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传感技术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传感技术学报
东南大学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
传感技术学报

东南大学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

黄庆安

月刊

1004-1699

dzcg-bjb@seu.edu.cn;dzcg-bjb@163.com

025-83794925

210096

南京市四牌楼2号东南大学

传感技术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ensors and Actuator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传感技术学报》杂志的编委委员均来自国内各著名高校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们是我国传感器领域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权威人士。《传感技术学报》稿源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所属的有关专业研究机构以及国内大型工矿企业设置的专业研究所。《传感技术学报》刊登的论文均有2名国内同行专家审稿通过。 《传感技术学报》的作者有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以及从事该研究领域的工作人员、专家和学者。 《传感技术学报》主要面向广大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各公共图书馆、情报所(室)、研究所以及厂矿,它对科技工作者、科学研究人员、广大教师、研究生、博士生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零磁通的双隔离高电压传感器设计与实现

    牟宏杰王阳许涛钟贻兵...
    183-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霍尔电压传感器测量千伏级电压采用外接电阻转换成电流的方式,存在输入功率大和测量隔离度低的问题.基于此,设计了一种基于零磁通的双隔离高电压传感器.设计电阻阵列、仪表放大和运放双跟随匹配的U/I转换电路,降低输入功耗并精确传送测量电压;引入特殊耐高压设计的霍尔模块,对原次级磁场建立零磁通反馈,实现测量和输出隔离以及高精度线性转换;设计宽电压式DC-DC电源对内部高低压模块隔离供电.测试结果表明,传感器线性度优于 0.1%,精度优于0.2%,耐压达到 2 000 V,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

    电压传感器双隔离零磁通U/I转换电阻阵列

    热振子式Z轴MEMS角速度陀螺敏感机理的研究

    朴林华佟嘉程李备张严...
    18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揭示了一种热振子式Z轴MEMS角速度陀螺的敏感机理.在给出工作原理、热振子的振动模态和陀螺效应的基础上,对敏感结构内的温度场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①开机1.8 s后在敏感结构内形成一个稳定的温度场.②热振子在Y方向建立驱动模态,当沿着Z轴输入角速度时,在哥氏力的作用下热振子沿着X方向移动,造成温度场偏移,X方向上对称平行设置的两热线温差ΔTX随着输入加速度az的加大呈现线性增长,温度灵敏度为125 mK/(°/s).③根据输入-输出ωz-VXout特性曲线,得到数学模型,揭示了该陀螺的敏感机理,陀螺灵敏度为0.095 mV/(°/s),非线性度为2.97%.本研究为优化结构奠定了实用理论基础.

    陀螺敏感机理陀螺效应数学模型微机械热振子

    用于压阻桥式传感器的非线性与温度漂移协同矫正模型

    井凯沈祥蒋昊翔王凤娟...
    195-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压阻桥式传感器输出非线性与温度漂移两种非理想因素,建立了一种模拟域度下的非线性/温度漂移协同矫正模型.该模型主要包含线性化与温度漂移矫正模型,其中线性化模型通过对输出信号的负反馈采集与平方项矫正算法,实现对片外传感器的非线性矫正;而针对实际应用中温度漂移(零位漂移与灵敏度漂移)的非理想特性,提出一种基于片上温度查找表的可重构插值算法,该算法通过温度寻址式增益补偿技术与失调消除技术,分别实现灵敏度漂移与零位漂移矫正.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将压力输入范围从 0kPa至 100kPa的非线性误差降低至 0.049%FSR(FSR为满量程输出范围);在-30℃至 85℃范围内,该模型可将零位误差降低至初始的 0.092‰FSR,灵敏度误差降低至 0.034‰FSR.

    压阻桥式传感器输出非线性矫正可重构插值法

    MEMS风速风向传感器倾斜效应研究

    韦杰王志明田兵张伟勋...
    202-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要针对智能电网、海上浮标等容易发生倾斜状态的应用场景,研究了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热式风速风向传感器的输出性能,并对带有空气动力学壳罩的传感器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和风场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风向测量误差和仿真误差均较小,但风速测量误差却远大于仿真误差.进一步分析可知,其原因是传感器在封装时其外壳容易产生倾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 3D打印技术实现一体化的封装外壳.测试结果表明,在±20°以内的倾斜状态下,优化后传感器的风速、风向测量误差分别满足±(0.3+5%v)m/s、±3°的指标要求.

    微电子机械系统风速风向传感器热式倾斜效应

    AFOCT系统中敏感光纤器件的老化对系统测量准确性的影响

    陈明锟陈辉杨肖彭光强...
    209-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全光纤电流互感器(AFOCT)系统中敏感光纤器件老化对系统测量准确性的影响.首先,基于法拉第磁光效应,采用琼斯矩阵建立AFOCT系统的传输模型;结合存在双折射的传感光纤的琼斯矩阵,给出系统的注入电流测量值的表达式.进一步,搭建了光学测试系统,实验表征传感光纤的双折射率;基于测试结果,对传感光纤的琼斯矩阵以及系统传输模型进行校准,以降低AFOCT系统注入电流的测量误差.最后,对传感光纤开展了相当于实际运行 3 个月的加速老化试验,并测试获得老化后传感光纤的双折射率.采用校准后的AFOCT系统传输模型,分析了老化后双折射率的变化对系统注入电流测量值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传感光纤老化 3 个月之后,系统就已经产生了 0.295 5%的相对误差.

    全光纤电流互感器琼斯矩阵双折射敏感光纤老化校准

    考虑混凝土弹塑性的植入式GFRP封装FBG传感器应变传递分析

    彭涛李佳龙任东兴
    216-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程化FBG传感器的封装层引入的应变传递损耗使其具有应变传递误差,需进行应变传递分析.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基体处于线弹性时的应变传递分析,而混凝土结构发生弹塑性变形后的应变传递规律尚未明晰.以植入式GFRP封装FBG传感器为对象,在应变传递分析中引入混凝土的非线弹性本构关系,建立了基体与FBG的应变传递关系,通过有限元模拟验证了该理论推导的有效性.基于理论分析探讨了混凝土弹塑性演化、混凝土标号、传感器半径与标距等因素对应变传递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了传感器的尺寸设计.研究表明:平均应变传递率在混凝土弹性阶段变化较小,而到塑性阶段则显著降低,混凝土标号、半径与标距都会对应变传递效率产生较大影响.本研究可广泛用于植入式FBG传感器的应变传递误差修正及设计.

    光纤传感植入式FBG传感器应变传递混凝土弹塑性理论分析

    融合压缩感知的指纹信息密度凝聚定位算法

    张阳秦宁宁
    224-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指纹定位方法指纹库庞大臃肿、信息冗余,数据处理机制单调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压缩感知的指纹信息密度凝聚定位算法(Fingerprint Information Density Aggregation Positioning Algorithm based on Compressed Sensing,FIDA),实现了压缩采样、信号恢复到指纹建库、在线定位的双领域交叉映射,两者互补增益有效提升了系统定位能力.由空间特征修正聚类算法完成区域模糊划分,自适应场景特征并包容区域边缘失配RP;从有效性、区分度和可测性多尺度综合评价并筛选区域最优AP子集,以凝聚信息密度.定位匹配选择稀疏贝叶斯算法削弱指纹相关性影响,引入信息序列提升近邻RP权重.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案精简指纹信息效果良好,能够有效凝练指纹库价值信息.定位精度显著优于本领域其他算法,相比传统定位算法具有一定优势,具备较高的潜力和应用价值.

    室内定位指纹定位压缩感知聚类AP选择

    LIS模式下基于双主星集合匹配的星图识别方法

    耿旖堃陈熙源
    234-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折射星图中非折射星的识别成功率,提出了一种大视场星敏感器高鲁棒性星图识别方法.首先,筛选基础星表,实现导航星库均匀化,采用分组快速搜索算法,提高星对角距特征匹配速度.其次,提出一种基于双主星集合的星点匹配算法,通过匹配、验证、确认三个阶段,多次检验星点集合中的导航星序号,提高星图识别算法的鲁棒性.仿真结果表明,在星点位置噪声、星等噪声、伪星和缺失星等干扰环境下,所提算法与传统的三角形-金字塔混合算法相比,抗干扰能力更强.在含有 6 颗折射星的干扰条件下,所提算法的非折射星识别成功率仍高于 95.6%,较传统算法识别率提升 31%.

    星图识别星光折射导航星表星敏感器

    一种使用深度联合学习的ICS自适应异常检测方法

    陈凤华董金祥
    241-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工业控制系统异常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及可部署性,提出了一种使用深度联合学习的ICS自适应异常检测方法.具体来说,首先提出了一种轻量级局部学习模型,以提高学习速度,合理利用硬件资源,保证了部署在分布式边缘设备中的可行性.其次提出了一种只基于正常数据的无监督学习模型,并结合核分位数估计对检测机制进行自适应动态调整.最后将上述方法整合到联合学习框架下,使其能有效地在边缘段攻击源附近进行分布式异常检测,以最大化减少系统对异常攻击的响应时间.

    分布式控制系统深度学习联合学习边缘计算

    基于改进樽海鞘群算法的含瓦斯煤破裂过程信号特征识别

    付华管智峰刘尚霖刘昊...
    25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标准樽海鞘群算法存在的计算精度不足、易陷入局部停滞等缺陷,提出一种多策略融合的樽海鞘群算法.在初始化阶段,引入线性同余法随机发生器;利用野马算法优化樽海鞘领导者位置;采用金豺算法改进樽海鞘种群追随机制.通过测试函数寻优对比实验,证明多策略融合的樽海鞘群算法相比于其他智能算法在鲁棒性与稳定性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将多策略融合的樽海鞘群算法应用到含瓦斯煤破裂过程信号特征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含瓦斯煤破裂过程信号特征识别模型具有更好的表现,准确率可达 93.33%,相比其他识别模型,识别率更高.

    含瓦斯煤破裂智能优化算法樽海鞘群算法多策略融合信号特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