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财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财经研究
财经研究

谈敏

月刊

1001-9952

cjyj@mail.shufe.edu.cn

021-65904345

200434

上海市武东路321号乙

财经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重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循环"战略实施对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基于斯密分工思想的分析

    刘军辉张古安虎森
    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双循环"战略为背景,在斯密分工思想的指引下,参考新兴古典理论关于分工的研究成果,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中间投入品模型和新增长理论的人力资本模型,融入由土地要素带来的拥塞效应,构建了具有"双循环"特征的区域经济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和实证检验,分析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的驱动力,研究了"双循环"战略实施对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1)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发展差距将经历"快速增加—较快下降—缓慢上升"的演变过程,并且这种差距在中期虽会收敛但不会消失,在后期甚至还有拉大的风险;(2)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发展差距,与两个地区的对外交易效率和区域内部的交易效率密切相关,在分工原理作用下,这将演化出不同的区域产业结构,最终导致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3)"双循环"战略的实施主要从交易效率方面影响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因此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可从交易效率入手,借助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分工的作用来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是市场竞争下地域分工演化的结果,是斯密分工思想在区域经济中的体现。文章研究不仅巩固了区域经济关系分析的微观基础,还从数理和实证两方面证明了斯密分工思想的合理性,文章结论能够为"双循环"背景下空间经济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双循环"战略斯密定理区域经济格局南北差距新经济地理学

    区域联动环境政策是否减少了污染物?——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环境治理的政策评价

    忻恺张瑞涵朱震宇周亚虹...
    19-32,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京津冀地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项重大国家战略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市场一体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包含异质性的面板数据政策评价计量模型,从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的视角,讨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京津冀地区环境治理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在环境治理方面呈现出显著的政策效应。在政策实施后第二年,工业二氧化硫的产生总量和排放总量分别减少了25%和14%,单位产生量和单位排放量分别减少了25%和15%。此外,政策效应随距离衰减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文章还进行了模型的交叉验证和稳健性检验,证实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文章的研究为优化完善区域政策、更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借鉴。

    京津冀协同发展环境治理政策评价固定边界法因子模型

    数据驱动型并购提升了数字平台经济绩效吗?

    刘玉斌张贵娟张博文
    3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是数字平台企业竞争的关键资源,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以获取数据为动机的"数据驱动型并购"愈发普遍,但并购所导致的数据资源再配置效果依然有待识别,同时平台企业频繁并购也引发了反垄断机构的高度关注。文章构建两阶段Hotelling模型,结合博弈结果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2009-2021年272家数字平台企业并购事件及财务数据,建立逐年PSM-多时点DID计量模型,系统考察了数据驱动型并购对平台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数据驱动型并购显著促进了平台企业经济绩效增长,但并购效应存在一定时间滞后性与长期收敛性。机制检验表明,数据驱动型并购通过"数据规模效应"与"市场势力效应"对平台企业经济绩效产生积极影响。进一步异质性分析表明,数据驱动型并购效应在交易类平台、同业并购、高频率并购、高股权并购与跨境并购的组别中更为显著,而在跨业并购的组别中表现较弱,在非交易类平台、低频率并购、低股权并购与境内并购的组别中不显著。文章研究结论将平台并购理论拓展至"数据层面",从数据要素视角为引导数字平台企业高质量发展、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提供了经验指导和政策启示。

    数字平台数据驱动型并购经济绩效数据规模市场势力

    数字化消费政策的创业效应研究

    王辉刘栩君
    4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科技进步红利的充分释放,促使中国消费在需求侧呈现出多元化、数字化特征。如何通过数字化消费转型引导城市创新创业新业态发展,对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中国信息消费试点政策作为数字化消费的准自然实验,利用天眼查微观企业注册数据,结合交叠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数字化消费政策对城市创业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化消费驱动政策显著提高了城市创业水平,且该政策的创业提升效应与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智慧城市建设等数字经济政策存在显著的政策联动效应。(2)数字化消费驱动政策主要通过要素集聚效应以及数字化应用效应提高城市创业水平。(3)数字化消费驱动政策的城市创业提升效应在市场化水平更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更具优势的地区表现更为明显,且主要提高了城市智能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创业水平,进而推动了高端制造及服务业升级。文章的研究为充分发挥数字化消费驱动政策的创业效应和推动供给侧数字化创业转型提供了政策依据。

    数字化消费创业水平信息消费试点

    数字新基建政策如何影响企业避税行为?

    王海郭冠宇尹俊雅
    6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政府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提升政府治理数字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否震慑企业避税行为有待明确。文章基于2011—2020年地方数字新基建政策文本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新基建政策对企业避税的影响。研究发现,实施数字新基建政策能抑制企业避税行为。基于宽带中国战略构造的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结果验证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新基建政策可以促进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和缓解政企间信息不对称,并能助力政务数字化转型,抑制企业在应付账款方面的财务操纵行为,进而提高企业纳税遵从度。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新基建政策的税收震慑效应在高税收征管力度地区、高媒体关注度和高数字化程度企业中更为明显。文章的结论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企业避税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数字基础设施政策文本税收征管企业避税

    国企—民企战略联盟与国有企业竞争地位跃升

    马新啸汤泰劼王心蕊
    7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与国有企业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各类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构成国有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契机。文章探讨了国有企业与民营资本实施战略联盟对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企业与民营资本实施战略联盟能够获取企业家默示知识,提升运营管理效率,改善品牌声誉,从而实现自身的市场竞争地位跃升。这种积极作用在中央和垄断国有企业中以及2015年党中央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后更加明显,并在民营伙伴实力雄厚、聚焦共同投资经营、联盟内部沟通便利以及各方权利义务明确的情况下更加突出。文章研究表明,国有企业与民营资本实施产权融合之外的战略联盟能够切实提升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支持了党和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理念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所进行的积极探索,而且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国企—民企战略联盟的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拓展。

    国有企业战略联盟国企—民企战略联盟市场竞争地位

    产业型战略投资者与"僵尸"国企治理——基于股东与公司经营范围相似度的研究

    刘潋蔡贵龙郑国坚王艳...
    9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通过各类资本的融合与互补,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棋至中局,如何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效率备受关注。文章采用文本分析技术测量法人股东与企业经营范围的相似度,识别产业型战略投资者,研究了引入产业型战略投资者能否更好地提升国有企业经营效率。研究发现,与企业经营范围相似度较高的产业型战略投资者能够有效降低国有企业僵尸化程度,这种作用在产业型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高时更加显著。机制分析表明,产业型战略投资者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监督治理效应和资源配置优化效应,表现为产业型战略投资者更加积极参与股东大会和委派董事参与国有企业治理,产业型战略投资者持股高的公司具有更高的商业信用水平、员工雇佣效率和经营绩效。文章研究表明,与公司经营范围较为相似的产业型战略投资者能够有效提升国有企业的经营韧性和效率,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除了在股权和高层治理维度的混合外,还应在业务层面考虑股东经营业务的协同程度。文章拓展了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研究视角,对于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

    产业型战略投资者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经营效率企业僵尸化

    国企混改与投资灵活性

    彭牧泽靳庆鲁
    109-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国家在新时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提高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举措,而投资灵活性是对公司投资决策机制市场化程度的反映。文章研究发现,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显著提高国有上市公司的投资灵活性。机制分析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公司投资灵活性的影响源于改革过程中的两种效应,即治理提升效应和资源抑制效应,前者总体上占优于后者。混合所有制改革最终提高了国有企业的实物期权价值和总体市场价值。文章的研究从市场化投资机制的视角增进了对国企混改经济后果的理解,也为政府部门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供了参考。

    混合所有制改革投资灵活性市场化机制

    国企债券违约、隐性担保预期与唤醒效应——来自永煤违约事件的证据

    柳永明殷越
    122-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唤醒效应"是指危机事件可能会产生一种外部刺激,"唤醒"投资者获取之前忽视的信息,并重新评估相似的风险因子,从而导致个别事件引发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文章利用国企债券永煤违约事件,验证了我国信用债市场的风险会通过"唤醒效应"这一渠道进行传染,并考察了风险传染引发国企债券隐性担保预期下降的程度、表现形式和影响渠道。研究发现,此次违约事件"唤醒"并降低了AAA主体评级的国企债券隐性担保预期。除了传统信用分析维度外,在ESG维度上,"唤醒效应"还显著降低了同为非ESG类型的国企债券隐性担保预期。机制检验表明,"唤醒效应"降低国企债券隐性担保预期的作用与地方财政负担和地方信用状况密切相关。文章基于国企债券隐性担保预期的视角,检验了债券违约的"唤醒效应"传染理论,这扩展了"唤醒效应"的应用领域和隐性担保的研究框架。文章的研究对于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参考价值。

    "唤醒效应"永煤违约国企债券隐性担保预期AAA评级ESG地方财政

    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诉讼的前置程序取消与股票市场反应

    吴溪吴雨珊王彦超
    138-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于2022年1月发布《关于审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简称《规定》),取消了审理上市公司虚假陈述民事案件的行政前置程序。该事件具有两方面的理论检验价值:第一,前置程序取消可能增强市场主体识别潜在诉讼对象的动机,通过考察尚未受到任何行政处罚的潜在虚假陈述公司是否遭受了股票市场负面反应,可以检验前置条件的设置对民事诉讼震慑范围的影响,从而深化对公共执法与私人执法相互关系的理解;第二,给定新《证券法》已做出的一系列变革,可以检验前置程序取消这一单项司法变革相较于已有立法是否具有明显的增量效应。文章研究发现,未受到行政处罚、但虚假陈述倾向较高的公司在《规定》发布日附近发生了显著的股价负面反应,且在交易所异常业绩问询频率较高的公司中更加突出,而已满足行政前置条件的公司在《规定》发布日附近未发生显著的股价反应。文章研究表明,虚假陈述民事诉讼的前置程序取消显著扩大了民事诉讼的震慑范围,对于加强投资者保护、优化营商环境、培育高质量市场主体具有积极意义。

    虚假陈述民事诉讼前置程序诉讼成本股票市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