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财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财经研究
财经研究

谈敏

月刊

1001-9952

cjyj@mail.shufe.edu.cn

021-65904345

200434

上海市武东路321号乙

财经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重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增长模式、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

    孙亚男刘燕伟傅念豪朱璐瑶...
    4-1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文章在核算"三新"经济增加值的基础上,从效率视角测算了 2016-2022 年中国 30 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并揭示了其增长模式、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中国新质生产力整体向好。文章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维度来分解新质生产力,识别出以广东为代表的"同步增长"型、以海南为代表的"孕育孵化"型、以上海为代表的"技术驱动"型、以福建为代表的"引进吸收"型、以广西为代表的"潜力突破"型和以河南为代表的"模仿追赶"型六种新质生产力增长模式。在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后,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差异迅速扩大,整体呈现"东高西低"格局。其中,东北地区的内部差异最小并逐年缩小,而中部地区的内部差异最大并逐年扩大,且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的叠加效应是中国新质生产力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为此,推进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发挥其对接、带动和辐射作用,将有效缩小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差异。同时,合理控制和适度释放区域新质生产力的极化、回波和扩散效应,确保中低水平地区新质生产力跃迁,跨越中高水平地区发展陷阱,并保持高水平地区新质生产力的领先优势,将是中国新质生产力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

    新质生产力增长模式区域差异协调发展

    中国科技政策合力下的地方创新活动——基于地方政府政策文本的分析

    于云云朱平芳孟醒廖辉...
    1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下科技创新"九龙治水"的问题亟待破解,科技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资源碎片化投入、措施分散式出台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因此开展关于科技政策综合治理效力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阐述了科技政策合力影响创新活动的机理,然后运用文本方法基于 31 个省份近 20 年的科技政策文件测算了政策合力,最后对其如何影响创新活动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科技政策主体合力和措施合力均能促进创新活动。科技政策合力能够通过增强市场活力对创新活动的激励效应和减弱寻租行为对创新活动的抑制效应,促进科技创新。此外,科技政策合力还能显著提高创新投入的转化效率。在照搬中央政策及延续往年政策而导致政策同质化严重的地区,科技政策合力对创新活动的促进作用会被削弱;在创新资源禀赋丰富的地区,科技政策合力对创新活动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文章的研究为提升科技治理成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启示。

    政策合力创新活动寻租政策同质化

    财政监管如何影响债券市场发行定价?——基于融资平台转型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姚东旻董鸿儒孟境罗文淇...
    3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财政监管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何种影响是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协调的重要内容。文章利用始于 2015 年各地发布的"融资平台转型"专项文件作为财政监管政策的典型冲击和事件窗口,借助 2010-2021 年全国 3 269 家地方融资平台及其所在地级市综合面板数据,系统使用了因果推断的多种方法,试图探究针对债券发行主体的财政强监管如何作用于债券一级市场。研究发现,该类文件传递了明确的"不兜底""强监管""促转型"信号,会对不同风险状况的地方融资平台潜在信用风险产生不同影响,并表现为债券发行"溢价"(或"折价")效应:财政监管政策传递的"不兜底""强监管""促转型"信号在短期显著提升了地方融资平台在债券一级市场的加权平均发行利差;在债务率水平较高且发生过债券违约情况的地区,地方融资平台加权平均发行利差在政策信号影响下显著上升;而在债务率水平较低且未发生过债券违约的地区,则其定价表现相反。这一发现验证了财政监管有助于加强债券一级市场对地方融资潜在信用风险的差异化精确识别,提供了财政监管对于金融市场定价效率提升的佐证。

    财政监管债券定价地方融资平台潜在信用风险发行利差

    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卫生治理的现代化路径:范式转变与思想发展

    王昉杨炬明
    4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文章在借鉴政策范式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历史情景对其进行调整和优化,构建了一个更加符合中国公共卫生治理发展实际的经济思想分析框架,并从政策范式转变与治理思想发展的角度,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卫生治理的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发现:(1)中国公共卫生治理政策变迁存在两次政策范式转变,分别确立了以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为核心理念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框架。(2)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生危机和外生冲击影响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公共卫生治理实现了治理理念、治理目标和治理方式层面的转型与发展。(3)中国公共卫生治理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既符合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相契合。同时,对公共卫生治理中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以及卫生事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持续探索,反映了公共卫生治理思想的发展演变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曲折探索过程。

    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路径范式转变思想发展

    整合型照护与医疗费用控制——基于"认知友好社区"试点的研究

    余央央翟颖张毅
    6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整合型照护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其成为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重要途径。文章利用"认知友好社区"试点,考察这一针对慢性病防治的整合型照护模式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并进行福利分析。文章使用某典型城市的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医保账户等数据,采用双重差分的方法,研究发现"认知友好社区"试点会使失能老人住院概率降低 3%。进一步结合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及相关的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认知友好社区"试点对男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中重度失能人群住院次数的影响更为明显。文章的影响机制是通过信息效应改善健康行为和跨部门照护资源协作来提高照护质量。最终福利分析发现,"认知友好社区"试点不仅提高失能老人的健康水平,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应。文章研究表明,促进以社区为重点的整合型照护模式发展具有推广示范作用,未来应大力推广跨部门协作。文章结论对于解决老龄化问题和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整合型照护医疗费用控制认知健康"认知友好社区"试点

    环境政策不确定性、环境执法与企业环保投资

    张光利兰明慧于连超杨长汉...
    7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参与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环保投资,而政府监管政策和法律是约束企业行为的两个重要外部因素,据此文章从政策和法律两个维度探究企业环保投资的驱动因素。为研究环境政策对于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文章构建了中国城市层面的环境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实证结果表明,环境政策不确定性越高,该地区企业的环保投资规模越低。在使用双重差分方法检验地级市中级人民法院设立环保法庭这一准自然实验的环境执法效果后发现,随着环境执法力度的提升,该地区企业环保投资也显著增加,而且环境执法的提升可以弱化环境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环保投资的抑制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环境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环保投资的抑制作用在国有企业、重污染行业、环境规制程度强的地区更强,而环境执法对企业环保投资的促进作用则是在民营企业、非重污染行业、环境规制程度强的地区更强。文章的研究结果对于促进企业环保投资和生态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环境政策不确定性企业环保投资环境执法环保法庭

    RTA中数字贸易规则与服务业价值链关联

    党修宇殷凤
    9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协定文本覆盖、法律约束力及具体条款深化形式三个方面重构数字贸易规则指标评价体系,结合 2000-2018 年 65 个经济体 19 个细分服务行业数据,检验了数字贸易规则深度对服务业价值链关联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贸易规则深度的提升能显著促进服务业价值链关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机制检验显示,数字贸易规则深度通过对制度距离相近的经济体产生规制融合效应、降低交易成本以及提高生产率成为提高经济体间服务业价值链关联的重要驱动力。文章还从国别、行业、条款、价值链四个视角检验了数字贸易规则深度对服务业价值链关联的异质性影响,并进一步以中国为视角检验了数字贸易规则深度对中外服务业价值链关联的影响。因此,中国需根据不同经济体和条款构建差异化的数字贸易规则谈判策略,通过缔结更高标准的数字贸易规则增强中国与贸易伙伴的价值链韧性。

    数字贸易规则深度服务业价值链关联规制融合交易成本生产率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我国企业的跨国协同创新吗?

    黄宏斌李圆圆许晨辉
    108-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下,跨国协同创新成为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动能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突破了现有研究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对单一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局限,将视角转换为我国企业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合作共赢。文章基于 2010-2020 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PSM-DID方法,考察了"一带一路"倡议对跨国协同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和应用情境。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强化要素流动交融"和"降低跨国协作成本"两种效应,有效推动了我国企业与沿线国家的跨国协同创新。异质性分析发现,当企业吸收能力较强、属于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与沿线国家的文化融合度较高时,"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跨国协同创新的推动效应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计划的出台显著强化了"一带一路"倡议对跨国协同创新的推动效应。文章为我国企业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行跨国协同创新的驱动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证据,也为企业如何借助政策的力量实现跨国协同合作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带一路"倡议跨国协同创新海外研发子公司跨国协作成本

    异地商会与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基于比较优势视角的分析

    程玲
    12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引导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文章从异地商会这一正式社会网络视角,探讨了其对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文章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手工收集的市级异地商会等数据,以长三角 41 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发现:(1)从整体上讲,异地商会建立后,其现经营地的产业结构会和原籍地上一年的产业结构趋同,这一结论在替换变量、子样本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也成立;(2)作用路径是异地商会通过促进资金、技术等跨地区流动,从而促使其经营地发展原籍地比较优势产业,并在该产业上逐渐获得比较优势,促使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3)异地商会也会考虑两地资源禀赋差异等,引导企业进行差异化产业竞争,从而促使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异。文章为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跨区域社会组织的作用,从而为知识跨地区扩散、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提供了有益参考。

    异地商会产业结构趋同比较优势知识溢出

    数字经济发展与劳动力空间错配

    李言肖雨婷
    138-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市场格局有深远影响,而劳动力在城市间的流动将会影响劳动力空间配置情况。文章基于Rosen-Roback模型,从城市层面提出劳动力空间错配水平的测度方法,对中国城市间劳动力空间错配情况展开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劳动力空间错配水平呈下降趋势。文章结合数字化背景,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空间错配水平的影响。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将会改善劳动力空间错配水平。在人口规模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力配置过度、位于北方和内陆地区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空间错配水平的改善效果更好。进一步分析发现,在 2015 年之后,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空间错配水平的改善效果也较好。数字经济发展会通过城市居住价格渠道影响劳动力空间错配水平,具体表现为:在劳动力配置不足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通过降低城市居住价格渠道改善劳动力空间错配水平;在劳动力配置过度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高城市居住价格渠道改善劳动力空间错配水平。文章的研究对于数字经济发展、劳动力结构的改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数字经济劳动力空间错配城市居住价格Rosen-Roback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