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传媒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传媒论坛
传媒论坛

半月刊

传媒论坛/Journal Media For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广告的技术性演进与未来发展图景

    张金海
    3页

    技术变革下的数字营销转向:前进中的智能广告研究

    姜智彬黄琳雅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广告的兴起标志着数字营销领域的颠覆性变革。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使广告生产流程得到了全面重塑和再造,数字营销生态也转型重构。智能广告营销平台的人工智能功能从分散转为整合,提供了多样强大的技术支持。同时,用户数据的收集分析成为智能广告洞察用户、提供实时沟通和个性化服务、提升用户体验的基础。然而,智能广告的发展也带来了数据隐私、算法价值和内容版权等争议。广告从业者还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提升工作效率和个人能力,让人工智能提供支持和辅助,让人类思维和经验在人机协同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智能技术数字营销智能广告

    人工智能广告:基于消费文化的批判及启示

    李惠敏蒋宁平
    9-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浪潮的兴起,广告业面临着冲击和变革。人工智能被运用于广告中,为其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虽然我国学者在传统广告和消费文化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在人工智能视域下,对广告与消费文化的深入研究尚未充分展开。以人工智能为视角,分析人工智能广告给传统广告业带来的变革挑战及其在推动消费文化变革中所起的作用。从消费文化的变化可以看出,智能媒介正在改变大众传媒在传播消费文化方面的主导地位。深入思考人工智能广告的发展及其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以应对这一变革趋势。

    人工智能广告消费文化

    区块链技术视角下全媒体时代数字广告产业模式探析

    王蕊黄洪珍
    12-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发生深刻变革,数字技术与大众媒体走向深度融合,数字经济焕发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从传统广告行业分化出来的数字广告产业成为数字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广告向数字广告靠拢,传统的广告产业模式难以应对数字广告多元的形式。在分析当前数字广告行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从区块链技术角度出发,探析基于政策支持与行政保护叠加区块链技术支持的数字广告行业解决方案,打造数字广告产业链。

    全媒体区块链数字广告产业模式

    叙事学视域下的革命文物纪录片叙事技巧分析——以《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为例

    曾振华唐诗佳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革命文物纪录片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兴起的新型纪录片形式,承担着讲诉党史、中华民族奋斗史的责任。优秀的革命文物纪录片能积极建构红色记忆,引起情感共鸣,强化文化认同。以革命文物微纪录片《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为研究对象,从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叙事结构三方面对革命文物纪录片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并就革命文物纪录片的叙事技巧提出了思考。

    革命文物纪录片叙事技巧

    湘鄂川黔苏区红色记忆资源数字化保护研究

    董坚峰杨妤婧冯歆娅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湘鄂川黔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一块南方红色根据地,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记忆资源,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是实现红色记忆活化的必经之举。在分析湘鄂川黔苏区红色记忆资源分类的基础上,从完善保护制度、加大资金投放、规范信息采集、加强宣传推广等方面,阐述了红色记忆资源数字化保护的方法和策略,以期为其他地区红色文化数字化保护提供借鉴。

    湘鄂川黔苏区红色记忆资源数字化保护策略

    为何不再"与众不同"?——对momo群体的扎根研究

    张振亭江丽
    24-2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一个昵称为momo的粉色小恐龙头像频现于各大社交平台,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在参与式观察的基础上,对momo成员进行了深度访谈,并运用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编码分析。研究发现,mo-mo的"萌"形象契合年轻网络用户的审美偏好,他们基于兴趣生产出独特的文本,不仅治愈了过度掩饰的掩饰,而且鼓励其他人做真实的自己;较高的风险感知和较低的加入成本导致这类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互惠成为一种默会知识,推动群体仪式、伦理规范的形成。研究认为,momo可视作一种反连接形式,在平台全景监视之下,以同质化的形象拒斥了他者的凝视,以"诗意的抵抗"确保存在的主体性。

    momo匿名社交头像昵称亚文化群体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三个传播学意义维度

    时毅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传播学研究视野中,"传播"概念的意义与解释深受美国经验主义研究范型的影响。该范型一味强调对个体的测量与计算,将"传播"视作一种信息的操控技术,忽视了人具有的现实性社会关系,以及人类传播活动的物质性根源。马克思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提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交往"理论,"交往"扩展了"传播"的理论意涵和现实维度,使"传播"概念与具体的社会关系和人类的物质精神需求产生了广泛联系。从技术、效果、主体三个传播学的经典问题视域探讨了"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研究的对话,旨在为"西方中心论"的经验主义传播学研究传统祛魅。

    交往物质传播象征传播传播关系传播价值

    "大学生发疯"抗争可见性的第三人效果分析:基于微博话题的焦点访谈

    杜柏桦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微博话题"大学生发疯"的焦点小组访谈记录,针对访谈内容预设的"线上高娱乐性"到受访者访谈结果默认的"线下高抗争性"的差异译码过程,以及受访者认为"自身不会受到影响、不会参与"的认知偏差,探讨社交媒体中大学生群体基于现实的社会风险感知,在面对和消解与自身高相关度的严肃性话题而产生的"第三人效果"的表现和新特征。研究认为,大学生群体的抗争缺乏明确诉求能指,为多元化的理解与话语策略转化提供了可行语义空间。当场景切换时,受访者会根据场景的风险感知进行利己式的译码,从而导致面对同一文本产生不同的第三人效果的现象。

    第三人效果可见性风险感知抗争性

    权力、自由与主体性:女性身体媒介形象呈现的多元性探析

    赵燕伟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相互的。媒介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新的信息交流和传播方式。一方面,权力对女性身体进行宰制,女性身体的媒介形象呈现会受到消费主义、流量数据和经济利益的影响,陷入符号化、工具化和异化之中,身体的自由展演被框架建构;另一方面,女性身体呈现的主体性并未完全丧失,技术赋能下多元的信息渠道与女性话语权的重建使得女性身体形象的多元性呈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可能。

    身体呈现权力自由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