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材料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材料保护
材料保护

徐军

月刊

1001-1560

bjb@mat-pro.com

027-83641679

430030

湖北省武汉宝丰二路126号

材料保护/Journal Materials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60年,是由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国表面工程协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主办的全国性表面应用技术杂志,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属中文核心期刊。曾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届中国期刊提名奖,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高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CO2分压对S135钢在CO2/H2S共存体系中腐蚀行为的影响

    高科超尚锁贵高强勇马金鑫...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给井下油气管材的选择和腐蚀预测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进行S135钢在CO2/H2S共存体系中的腐蚀模拟试验,采用失重法、恒载荷法、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能谱(EDS)、三维轮廓扫描仪等手段研究了 CO2分压对S135钢在温度100 ℃、CO2/H2S共存体系中腐蚀行为的影响及规律.结果表明,随CO2分压升高,S135钢的腐蚀速率增大,屈服强度损伤加剧,CO2分压为5,10,15,20 MPa时,其屈服强度(σs)损伤率分别为1.4%、3.6%、4.5%和15.9%;抗拉强度(σb)损伤率分别为1.2%、3.4%、5.2%和15.4%.S135钢在低CO2分压下发生全面腐蚀,随CO2分压增大发展为以全面腐蚀为主,辅以局部腐蚀.应力腐蚀裂纹在萌生阶段以局部阳极溶解作用(点蚀)为主,随CO2分压增大应力腐蚀裂纹更易生长,应力腐蚀敏感性增加,加剧了基体的腐蚀进程.

    CO2分压S135钢CO2/H2S失重腐蚀应力腐蚀

    车轮钢ER8在中性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宋智博叶榕伟邹港黄挺博...
    76-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ER8车轮钢在沿海中性氯盐环境下的腐蚀行为,通过电化学测试、腐蚀失重试验,结合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技术对ER8车轮钢在3种不同浓度中性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进行分析.极化曲线结果表明浸泡初期5.0%NaCl浓度下自腐蚀电流密度(Jcorr)最大,576 h后Jcorr在2.0%、3.5%NaCl浓度下均持续增大,腐蚀速率在2 160 h时均大于0.12 mm/a.SEM结果显示腐蚀产物形貌主要为片状与团簇状结构,初期腐蚀产物形貌具有较多孔隙,难以阻碍Cl-与基体发生反应,2 160 h时腐蚀产物结构更为均匀致密.XRD结果表明腐蚀产物主要由γ-FeOOH、α-FeOOH与Fe3O4组成.

    车轮钢ER8中性NaCl溶液腐蚀速率锈蚀层

    库尔勒土壤模拟液中木质素磺酸钙对纯铜接地材料的缓蚀及吸附行为研究

    何成王宗江刘永强刘光明...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库尔勒土壤模拟液中添加木质素磺酸钙,对纯铜接地材料的缓蚀效率及其在纯铜接地材料表面的吸附行为,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研究了库尔勒土壤模拟液中木质素磺酸钙(CLS)对纯铜接地材料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LS浓度在(2.27~9.08)×10-4 mol/L范围增加时对Cu的缓蚀效率逐渐增大,表明添加CLS可有效抑制Cu的腐蚀反应过程,该土壤模拟溶液体系中CLS属于一种阳极缓蚀剂.Mott-schottky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模拟液中Cu表面形成的膜具有P型半导体膜性质,且CLS浓度在(2.27~9.08)× 10-4 mol/L范围增加时NA浓度降低,Cu表面形成的半导体保护膜具有更佳的保护性.采用3种等温吸附曲线的拟合结果表明,CLS缓蚀剂分子在Cu表面的吸附更倾向Langmuir模型,在2.27× 10-4~9.08× 10-4 mol/L的浓度范围内CLS在Cu表面的ΔGm值介于-37.00~-20.00 kJ/mol之间,表明CLS在Cu表面是由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控制的混合吸附过程.

    库尔勒土壤模拟溶液纯铜接地材料木质素磺酸钙缓蚀吸附

    强流脉冲电子束改性粘结层温度场研究

    方洋张志洋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能量密度、不同脉宽时间对粘结层沿深度温度的影响以及对表层温度的影响,通过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模拟运算了强流脉冲电子束轰击粘结层表面过程中粘结层内部温度场的分布情况并对不同条件下的温度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能量密度为4 J/cm2、脉冲时间为6.0 μs,或能量密度达到6 J/cm2时、脉宽在1.5 μs以上时可使粘结层发生部分熔化从而达到改性的效果.

    强流脉冲电子束粘结层MCrAlYABAQUS温度场

    铝化物涂层拓扑密排相的研究进展

    黄良阳齐浩雄马瑞孟国辉...
    98-107,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铝化物涂层因其良好的抗高温氧化能力而被应用于航机和燃机叶片的高温防护.在涂层制备与服役过程中,涂层与基体元素互扩散,使基体的相结构发生转变,导致在涂层/基体界面形成互扩散区(IDZ),并析出富含Re、W、Cr、Mo等元素的细小拓扑密排相(TCP相).TCP相的析出导致固溶强化效果减弱,同时作为一种脆性相促进了裂纹的产生,此外,互扩散区的形成减小了基体的承载面积,导致基体的高温蠕变性能下降.针对涂层TCP相的析出及IDZ的形成机理进行了介绍,分析了 TCP相的类型(σ相、μ相、P相)、特点及对基体性能的危害.添加铂族改性元素和预沉积Ni层是抑制TCP相析出的主要方法,添加改性元素可以增大固溶元素的固溶度,并抑制TCP相的生长和成核,而预沉积Ni层可以减小固溶强化元素的扩散.最后,展望了未来可通过添加多元改性元素或元素改性与预沉积Ni相结合的方法来抑制铝化物涂层TCP相的析出.

    铝化物涂层元素互扩散拓扑密排相改性元素预沉积Ni

    电阻探针腐蚀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胡杰珍曾俊昊邓培昌吴敬权...
    108-115,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了电阻探针腐蚀监测系统和监测原理,综述了当前国内外电阻探针腐蚀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有关电阻探针腐蚀监测系统在电阻探针、监测数据处理和监测数据传输方向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电阻探针腐蚀监测技术在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3种不同环境下应用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电阻探针腐蚀监测技术进行了展望,以为电阻探针腐蚀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意义.

    电阻探针腐蚀监测数据处理数据传输环境

    绿色气相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郭义鹏严红兵李艳玲徐森...
    116-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和安全等方面意识的不断提升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工业上对金属制品生产和应用过程中起防护作用的气相缓蚀剂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毒性高、对环境有影响的气相缓蚀剂受到了使用限制.因此,研发和推广新一代环保、安全的气相缓蚀剂势在必行.此外,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源自 自然界动植物的可再生资源,特别是农作物、瓜果蔬菜和林木加工废弃物等资源中含有大量天然抗氧剂、防腐剂、抑菌剂等成分,作为气相缓蚀剂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已经对这类新一代绿色气相缓蚀剂开展了重点研究.概述了气相缓蚀剂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氨基酸、聚天冬氨酸、植物源化合物、植物提取物等绿色气相缓蚀剂的研究现状,并对绿色气相缓蚀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为其产业化应用提供必要的支持.

    气相缓蚀剂环保绿色可再生

    铝板表面无机与有机硅烷复合杂化膜的制备与性能

    徐英男于海郭承鑫刘光政...
    123-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替代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传统磷化和六价铬钝化技术,制备了一种由氨基硅树脂、聚氨酯树脂和无机金属组成的硅烷钝化液,将该钝化液涂布于脱脂后的铝板表面使其形成有机无机杂化膜.研究了钝化液pH值、氨基硅树脂的质量分数、聚氨酯树脂的质量分数和无机金属离子Zn2+、Mn2+、Ni2+和Ce3+的种类对杂化膜耐腐蚀性能的影响,并用IR、SEM和TGA对杂化膜进行形貌和结构的表征,通过电化学实验测出不同条件下涂覆杂化膜的铝板的开路电位、EIS谱和Tafel极化曲线对杂化膜进行耐腐蚀性能表征.结果表明:pH值趋于4.5、氨基硅树脂质量分数占15.0%、聚氨酯树脂质量分数占10.0%、金属离子为1.5%Zn2+时所得杂化膜耐腐蚀性能较好.

    硅烷钝化液杂化膜氨基硅树脂聚氨酯树脂耐蚀性

    磷化电流密度对A286合金电化学磷化膜组织结构和结合强度的影响

    胡勇周昊杜孟飞曾宇乔...
    128-133,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A286合金表面易钝化,通过传统化学磷化方法在其表面难以沉积磷化膜,而电化学磷化可避免钝化膜对磷化反应的抑制作用.因此,研究磷化电流密度对磷化膜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很有必要.通过电化学磷化首次在A286合金表面形成了致密、高膜基结合力的磷化膜.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对不同电流密度下磷化过程中电位-时间(φ-t)曲线进行测绘,研究电化学磷化膜生长过程的特点;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磷化膜的显微组织形貌;使用能谱仪(EDS)分析磷化膜中不同区域的化学成分;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研究磷化膜的物相结构;使用划痕仪测定磷化膜与基体的结合力.结果显示:A286合金电化学磷化膜的沉积模式为逐层生长-堆叠的形式.低电流密度下,磷化膜为单一的Hopeite相,组织结构粗大、疏松,膜基结合力约为6 N.随着磷化电流密度的增加,磷化膜逐渐转变为Zn+Hopeite复相,组织结构细化、致密,膜基结合力提高.当阴极电流密度为160 mA/cm2时,膜基结合力高于60 N.综合可知,磷化电流密度的增加有利于电化学磷化膜的致密化,有利于膜基结合力和耐磨性的提高.

    电化学磷化膜电流密度A286合金组织结构膜基结合力

    冷、热轧工艺对S400不锈钢点蚀性能的影响

    邹超洋余潇冉余君辉陈银军...
    13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轧制成型工艺对不锈钢板材点蚀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电子显微镜技术和电化学测试方法等研究了冷、热轧S400不锈钢的微观组织演化、碳化物析出和点蚀机理.结果表明,冷、热轧S400不锈钢基体均为铁素体组织,其中冷轧工艺钢(CR-S400)基体为细长变形的铁素体晶粒,热轧工艺钢(HR-S400)的铁素体晶粒呈现等轴晶;在CR-S400和HR-S400中均观察到了富Cr的M23C6碳化物析出,该碳化物引起了 CR-S400和HR-S400的点蚀;HR-S400的点蚀电位较低,极化电阻较小,耐腐蚀性较差,这可能归因于在HR-S400中形成的少量马氏体岛组织的出现降低了 S400热轧板的耐蚀性.

    S400不锈钢轧制工艺微观结构点蚀电化学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