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成都中医药大学

梁繁荣

季刊

1004-0668

cdzy-xb@163.net

028-87779907

610075

四川省成都市十二桥路37号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四川省一级期刊(学术类)、四川省优秀高校学报,被《中国生物医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中国药学文摘》等数十家国家权威检索期刊和数据库收录。本刊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主要反映成都中医药大学及全国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研、临床、数学等方面的新成果、新信息,所载论文要求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先进性、客观性、实践性和逻辑性,并符合国家规范,对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以及辅导基层医技术人员,都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VOSviewer和CiteSpace知识图谱对红景天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褚祺祺古锐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掌握高原药材红景天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并分析研究前景.方法:查全率检索策略,VOSviewer1.6.19 结合CiteSpace5.7.R5 分析CNKI及Web of Science中红景天相关文献,剔除不相关及信息不全的文献.结果:纳入计量的红景天中文文献5 820 篇、英文文献1 426 篇,分析了文献产出与经费支持关系,梳理了主流用药品种、关键词共现、聚类、时线图及关键词突变内容,并讨论了红景天研究内容脉络、高发文研究团队及研究内容、红景天苷作用机制和未来热点趋势.结论:红景天作为历史悠久且临床用药经验的高原药材品种,中国是开展研究的主要国家,虽起步晚但在2003 年之后发展快,文献产出与经费支持呈正相关,在大株红景天之后,红景天研究热潮逐渐趋于平稳.英文文献发表最多的作者为波兰华沙医科大学的EWA团队,主要研究狭叶红景天、四裂红景天和玫瑰红景天提取物对小鼠、猪血液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体内外活性、增值及代谢的影响,中文文献以新疆叶城解放军第十八医院的崔建华团队发文最多,主要针对单复方红景天对急性高原疾病、高原脱适应展开一系列临床研究.红景天提取物和红景天苷的抗疲劳、抗缺氧作用是主要关注点.因栽培存在难点,研究人员广泛探索组织培养育苗,人工栽培尚未实现产业化,而红景天苷可规模合成.红景天未来研究热点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心脑血管疾病、神经保护、学习及认知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但相关机制研究有待深入.虽有红景天活效成分红景天苷的构效关系、生物合成的研究,有望缓解野生资源匮乏的现状,但单一成分并不能完全代替药用植物,因此,有必要结合交叉学科进一步开展红景天人工栽培和替代品种研究,从而推动红景天资源保护与产业健康发展.

    红景天红景天苷知识图谱VOSviewerCiteSpace发展脉络

    老官山汉墓天回医简《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含细辛方剂组方配伍规律研究

    刘兴隆王一童陈丽平刘进...
    6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老官山汉墓天回医简《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含细辛方剂组方配伍规律.方法:运用文献学方法,对本书含细辛方组成药物进行考证、梳理;通过分类统计各药物使用频次、频率等,结合方剂主治,对含细辛方组方配伍规律进行总结、提炼.结果:本书 15 首含细辛方共配伍药物 39 味,累计运用 92次;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三味药为蜀椒与桂各 11 次、姜 9 次.按功效分类,与细辛配伍使用最多的为温里药,其使用总频次为41 次;使用频率排第二的药类为化痰药、补虚药和清热药,各使用7 次.按药性分类,与细辛配伍使用药物药性以温热类药物为主,共使用63 次.结论:本书含细辛方配伍规律是以同类药物相辅相成运用为主,异类药物相反相成运用为辅."细辛-花椒-桂-姜"的配伍结构辛温散寒、通痹止痛,既切中病机,又针对症状,是本书细辛方以同类药物相辅相成运用为主的配伍规律的体现.

    天回医简《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细辛方细辛-花椒-桂-姜组方配伍规律

    莨菪烷类药物应用于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万峰彭芙熊城成云芳...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莨菪、洋金花等含莨菪烷类小分子的中药在我国应用已有2 000 余年的历史.莨菪烷类药物属M胆碱受体拮抗剂,是一类可改善微循环障碍的临床常用治疗性药物.本文综述了莨菪烷类药物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毒理及临床应用于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解析莨菪烷类药物与微循环障碍性疾病的关系以及莨菪烷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莨菪烷类生物碱微循环障碍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毒理临床应用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