    中国韩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

    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发展的历史递嬗、演进特征以及未来展望

    李茜茜王玉珠肖玉华
    134-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文本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奥林匹克教育的发展历程、演进特征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提出了未来展望。研究认为: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大致经历了初始萌发、艰难起步、积极探索、全面规划和持续发展5个阶段,并呈现出教育目标从救亡图存工具理性逐渐向全民健康价值理性的转变、教育主体从业余教育组织统筹规划到多元教育主体共同治理的转变、教育方式从封闭守旧外部依赖式到开放适应自我发展式的转变、教育范围从少数人接触到全民参与的转变的演进特征。面向未来发展,中国奥林匹克教育要突出特色,融合"中国基因"文化,升华本土意蕴;积极吸纳利益相关者,提升奥林匹克教育治理能力;依托数字技术,持续推动奥林匹克教育数字媒体传播;全面规划"生命周期"教育,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奥林匹克教育历史递嬗演进特征未来展望

    中国商业格斗赛事中女运动员的气质呈现

    王星晨魏伟
    14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格斗运动一向被认为是男子气概的生产场域,其对女运动员的女性气质呈现有诸多限制。从后结构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审视中国商业格斗赛事中女运动员的性别气质呈现议题,是体育中性别气质的流动性与后结构女性主义观点进行理论对话的一种尝试。研究运用半结构化访谈法,以职业女运动员、赛事组织方和搏击媒体从业者为采访对象收集数据。在边界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根据传统的"技术——性别"框架,发展出4种"格斗产业特质——女性气质"边界协商的类型。研究发现,女运动员通过运动的身体,呈现出多元化、流动性的女性气质,她们通过积极进行边界协商,对传统主导话语权力发起挑战和冲击,从而实现自我赋权的目的。

    女性气质格斗女性运动员边界理论

    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研究:内容构建、推进困囿与纾解方略

    宋亚佩丁省伟范铜钢
    150-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建设,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以标准化、运动处方等理论为指导,归纳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的内涵、价值及内容构建,在此基础上,探索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困囿与纾解方略。研究认为,基于健身气功标准化的理论基础,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的内容构建应以基础标准、研制标准、管理标准、保障标准4个层面为一级指标,细分24个二级指标。对应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建设的内容构成不具体、研究力度不充足、发展体系不完善、制度体系不健全、人才队伍不成熟等推进困囿,提出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建设应厘清发展思路、深化理论研究、构建发展体系、健全监督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以期为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研究提供思路与借鉴,推动健身气功运动处方的规范化、科学化、全球化发展。

    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内容构建推进困囿纾解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