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磁共振成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磁共振成像
中国医院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磁共振成像

中国医院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戴建平

双月刊

1674-8034

editor@cjmri.cn

010-67113815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智能大厦9层

磁共振成像/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磁共振成像》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实用性和原创性,重点报道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内容包括人体各部位磁共振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序列设计和参数优化、磁共振对比剂的优化方案、新型磁共振对比剂的开发与应用、磁共振引导下介入治疗、磁共振物理学、磁共振成像的质量控制等,以及磁共振成像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该刊接收放射科、影像科、磁共振科、神经内外科、消化内科、心内科、乳腺科、骨科、妇产科、耳鼻喉科、内分泌科、生殖医学科等临床科室磁共振相关稿件,同时接收大学、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磁共振相关稿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动脉自旋标记成像观察帕金森病患者纹状体-丘脑-皮层环路的代谢网络连接属性

    王扬苏辉王宁孙存可...
    70-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从代谢网络连接的角度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纹状体-丘脑-皮层(striatal-thalamo-cortical,STC)环路紊乱的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 采用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技术,获取62名PD患者以及65名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受试者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数据.基于CBF信息计算两组STC环路代谢网络的连接属性,包括种子点-连接、皮层-连接及模块-连接.随后使用置换检验分别进行三种网络连接的组间比较.结果 两组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及认知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HC受试者,PD患者其种子点-连接值在双侧颞下回、双侧梭状回、双侧额中回、左侧枕中回以及右侧中央后回等脑区显著增高,而在双侧颞中回、左侧额直回、左侧颞上回、双侧额下回、双侧楔前叶、右侧辅助运动区以及双侧顶下回等脑区显著减低(P<0.05);其与感觉运动皮层存在显著增强的皮层-连接、而与运动皮层及顶-枕叶皮层存在显著减弱的皮层-连接(P<0.05);模块-连接于额叶模块与运动模块、感觉运动模块与顶-枕叶模块以及顶-枕叶模块与颞叶模块之间呈现显著升高;而于额叶模块与颞叶模块、运动模块与顶-枕叶模块以及感觉运动模块与颞叶模块之间呈现显著降低(P<0.05).结论 PD患者存在代谢层面的神经网络紊乱,涉及到STC环路内以基底节区为枢纽的广泛性连接异常.

    帕金森病磁共振成像动脉自旋标记成像脑血流量代谢网络连接

    T2DM患者丘脑微观结构改变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及肠道短链脂肪酸的相关性

    许珊汪旭洋杨东沈晶...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评估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背侧丘脑的微观结构改变,探讨DKI的参数变化与认知功能评分及肠道短链脂肪酸改变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 对57例T2DM患者[其中 T2DM 伴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T2DM-MCI 组)29 例、T2DM 不伴 MCI 患者(T2DM-nonMCI组)28例]和30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HC组)双侧丘脑进行DKI数据采集,测量其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MK)值、径向峰度(radial kurtosis,RK)值及峰度分数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 of kurtosis,FAK)值;同时行肠道代谢物短链脂肪酸检测;将3组间差异脑区的平均DKI参数值与认知功能评分及短链脂肪酸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2DM-MCI组左侧丘脑MK值均低于T2DM-nonMCI及HC组,且T2DM-MCI与T2DM-nonMCI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C组比较,T2DM-MCI组左侧丘脑RK、右侧丘脑FA、KFA值均减低(P<0.05),两两比较显示左侧丘脑RK值在HC与T2DM-nonMC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丘脑FA、KFA值在T2DM-nonMCI与T2DM-MC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T2DM患者右侧丘脑FA、FAK值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r=0.328,P=0.015;r=0.435,P=0.001);左侧丘脑RK值与己酸浓度呈正相关(r=0.431,P=0.001);左侧丘脑MK值与MoCA评分及己酸浓度呈正相关(r=0.294,P=0.030;r=0.287,P=0.033);右侧丘脑FAK值与TMT-A评分之间呈负相关(r=-0.318,P=0.018).结论 T2DM患者丘脑微观结构改变可能是引起认知障碍的重要生理机制,且肠道己酸含量或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左侧丘脑微观结构完整性.

    2型糖尿病扩散峰度成像磁共振成像肠道短链脂肪酸认知功能障碍

    基于rs-fMRI的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功能网络连接研究

    梅磊磊杨宏楷张曼曼沈馨茹...
    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动态功能网络连接(dynamic 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vity,dFNC)分析技术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脑功能连接时变性及其动态功能指标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31例T2DM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并记录患者的糖尿病相关生化指标和神经心理学测试得分.同期招募32名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使用滑动时间窗技术进行dFNC分析得到4个功能连接状态及dFNC指标(平均停留时间、时间分数、转换次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算不同状态内FNC矩阵以及dFNC指标的组间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计算T2DM组dFNC指标与临床指标和认知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在状态1弱连接中,T2DM组与HC组相比,平均停留时间增多(t=2.086,P<0.05).在状态3局部强连接中,T2DM组与HC组相比,平均停留时间减少(t=-2.250,P<0.05),时间分数减小(t=-2.582,P<0.05),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与视觉网络(visual network,VIS)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t=-4.875,P<0.05,FDR校正).T2DM患者的病程与状态1弱连接状态的平均停留时间呈正相关(r=0.42,P<0.05),其他糖尿病相关生化指标和认知功能评分与dFNC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 dFNC分析能捕获更多有关T2DM患者脑网络连接改变的潜在信息,揭示大脑网络复杂多变的时变特征及活动形式,有望为探究T2DM相关认知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新的见解.

    2型糖尿病认知障碍磁共振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动态功能网络连接

    影像组学及深度学习联合血液炎性指标预测胶质瘤预后的价值

    赵杉阎子康杨骏骏张文韬...
    88-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特征评分(radiomics-deep learning score,RD-score)联合血液炎性指标构建的列线图在术前预测胶质瘤预后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6例临床确诊胶质瘤的患者病例,按8:2随机分为训练集(133例)和验证集(33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血液炎性指标资料,构建组合变量系统性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SII)、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衍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derived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dN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to-lymphocyte ratio,M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并计算其截断值.勾画胶质瘤感兴趣体积(volume of interest,VOI)并提取影像组学及深度学习特征,利用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Cox进行特征筛选,构建基于影像组学特征评分(radiomics-score,Rad-score)、基于深度学习特征评分(deep learning-score,DL-score)以及RD-score模型,并比较三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以评估其预测效能;基于RD-score对胶质瘤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绘制生存曲线.结合患者的临床因素、血液炎性指标和RD-score,使用多因素Cox回归构建术前预测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RD-score模型、临床血液学模型和联合模型,计算AUC以评估各模型预测胶质瘤1、3、5年生存率的效能.绘制联合模型列线图,采用C指数(C-index)、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 A)评估列线图效能.结果 最终筛选出10个组学特征和8个深度学习特征用以构建RD-score.RD-score的预测效能高于Rad-score及DL-score(DeLong检验,P<0.05),根据RD-score可将胶质瘤分为高风险组(RD-score≥1.09)和低风险组(RD-score<1.09).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年龄、肿瘤分级、术后化疗、SIRI和RD-score是胶质瘤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高于RD-score模型及临床血液学模型(DeLong检验,P<0.05).联合模型的可视化列线图预测OS的C-index分别为0.844和0.849;校准曲线提示在观察值和预测值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DCA显示列线图有较高的净收益.结论 基于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的RD-score联合临床-血液炎性指标构建的列线图可以在术前有效预测胶质瘤患者的预后.

    胶质瘤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深度学习机器学习预后血液炎性指标

    基于静息态fMRI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百分比波动振幅研究

    唐秋雨黄冰林黄歆谢雨燕...
    9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使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技术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百分比波动振幅(percent amplitude of fluctuation,PerAF)的变化.材料与方法 共纳入江西省人民医院眼科诊断的PACG患者31例.同期,31名性别、年龄、受教育时间与之匹配的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被纳入对照组.对每个受试者进行全脑rs-fMRI扫描,以收集PerAF信号.分别采用单样本t检验和双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组内和组间PerAF数据.结果 与HC组相比,PACG患者组在左侧额上回背外侧(t=-3.9421,P<0.001)、眶部(t=-3.4619,P<0.001),左侧眶部额中回(t=-3.6709,P<0.001),右侧额中回(t=-3.8257,P<0.001),右侧额下回三角部(t=-3.6708,t=-4.0375,P<0.001);左侧缘上回(t=-3.9570,P<0.001)、顶下缘角回(t=-3.8230,t=-3.8730,P<0.001),右侧顶上回(t=-4.4581,P<0.001)、中央后回(t=-3.7825,P<0.001),中央旁小叶(r=-4.0816,P<0.001);右侧颞中回(t=-3.8402,P<0.001);左侧舌回(t=-3.5758,P<0.001);左侧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t=-3.4718,P<0.001)、补充运动区(t=-3.7209,P<0.001)以及右侧小脑下部7b区(t=-3.9479,P<0.001)的PerAF均显著降低(体素水平P<0.001,聚类水平P<0.05,高斯随机场校正).结论 PACG患者在多个大脑区域存在异常的PerAF值,涉及与视觉、情绪和认知调节相关的初级和高级视觉皮层和大脑区域.

    青光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百分比波动振幅磁共振成像

    正常椎间孔段颈神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相关参数研究及纤维束重建

    李丙萱时寅丁洪园邹月芬...
    101-105,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正常人颈椎间孔段颈神经根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特点;运用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技术重建显示颈神经根神经纤维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 收集50名健康志愿者(男25名,女25名)行颈神经DTI.测量双侧C5至C7神经根椎间孔近中远段颈神经根FA值及ADC值,C5~C7不同节段神经根FA值及ADC值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C5~C7相同节段神经根左右侧FA值及ADC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C5~C7相同节段神经根椎间孔近中远段FA值及ADC值,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检验.同时对双侧C5~C7神经根进行神经纤维束重建.结果 C5~C7不同节段神经根椎间孔近中远段FA值及ADC值均无明显差异.C5~C7相同节段神经根椎间孔段相同层面左右两侧神经根FA值及ADC值无明显差异.C5~C7相同节段神经根三个不同层面神经根FA值及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运用DTT技术可以连续完整地重建并显示出C5~C7椎间孔段颈神经根神经纤维束.结论 运用DTI及DTT技术可以定量评估颈椎间孔段颈神经根并直观地重建显示出颈椎间孔段颈神经根神经纤维束,可以为临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提供椎间孔近中远段颈神经根定量参数及直观重建影像.

    弥散张量成像弥散张量示踪成像椎间孔颈神经根磁共振成像

    心脏磁共振对房颤患者左心房/左心耳血栓诊断价值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杨燕石智威王曜昌杜丰夷...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评估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对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左心房/左心耳(left atrial/left atrial appendage,LA/LAA)血栓的诊断价值,并分析不同的成像序列下所形成的诊断效能之间的差异.材料与方法 从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查找关于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或外科病理活检的方法检测AF患者LA/LAA结构内是否存在血栓的研究,同时比较CMR成像与其诊断效能上的差异,检索的时间为2000年至2022年.将这些文献分为四个类别:(1)CMR电影(cine-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ine-CMR)成像;(2)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3)对比增强CMR(contrast enhanced CMR,CE-CMR)成像;(4)CMR.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提取相关的临床数据,利用Stata 17.0、Review Manager5.3及Meta-DiSc 1.4等专业数据分析应用软件对患者的医疗记录进行详细统计,并进一步对合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诊断比值比的具体数值进行运算,最后绘制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同时对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进行计算得出诊断效能大小.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包含86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成像方式的合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AUC值如下:cine-CMR分别为92%、93%、12.8、0.08、154、0.93;CE-MRA分别为 91%、100%、476.4、0.09、5 044、0.99;CE-CMR分别为 96%、100%、247.5、0.04、6 656、1.00;CMR分别为99%、99%、95.1、0.01、7 357、1.00.结论 CMR对AF患者LA/LAA血栓的诊断具备较高的诊断效能.

    心脏磁共振房颤左心房血栓左心耳血栓Meta分析磁共振成像

    基于磁共振动态增强图像直方图分析对肝癌TACE术后早期疗效评估及预测研究

    王东东李晓茗杨柳张斯佳...
    113-11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E-MRI)图像直方图参数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早期疗效的评估和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经病理活检证实或临床确诊为HCC的64例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TACE治疗前1个月内、首次TACE术后4~6周内行上腹部MR常规扫描及T1WI三期对比增强序列扫描,根据修正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mRECIST)对治疗后肿瘤疗效情况经随访将患者分为有效组34例和无效组30例.选用轴位T1WI对比增强(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HCC最大层面图像,通过MaZda软件人工手动勾画ROI提取病灶的直方图特征,包括均值、方差、偏度、峰度以及1、10、50、90和99百分位数值(分别记录为Perc1、Perc10、Pere50、Perc90和Perc99)共9个特征参数.采用SPSS软件分别比较TACE治疗前后有效组、无效组之间各参数的差异.对于评估肝癌术后疗效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确定有预测价值的参数值及阈值.结果 TACE治疗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包括动脉期均值、Perc50、Perc90、Perc99和静脉期Perc1、延迟期峰度值(P<0.05);TACE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包括延迟期均值、Perc50、Perc99值(P<0.05);其余各参数TACE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各参数的效能为:术前动脉期均值>术后延迟期Perc99>术前动脉期Perc90>术后延迟期均值>术前延迟期峰度>术后延迟期Perc50>术前延迟期Perc50>术前动脉期Perc99,TACE术前动脉期均值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710(95%CI:0.583~0.817)].结论 CE-MRI图像的直方图特征能够有效评估及预测肝癌TACE术后早期疗效,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

    肝细胞癌磁共振成像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直方图分析纹理分析

    基于ZOOM-mDixon的T2*/R2*成像术前预测胰腺导管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刘扶摇张京刚陈杰杜亚楠...
    119-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ZOOM-mDixon序列衍生的定量T2*/R2*值在术前评价胰腺导管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9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淋巴结转移(lymphatic metastasis,LNM)31例,非淋巴结转移(non-lymph node metastases,nLNM)28例.术前均行包括ZOOM-mDixon序列的MRI扫描,分析两组的临床基本资料(年龄、术前CA19-9水平等)、常规影像学特征(部位、形态等)和T2*/R2*值.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价其可重复性,采用U检验、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ing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利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相关指标的诊断性能.结果 T2*/R2*值的组间和组内ICC值均在0.83~0.97之间.两组间的年龄、肿块形态、肿块短径、肿块部位、术前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9-9、CA125、癌胚抗原(carcinoma 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性别、病灶长径和病灶边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3、0.048、0.040).两组间的T2*值和R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nLNM组相比,LNM组的R2*值较小[17.63(15.10,22.50)/s vs.24.00(20.00,28.30)/s];T2*值更高[(63.77±13.95)ms vs.(49.71± 12.67)ms].T2*/R2*值预测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775和0.766.结论 ZOOM-mDixon序列衍生的T2*/R2*成像量化值可术前预测胰腺导管腺癌的淋巴结转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胰腺导管腺癌水脂分离技术磁共振成像淋巴结转移术前预测

    基于T2WI的ResNet深度学习模型术前预测膀胱癌病理分级的研究

    黄翔曹康养邹玉坚邓磊...
    125-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构建并验证基于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的50层深度残差网络(50-layer deep residual network,ResNet-50)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模型术前预测膀胱癌(bladder cancer,BCa)病理分级的效能.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中心1)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心2)共169名BCa患者的211个肿瘤病灶数据.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作为金标准,以肿瘤病灶为单位进行分析,其中高级别尿路上皮癌(high grade urothelial carcinoma,HGUC)为 111 个,低级别尿路上皮癌(low grade urothelial carcinoma,LGUC)为 100个.采用 DL模型的ResNet-50方法,基于中心1内部训练集构建模型,所得出的模型在中心1的内部测试集中测试后筛选出最优模型,随后在中心2的外部测试集上进行独立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估,并进行特征可视化展示.结果 DL模型在内部测试集的AUC为0.856(95%CI:0.723~0.941),准确率为 80.9%(95%CI:69.6%~92.1%),敏感度为 77.8%(95%CI:65.9%~89.7%),特异度为82.8%(95%CI:72.0%~93.6%);在外部测试集的AUC 为 0.814(95%CI:0.686~0.906),准确率为 78.2%(95%CI:67.3%~89.1%),敏感度为77.3%(95%CI:66.2%~88.3%),特异度为81.8%(95%CI:71.6%~92.0%).特征可视化结果显示DL模型较高激活区域与BCa病灶基本重叠,可正确识别BCa靶区域,同时对HGUC与LGUC的特征有一定区分度.结论 本研究首次采用DL方法在术前建立基于T2WI的BCa病理分级预测模型,并在双中心进行验证.该模型无创、客观,泛化性及可重复性强,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有助于临床术前更精准地诊断.

    膀胱癌深度学习磁共振成像肿瘤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