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磁共振成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磁共振成像
中国医院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磁共振成像

中国医院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戴建平

双月刊

1674-8034

editor@cjmri.cn

010-67113815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智能大厦9层

磁共振成像/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磁共振成像》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实用性和原创性,重点报道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内容包括人体各部位磁共振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序列设计和参数优化、磁共振对比剂的优化方案、新型磁共振对比剂的开发与应用、磁共振引导下介入治疗、磁共振物理学、磁共振成像的质量控制等,以及磁共振成像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该刊接收放射科、影像科、磁共振科、神经内外科、消化内科、心内科、乳腺科、骨科、妇产科、耳鼻喉科、内分泌科、生殖医学科等临床科室磁共振相关稿件,同时接收大学、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磁共振相关稿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脑-小脑连接梯度的AD患者脑功能层级结构变化研究

    何美荣莫贤游晚芳孙昂...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基于梯度的方法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大脑皮层组织沿脑-小脑连接梯度的功能层级结构及其与小脑相互作用的改变,以及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联系.材料与方法 基于AD神经影像学计划(Alzheimer's Disease Neuroimaging Initiative,ADNI)公开数据库,共纳入33名AD患者和46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采用梯度计算方法,通过对所有被试的脑-小脑静息态功能连接矩阵进行非线性分解,得到了每个被试的脑-小脑功能连接梯度.采用双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的脑-小脑梯度分数差异分析,以及梯度异常的脑区与小脑功能连接的组间比较,并采用相关分析评估了异常的梯度分数以及功能连接值与临床量表分数的相关性.结果 与HC组相比,AD组在涉及高级认知功能区域右侧颞下回(right inferior temporal gyrus,RITG)(t=4.71,P<0.001)的梯度分数发生局部性改变,进一步基于梯度异常脑区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显示出RITG到小脑双侧Crus Ⅱ区域以及延伸到的Ⅶ B区(右侧:t=-4.89,P<0.001,左侧:t=-4.98,P<0.001)功能连接的降低.临床量表相关性分析显示,AD患者的梯度异常脑区的连接梯度分数与社会活动功能(Function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FAQ)评分密切相关(r=0.40,P=0.025).结论 AD患者参与高级认知功能的局部区域功能层级结构的异常变化及其与小脑双侧Crus Ⅱ和Ⅶ B脑区的功能连接降低可能是认知功能受损的潜在因素之一.

    阿尔茨海默病脑-小脑连接梯度静息态功能连接磁共振成像功能层级结构

    不伴认知损伤的2型糖尿病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多指标的对比分析

    张戈张艳伟刘太元王涵...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多种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指标探索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认知功能正常患者的自发神经活动改变.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34名认知功能正常的T2DM患者及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与T2DM患者相匹配的同等数量的正常对照,两组被试均行3.0 T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扫描.图像数据经预处理后分别计算低频振荡指数、局部一致性指数、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等指标,采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并分析不同静息态指标间及与临床指标间的关联关系.结果 与正常对照相比,T2DM组患者在左侧前额叶、右侧角回呈现自发神经活动减弱,而在左侧尾状核与辅助运动区呈现神经活动增强(GRF校正,体素水平P<0.001,簇水平P<0.05).T2DM在前额叶及角回区域低频振幅指数与局部一致性指数显著相关(r=0.592~0.767,校正后P<0.05),但与正常对照相比相关程度降低.结论 应用多个静息态脑功能指标可检测T2DM患者存在不同脑区的自发神经活动改变,且不同指标间相关程度降低,可为分析T2DM患者认知损伤发生前的早期脑功能改变提供参考.

    2型糖尿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局部一致性镜像同伦功能连接

    帕金森病伴疼痛患者大脑皮层厚度改变的结构MRI研究

    邹楠王二磊张金茹伋立荣...
    13-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高分辨率结构MRI技术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伴疼痛患者大脑皮层厚度(cortical thickness,CT)的异常改变及其与疼痛评分的相关性,揭示PD疼痛的神经解剖基础.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于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招募了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82例PD患者及附近社区的29例无痛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志愿者.采集所有受试者的人口学、临床资料以及结构MRI图像.采用非运动症状问卷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对PD患者分别进行疼痛筛查和疼痛程度评估.依据VAS评分将PD患者分为PD伴疼痛(PD patients with pain,PDP)组 41 例和PD不伴疼痛(PD patients without pain,nPDP)组 41 例.CT分析步骤如下:采用计算解剖学工具箱12(Computational Anatomy Toolbox 12,CAT12)软件包对结构像进行预处理获得全部被试者的全脑CT图;统计分析采用one-way ANOVA及post-hoc事后检验.统计结果采用无阈值聚类增强(threshold-free cluster enhancement,TFCE)及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进行多重比较校正,阈值设为P<0.05.最后,提取PDP组差异脑区的CT值与VAS评分进行偏相关性分析.结果 One-way ANOVA分析发现PDP组、nPDP组及NC组间CT值存在差异的脑区包括右侧额上回、右侧额中回下部及右侧额下回三角部.Post-hoc事后分析显示,与nPDP组相比,PDP组的右侧额中回下部及右侧额下回三角部CT值减低(P=0.033、0.007).与NC组相比,PDP组的右侧额上回、右侧额中回下部及右侧额下回三角部CT值均减低(P<0.001).偏相关分析未发现PDP组的右侧额中回下部及右侧额下回三角部CT值与VAS评分存在显著相关(P=0.088).结论 右侧前额叶区域(额中回及额下回)的CT减低可能是PD伴疼痛患者的神经解剖基础,该区域可能通过调节疼痛感知以及与疼痛相关的情绪/情感、认知加工等方面参与了PD疼痛的发生.

    帕金森病疼痛结构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皮层厚度神经解剖学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紧张性头痛度中心度研究

    张淑娴巩平徐芹艳王吉丽...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静息态功能MRI(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DC)探讨紧张性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TTH)患者在slow-4(0.027~0.073 Hz)和slow-5(0.010~0.027 Hz)频段的全脑网络节点中心性的改变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 纳入自2018年5月~2019年7月到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TTH患者33例及与之匹配的健康对照38例,进行rs-fMRI扫描,利用DC的方法分析TTH组及健康对照组在slow-4(0.027~0.073 Hz)和slow-5(0.010~0.027 Hz)频段的DC值的差异,分析DC值的改变与疼痛程度、病程、疼痛发作频率的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在slow-5(0.010~0.027 Hz)频段,TTH组右侧额中回、右侧背外侧额上回的DC值显著增高;在slow-4(0.027~0.073 Hz)频段,TTH组与健康对照组的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于高斯随机场(Gaussian random field,GRF)校正,体素水平P<0.001,簇水平P<0.05].另外,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DC异常脑区与TTH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得分、病程、疼痛发作频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额中回和额上回参与TTH疼痛信号的整合与处理,可能是TTH的关键中枢;slow-5(0.010~0.027 Hz)频段较slow-4(0.027~0.073 Hz)频段在探测TTH患者DC方面更敏感.

    紧张性头痛度中心度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频段特异性

    孕中晚期胎儿海马折叠角变化的产前MRI研究

    孙悦曹一民伊泽茜孟卫新...
    24-2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产前MRI研究孕中晚期胎儿海马折叠角(hippocampal infolding angle,HIA)的变化规律.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产前MRI检查的孕中晚期正常胎儿影像学资料.于胎儿颅脑MRI的稳态采集快速成像(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 state acquisition,FIESTA)序列冠状切面测量HIA,统计分析中晚孕期胎儿HIA的正常值范围,探讨其与孕龄变化的相关性以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共有139例孕中晚期胎儿纳入研究,孕周20~38(29.17±3.90)周,男胎∶女胎=105∶34.按孕龄分为6组,分析得到胎儿海马折叠角的置信区间.随着孕龄增加,左右两侧HIA均呈线性增大(R2=0.803、0.836,P均<0.001),且右侧HIA大于左侧,但未发现左右两侧存在性别间差异(P=0.898).结论 产前MRI发现孕中晚期胎儿HIA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为宫内或生后与海马结构异常相关的疾病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

    胎儿海马折叠角磁共振成像发育海马结构

    基于TASL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治疗预后因素分析

    李小雷单春辉赵明娟张晖...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血管选择性动脉自旋标记(territori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TASL)技术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acute an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AACIS)药物治疗预后因素的影响性分析.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确诊AACIS患者136例并根据其治疗后90 d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70例)与预后不良(66例)两组.记录责任血管狭窄度、疗前选择性脑血流量(territorial cerebral blood flow,TCBF)、疗后TCBF10 d、相对选择性脑血流量(relative CBF,rTCBF)以及病灶体积,同时收集患者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卒中分型、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等风险因素信息,将上述指标纳入统计模型.对两组间的计量资料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统计其单因素差异性,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联合logisitic回归分析,使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对结果进行诊断效能评判.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年龄(Z=16.022)、基线NIHSS评分(Z=148.400)、卒中分型(Z=49.640)、责任血管狭窄度(Z=27.193)、TCBF疗前(Z=693.000)、rTCBF(Z=18.874)及病灶体积(Z=-10.1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联合分析中,年龄(OR=0.108)、基线NIHSS评分(OR=0.615)、卒中分型中的穿支动脉疾病(OR=90.154)、TCBF疗前(OR=4.611)及病灶体积(OR=0.138)对预后具有显著影响(P<0.05),且5者联合对预后预测的判定方法切实有效(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962,具有较高价值.责任血管灌注的改变对预后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在药物保守治疗方法下,患者90 d预后更易受到年龄、基线NIHSS评分、卒中种类、CBF疗前及病灶体积的影响,并不依赖于责任血管的灌注改善情况.

    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治疗磁共振成像血管选择性动脉自旋标记脑血流量

    多模态多参数磁共振成像在脑胶质瘤Ki-67表达中的研究

    周佳南朱正阳田传帅杨惠泉...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定量和定性参数预测胶质瘤Ki-67表达水平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选取330例胶质瘤患者,其中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野生型201例,IDH突变型129例.获得常规MRI特征、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动态对比增强(dynamic contrast-enhanced,DCE)MRI定性及定量参数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转运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trans)、渗出速率常数(the rate constant,K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fractional volume of the extravascular-extracellular,Ve)、血浆分数(plasma fraction,Vp)及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代谢产物比值,对胶质瘤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以确定与Ki-67表达水平相关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预测模型的性能.结果 在胶质瘤患者分析中,Ktrans(OR=1.012,P<0.001)、ADC(OR=0.998,P<0.05)、强化程度(OR=3.317,P<0.05)是Ki-67 表达水平的独立预测因素,AUC为 0.893.结论 Ktrans、ADC和强化程度可能是预测胶质瘤Ki-67表达水平的有效参数.

    胶质瘤磁共振成像多模态Ki-67异柠檬酸脱氢酶

    ADC影像组学模型对成人颅内较低级别胶质瘤1p/19q分子特征的预测价值

    王瀚苇曾琳岚赵咪咪李轩...
    41-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术前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建立预测成人颅内较低级别胶质瘤(lower-grade gliomas,LGG)1p/19q分子特征的影像组学模型并验证模型效能.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之间术后病理证实、磁共振数据完整的LGG(WHO 2~3级)患者146例,其中1p/19q联合缺失(1p/19q co-deleted,1p/19q-Codel)68例,1p/19q未联合缺失(1p/19q non-codeleted,1p/19q-Noncodel)78例.按照7∶3的比例,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训练集与验证集.图像分割由一位影像医师使用ITK-SNAP软件独立进行,随后选取30例患者图像在医师间进行分割,用于评估所提取特征的稳定性.感兴趣容积(volume of interest,VOI)定义为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recovery,FLAIR)序列图像中除外明显囊变坏死的异常区域.将FLAIR图像上提取VOI复制至配准后的ADC图上,随后使用Python软件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并保留稳定性较好的特征进行Z-score标准化.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以及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分析用于特征选择.利用筛选出的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评分(radiomics score,Rad-score)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Rad-score模型的效能,并在验证集内进行验证.结果 146例LGG患者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02)和验证集(n=44),两组之间患者的临床特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组内和组间一致性分析、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以及LASSO分析筛选出15个非零系数特征,并构建Rad-score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内,1p/19q-Codel组与1p/19q-Noncodel组在Rad-score上均存在差异(P<0.001).同时,Rad-score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均显示出良好的预测性能,在训练集中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为0.896,准确率85.29%,敏感度87.72%,特异度82.22%;验证集的AUC值0.778,准确率77.27%,敏感度71.43%,特异度82.61%.结论 基于术前ADC图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可以无创性预测成人颅内LGG的1p/19q分子特征.

    较低级别胶质瘤影像组学磁共振成像表观扩散系数1p/19q分子分型

    多序列MRI影像组学在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鲁忠燕张勇刘祥雏蒋宇婷...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序列MRI影像组学特征联合常规征象鉴别诊断脑膜瘤与其他颅内脑膜起源肿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两个中心共360例患者的临床及术前MRI资料.中心1患者256例(脑膜瘤145例、非脑膜瘤111例),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n=179)和测试组(n=77);中心2患者104例作为外部验证组(脑膜瘤53例,非脑膜瘤51例).评估肿瘤的生长部位、生长方式、数目等18项一般临床资料及MRI常规征象,采用单变量及多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鉴别诊断相关的指标.图像标准化后,利用3D Slicer软件于T2W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T1WI增强图像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进行特征提取;采用5折交叉验证法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进行特征筛选.训练组、测试组采用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K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LightGBM)、自适应增强(adaptive boosting,AdaBoost)5种分类器进行建模,建立MRI常规模型、组学瘤内模型、组学瘤周模型、组学融合模型、全融合模型,筛选出其中效能最佳的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鉴别诊断效能;使用DeLong检验对模型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进行比较;使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 不同分类器构建的同一模型效能不同,其中SVM模型整体效能较高,测试组组学瘤内SVM模型AUC为0.889,除此之外训练组、测试组所有SVM模型AUC均大于0.900.组学瘤内模型、组学瘤周模型效能相当,二者均高于MRI常规模型;组学融合模型效能高于三者,但全融合模型效能最佳;其在外部验证组中亦表现良好,AUC为0.925,准确率为88.5%,DCA显示该模型在大范围阈值内可以为患者带来临床净收益.结论 基于多序列MRI影像组学特征模型可以在术前鉴别脑膜瘤与其他颅内脑膜起源肿瘤,联合常规征象可以提升模型效能;不同分类器对模型效能有影响,SVM模型效能高,稳健且泛化能力好.

    脑膜瘤影像组学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分类器

    急性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个体形态学脑网络研究

    严家豪黄文静王俊李岩...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mTBI)患者个体形态学脑网络的拓扑属性改变.材料与方法 共纳入43例mTBI患者和37例健康对照(health control,HC),采集所有受试者高分辨率T1WI的图像,使用Freesurfer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5个形态学指标(皮层厚度、灰质体积、脑表面积、脑沟深度、平均曲率)脑图并构建个体形态学脑网络,使用图论分析的方法计算网络拓扑属性,通过双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并采用错误发生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对结果进行多重比较校正.结果 与HC组相比,mTBI组左侧额极横回(t=-2.186,P=0.032)、中央沟(t=-2.617,P=0.011)、外侧沟水平支(t=-2.456,P=0.016)和右侧枕极(t=-2.013,P=0.048)的节点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DC)增高,左侧额极横回(t=-2.182,P=0.032)、中央沟(t=-2.226,P=0.029)、外侧沟水平支(t=-2.440,P=0.017)和右侧楔前叶(t=-2.207,P=0.030)的节点效率(nodal efficiency,Ne)增高,与认知和执行功能相关;左侧楔叶(t=2.173,P=0.033)、角回(t=2.498,P=0.015)、海马旁回(t=4.009,P<0.001)的节点DC下降,左侧颞上回极平面(t=2.394,P=0.019)、角回(t=2.668,P=0.009)、海马旁回(t=4.671,P<0.001)、胼胝体沟(t=2.189,P=0.032)的Ne下降,与记忆和情绪调节相关.对于全局拓扑属性,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期mTBI的个体形态学脑网络仍保持了小世界属性.mTBI异常增高的节点DC和Ne,主要集中在与认知和执行功能相关的脑区,反映了大脑对认知功能的应激性代偿;异常减低的节点DC和Ne,主要集中在与记忆、情绪调节相关的脑区,揭示了急性期的认知和情绪变化.这为急性期mTBI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对其大脑网络改变机制的探索提供了进一步线索.

    轻度创伤性脑损伤结构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形态学脑网络图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