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材料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材料保护
材料保护

徐军

月刊

1001-1560

bjb@mat-pro.com

027-83641679

430030

湖北省武汉宝丰二路126号

材料保护/Journal Materials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60年,是由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国表面工程协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主办的全国性表面应用技术杂志,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属中文核心期刊。曾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届中国期刊提名奖,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高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316L不锈钢在Cl-与SO42-协同作用下的腐蚀行为研究

    赵恒瑞侯政煜杨海燕梁守才...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降低腐蚀对海洋油气管道正常运行的危害,利用电化学试验中的交流阻抗技术以及循化极化技术研究了模拟南海海洋环境中Cl-与SO42-的协同作用对316L不锈钢腐蚀行为的影响,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316L不锈钢表面的腐蚀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SO42-含量恒定时,Cl-含量的升高会使容抗弧半径、极化电阻Rp以及点蚀电位Eb均降低,当Cl-含量从0升至50 g/L时,316L不锈钢表面出现了明显的腐蚀情况.当Cl-含量恒定时,SO42-含量的升高会使容抗弧半径、Rp以及Eb值均减小,同时试件表面的腐蚀坑直径扩大,深度出现逐渐加深的情况.

    316L不锈钢海洋环境Cl-SO42-协同作用循环极化

    关于举办"2024年热喷涂技术与应用高级研修班"的通知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材料保护》编辑部《表面工程与再制造》编辑部
    87页

    气固两相流弯管冲蚀磨损研究进展

    胡宗武邢蕊卢利锋
    88-95,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冲蚀磨损是固体表面与具有一定速度的含有固相微粒的流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材料磨损现象.冲蚀磨损广泛存在于工业生产中,是造成很多机械设备失效和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气固两相流条件下弯管遭受着严重的冲蚀磨损问题,使用寿命大大缩短,甚至造成重大的安全生产事故.为了给多相流条件下设备的冲蚀磨损研究及抗冲蚀磨损提供参考,综述了近年来气固两相流条件下弯管冲蚀磨损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其次,阐述了目前研究气固两相流弯管冲蚀磨损的主要方法,重点总结了常用的试验研究装置和数值模拟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对未来气固两相流条件下弯管冲蚀磨损研究进行了展望.

    气固两相流冲蚀磨损数值模拟影响因素

    青铜文物的腐蚀特征及防护策略研究

    和天逸王海宁梁皓哲宋俊飞...
    96-10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铜文物保护是金属类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难点.介绍了青铜文物在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的锈层产生机制和典型青铜病害,重点以粉状锈为例概述了青铜文物有害锈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青铜文物保护的发展方向.

    青铜文物腐蚀机制无害锈有害锈防护策略

    CCUS海上管线设施的腐蚀与选材研究进展

    冯桓榰刘子轩武广瑷杨芝乐...
    10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腐蚀环境相对陆上更为恶劣,管道与设施外部处于海洋环境中,内部为超临界CO2及腐蚀性杂质.综述了CCUS中海上设施的腐蚀风险与选材情况.金属的腐蚀风险包括CO2-H2O相诱发的腐蚀风险、气相杂质诱发的腐蚀风险、Cl-诱发的腐蚀风险.金属的选材主要包括碳钢、低合金钢、耐蚀合金等,应依据不同的CCUS工况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此外,非金属材料在超临界CO2介质环境中受到化学腐蚀及物理降解,在超临界CO2测试后,非金属材料的渗透率、膨胀率增大,力学性能下降.长周期服役后,非金属管道存在老化风险.目前,超临界CO2体系下材料的腐蚀失效机理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CCUS海上设施选材还不成熟,尤其是在含有多种杂质气体的复杂工况下,仍需要更多地研究完善CCUS海上设施材料的选择体系,以支撑海上CCUS技术规模化应用.

    CCUS超临界CO2腐蚀老化金属非金属杂质

    液压支架内壁激光熔覆铁基耐磨涂层工艺及性能研究

    张超王成王伟党雷...
    113-120,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善液压支架立柱内壁的磨损性能,以3种不同Ni含量的铁基合金粉末为原料,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某液压支架立柱内壁分别制备了X1,X2,X33种铁基涂层.通过金相显微镜、三维共聚焦表面形貌仪、万能试验机、高速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等对其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摩擦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涂层组织均致密均匀,与基体呈良好的冶金结合,熔覆层主要由BCC结构α-Fe和(Fe-Cr)固溶体组成,其中X2与X3熔覆层有(Fe-Cr-Ni)相形成;3种涂层中X1的抗拉强度为563 MPa,X2的抗拉强度为597 MPa,X3的抗拉强度为470 MPa,X2的抗拉强度最高;3种涂层磨损率均小于基体,其中基体的磨损率约为X2涂层磨损率的8倍左右,基体的磨损机理主要为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涂层的磨损机理主要为磨粒磨损.

    激光熔覆Fe基涂层显微组织拉伸性能摩擦学性能

    制备工艺参数对氟碳树脂/铝粉涂层红外发射率的影响

    马创王振王新宇冯增辉...
    121-13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发射率较低的涂层,多集中在树脂与填料组分的筛选上,而涂层制备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对其发射率的影响研究较少,且未对各制备工艺间的相互影响作用进行分析.为此,选择铝粉作为金属填料,氟碳树脂作为黏合剂制备了低红外发射率涂层,先进行单因素试验,调控涂料的黏度(通过改变涂料中稀释剂添加量实现)、涂层的湿膜厚度以及固化温度,分析了3种工艺参数共同作用下对涂层中铝粉排布以及涂层红外发射率的影响.通过响应曲面法进一步分析了各工艺参数相互间的影响,并得到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为涂层的实际制备过程做出指导.结果表明:3种工艺参数对涂层发射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涂料黏度>固化温度>湿膜厚度,在稀释剂添加量为78 g,膜层厚度为60μm,固化温度为73℃时,涂层在3~5μm波段的红外发射率为0.141,8~12μm波段的红外发射率为0.177.

    氟碳树脂/铝粉涂层低发射率制备工艺黏度膜厚固化温度响应曲面法

    铝合金微弧氧化复合电解液的优化研究

    王俊冯军金凡亚赵颖超...
    131-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得到成膜性和耐磨性良好且较厚的陶瓷膜层,以磷酸钠和六偏磷酸钠为基础电解液,同时加入钨酸钠和四硼酸钠作为添加剂,组成一种新型的复合电解液.在此复合电解液体系下,对1060铝合金进行微弧氧化处理.以膜层厚度和膜层表面孔隙率为优化指标,利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电解液配方,研究了在此电解液配方下制备出的陶瓷膜层的微观形貌、表面孔隙率、物相组成、厚度、显微硬度和耐磨性.结果表明:用磷酸钠浓度为32.0 g/L、四硼酸钠浓度为16.0 g/L、钨酸钠浓度为4.5 g/L、六偏磷酸钠为30.0 g/L的配方制备出的陶瓷层表面微孔均匀、膜层致密,陶瓷层厚度达22.8μm,膜层孔隙率为3.86%,显微硬度达475 HV,耐磨性较基体有较大幅度提升,陶瓷层主要由 γ-Al2O3和少量α-Al2O3构成.

    铝合金微弧氧化正交试验氧化铝陶瓷膜层

    金相制备工艺对纳米氧化锆涂层显微组织评定的影响

    李双月常辉王俊哲崔凤静...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制备出能够表征所分析样品真实状态的金相试样,从而对涂层的显微组织作出准确评价,以纳米氧化锆涂层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镶嵌方式制备金相样品,基于正交试验研究不同磨抛工艺参数对涂层显微组织评定的影响,并通过纳米CT法测量涂层的孔隙率,对其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真空冷镶嵌方式可显著减少涂层颗粒的脱落,影响涂层孔隙率的因素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粗磨时研磨盘转数、粗磨时夹具转数、粗抛时间、研磨及粗抛时压力.优化后最佳磨抛工艺参数如下:研磨及粗抛时压力为15 N,粗磨时研磨盘转数为200 r/min,粗磨时夹具转数为50 r/min,粗抛时间为9 min.此工艺下涂层孔隙率为4.26%,显著减少了涂层颗粒的脱落,能够制备出反映涂层真实显微组织结构的金相样品,达到了准确评价涂层性能的目的.纳米CT法检测结果与本方法相符.

    纳米氧化锆涂层金相制备显微组织孔隙率纳米CT法

    低浓度硫酸铜对化学镀Ni-P镀层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周柏玉黄仁超
    147-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善镍磷(Ni-P)镀层的表面质量、提高Ni-P镀层的性能,在化学镀Ni-P镀液中加入少量的硫酸铜(CuSO4·5H2O)制备Ni-P镀层.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镀层的表面形貌、成分和结构,研究了CuSO4·5H2O浓度对镀层的微观结构、表面粗糙度、光泽度、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CuSO4·5H2O浓度为0.1 g/L时,镀层为致密的非晶态节瘤状组织,具有最佳的耐蚀性;当CuSO4·5H2O浓度为0.2 g/L时,镀层表面质量最好,硬度高、耐磨性优异,但镀层中出现少量微晶态Ni-Cu固溶体,耐蚀性下降;当CuSO4·5H2O浓度超过0.2 g/L后,镀层为混晶态菜花状组织,镀层表面的质量和耐蚀性随CuSO4·5H2O浓度的增加不断恶化.

    化学镀Ni-P镀层硫酸铜浓度微观结构耐磨性耐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