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万明春

双月刊

1008-6390

jyp595@163.com

023-86380032

400067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9号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重庆市教委主管,重庆教育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载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主动·回应·定向:中国共产党建构"两个结合"的三维逻辑

    李宣志邹庆国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理论创新是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作为理论创新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在建构"两个结合"过程中遵循"主动选择—回应冲击—指向确认"三重逻辑.其中,主动选择的逻辑体现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主动性,回应冲击的逻辑关涉"两个结合"提出的客观需要,指向确认的逻辑反映"两个结合"的理论定位和应用指向.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探索过程中主动选择了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跃升,面对教条主义倾向和全盘西化的冲击展开有力回应,并从不同角度对"两个结合"的定位和指向加以确认,最终在选择、回应、定向的三重进路中,"两个结合"得到了完整建构.

    "两个结合"建构逻辑理论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的实践举措、现实成效与经验启示

    陶文飞刘伟斌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是全民性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的生动实践.从实践举措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以新媒体运用巩固传播主阵地,以多元呈现形态实现话语符号嵌合共生,以讲好中国故事抢占意识形态国际传播主导权,切实筑牢了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从现实成效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以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筑牢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主阵地,以时代性与历史性相结合赋予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生命活力,以深刻性与趣味性相衔接推动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契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稳步推进注入了强劲动力,提供了关键支撑.从经验启示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以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稳住正确航向、把住关键命脉,以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原则架构主体支撑、奠定情感基石,以跨媒介运用畅通传播渠道、优化传播格局,为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党的十八大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视觉化传播传播格局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家庭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丁可可马正兵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建立主客观相结合的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农村家庭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农民合作社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提高农村居民家庭生活质量,其三个子维度也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其中数字化程度效应最明显.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效应呈"U"型,且对家庭负担较重的农村家庭生活质量提高效应更强.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优化农民合作社经营方式、提升合作社经营质量提高农村家庭生活质量,且优化经营方式的作用更明显.提出进一步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鼓励农民合作社开展实体加工、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业务,完善农民合作社利益分配制度等建议.

    数字普惠金融农民合作社农村家庭生活质量

    乡村振兴视域下宗族多样性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影响研究

    吴水琴许建明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多个方面补齐农村公共品供给短板,逐步建立与村民需求相衔接的公共品供给机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基于 2016 年和 2018 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建立双向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分析宗族多样性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宗族多样性显著降低了农村公共品供给,具体表现为:一个村的宗族集中程度越低,该村生产性公共品供给的水平越低;宗族数量越多,非生产性公共品供给水平越低.进一步,引入基层民主选举的调节效应后发现,实行村民海选的村庄村民公共责任意识更强,降低了宗族多样性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负向影响.

    乡村振兴公共品供给宗族多样性集体行动

    近现代中国历史语境下民族志翻译的三种路径

    唐绪华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翁(Ong)基于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两极理论提出人类文化史四阶段论,为文化人类学视域下民族志翻译的多样形态提供了合理解释.近现代时期,随着传教和探险活动的逐步深入,西方英语世界对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群体进行民族志翻译的实践空间从书斋走向田野.西方人类学家基于汉语图文手稿、少数民族文字手稿和口语文学作品这三种资料来源进行的民族志翻译,凸显了口语文化中民族志知识的复杂形态,折射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部格局,打破了目前学界对民族志翻译单一路径的固有认知.

    民族志翻译口语文化书面文化翻译路径中国语境

    汉语"怀疑"和英语"doubt"的对比分析

    赵云梅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汉/英词典、在线词源词典和语料库的多维度调查,对比分析汉语"怀疑"和英语"doubt"的词类属性、义项分布及识解策略的依据,以期解决"怀疑"在实际使用中的歧义问题.研究结果发现:(1)从历时和共时来看,"怀疑"并不是单类动词,而是兼类词,兼类类型高于"doubt";(2)"怀疑"的义项分布与句法功能、信息结构相关,而"doubt"的义项分布与主宾语论元相关;(3)"doubt"在句法结构中语序相对固定,意义透明度显著高于汉语"怀疑",而汉语则相对灵活,意义模糊性强.

    怀疑doubt词类义项分布对比分析

    修辞心理学视角下《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关修辞对比研究

    谢世坚彭宁艺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使用了大量的双关修辞,文章从修辞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两部作品中双关的修辞特点和心理机制.就修辞特点而言,两部戏剧的双关辞格都以同音异义和同形异义的形式呈现,但二者的个人修辞风格有所不同,莎士比亚在运用双关时体现了诙谐幽默的修辞风格,而汤显祖则展现了含蓄婉约的修辞风格.从修辞心理学角度分析双关修辞的心理运作机制,可以发现双关修辞文本的建构和解构与"心理距离"有着密切关系.修辞个性心理特性对个人修辞风格具有较大影响,文章对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生活经历、个人性格、时代背景展开分析,阐释双关修辞运用的成因.

    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关修辞心理

    浙派三诗僧考略

    王小恒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浓厚的在野倾向是清代中期浙派诗人群的重要属性.大量方外人士对浙派诗人群体诗文化活动的深度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一属性形成的重要因素.释明中、释篆玉及释上绪三位诗僧可以说是浙派方外诗侣中最值得关注的外围成员.通过考索相关材料,可以认定,他们对于浙派诗人群体的意义尚不止于和此派成员寻常的唱和交游,他们诗文化活动更大的价值在于,他们对于浙派诗群南屏诗社的形成和活跃起到了支撑作用.因此,对于他们诗史价值的厘定,构成整个浙派诗人群体研究的重要一环.

    浙派释明中释篆玉释上绪南屏诗社

    戏剧空间的人物内心具象化探析——以易卜生与约恩·福瑟地理与家宅空间为例

    胡绪樾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戏剧家通过戏剧空间的架构容纳着人物,而空间不仅承载人物,也揭示着人物的内心世界,将其具象于舞台和文本之中.易卜生通过地理环境与家宅空间将戏剧人物的内心具象化,由此展现人物与自我的抗争.当代戏剧家约恩·福瑟与易卜生二人的作品存在着相似的挪威地理空间和住宅空间.易卜生戏剧的内心具象化带有抗争性,约恩·福瑟戏剧则隐喻了当代人的内心空虚和妥协,两者不仅展现了戏剧以空间具象人物内心的特征,也展现了在戏剧发展过程中空间所包蕴的时代特征.

    戏剧空间内心具象化易卜生约恩·福瑟

    约恩·福瑟小说《三部曲》的音乐性表现与人的生存状态关系研究

    刘心愉伏飞雄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约恩·福瑟的小说《三部曲》具有显著而独特的音乐性.音乐在文本中具有独特内涵,它将主人公引入神往状态以超脱生活困境,代表着主人公一种感性的生活方式,是主人公的精神之源.文本时空与真幻交错、并置的叙述方式,既应和了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生活态度,又使人物命运在循环的演绎中产生变奏般的音乐效果.音乐性在小说《三部曲》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契合中自然流淌.

    约恩·福瑟三部曲音乐性本真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