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社会科学
重庆社会科学

傅剑秋

月刊

1673-0186

023-86856487

400020

重庆市江北区桥北村270号

重庆社会科学/CSSCI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及实践

    姚树洁房景
    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的全新理念,总书记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包含一切能够促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及形态。这是在传统生产力形式不足以支持我国新时代产业爬坡、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现实需求背景下提出的全新理念,是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科学指引。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改造社会生产方式,具有引领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提供经济增长新动能、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等多个维度的重要作用。培育新质生产力,应当围绕加强技术创新、聚焦人力资本积累、改善创业环境、促进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综合发力。

    新质生产力新时代经济影响驱动因素

    新质生产力、城市韧性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基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研究

    胡兆廉刘明洋
    2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与推进创新型发展战略的进程中,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政策能够有效激发城市新质生产力,并在提升城市韧性与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核心带动作用。本文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政策为切入点,运用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选取双重差分估计方法测算政策实施的经济效应,并探索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通过激发新质生产力提升城市韧性对增强试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激发试点城市的新质生产力,并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逆向因果排除法和工具变量法等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依然稳健可靠。作用机制检验发现,逐步推进的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通过吸引相关的产业要素集聚,进而有效地实现对试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高度集聚是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推动试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路径。

    创新型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城市韧性双重差分

    农民专业化发展视角下中国乡村建设的演进脉络及逻辑关联

    梁成艾代玉芳
    3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这一全面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探究中国乡村建设的演进脉络及逻辑关联,需以"运动、活动和行动"之"三动"型乡村建设演进活动为研究切入点,明晰中国乡村建设演进的导向性逻辑基点是农民地位的变更迭代,其规范性逻辑节点是制度供给的位序变化,而幸福美好生活实现则是其整合性逻辑旨归。但这一整合性逻辑旨归的有效彰显,需要"凸显政府在乡村建设变革中的主导地位、强化农民在乡村建设变革中的主体作用、聚焦农民在乡村建设变革中的全面发展、浓厚社会在乡村建设变革中的参与效应"等创新举措的助力。

    农民专业化乡村建设演进脉络逻辑关联

    人民主体性: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习近平文化思想

    丁一任鹏
    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性向度,也是唯物史观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生动体现。唯物史观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实践主体、价值主体以及权力主体。从唯物史观视域考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性向度,有利于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立场指向。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继承与创新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再现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内核,回答了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等文化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体现了在人民主体性引领下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主体性、价值主体性和权力主体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文化主体性

    人类文明新形态国际传播的机遇、挑战与话语实践

    任庆亮严功军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为世界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要使其科学内涵与世界意义在国际社会获得准确理解与广泛认同,必须加强国际传播工作。人类文明新形态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需要在精准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人类文明新形态国际传播的机遇与挑战,并从话语构建、话语转换和话语传播三个向度入手,反思人类文明新形态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提高中国价值理念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人类文明新形态国际传播话语实践

    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叙事方式、价值意蕴与培育理路

    孙安民梁志勇
    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性、革命性、创造性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昂扬精神状态,既是中国共产党独具智慧的政治品格,又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体现在:彰显历史自觉的价值叙事、贯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过程的生成叙事、关切社会主要矛盾深刻转化的问题叙事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叙事。培育历史主动精神具有提升历史认知、涵养历史情怀、融塑历史认同的时代价值,可以从凝聚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主体力量、形成关于党的历史经验的新认识框架与新话语表达、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化与实化、不断丰富拓展历史主动精神的培育环节四个方面着手,优化培育理路。

    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叙事逻辑培育价值实践理路

    基层应急治理共同体的塑造——基于信任—规则—行动力的框架分析

    张军李理
    9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基层应急治理共同体,提升基层应急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基层应急治理面临着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不足、体制机制不畅、公众参与不足和社会组织参与无序性等问题,亟须缩短应急处突的链条,提高决策的适应性,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应急治理共同体。在共同体塑造过程中,通过构建"信任—规则—行动力"的框架,在党建引领下,以信任价值塑造公共精神,以规则建构推进契约共建,以在地文化环境建构和能力提升的系统工程推动应急治理共同体的行动力塑造,将共同体的功能贯穿于风险研判、处置、应对、恢复于一体的全周期应急治理动态机制中,推动应急治理走向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格局。

    基层应急治理共同体信任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质量就业的路径探析

    许琛唐琳舒茗溪
    107-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就业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然而,当前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突出,促进重点群体就业任务仍旧艰巨,就业替代效应持续显现,规模性失业风险不容忽视,迫切需要学术界对此加强讨论,为高质量就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深入厘清高质量就业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意蕴,从国家、社会和重点群体多维度出发,充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高质量就业所存在的宏观调控力度还需加大、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凸显、重点群体就业形势仍然严峻等现实梗阻。为此,亟须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出发对高质量就业精准施策,强化政府责任,提供强有力政策支持和基础性服务保障;增强市场效能,促进劳动力市场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聚焦重点群体,推动分类帮扶援助和多渠道就业创业。

    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就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就业赋能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压制救济制度的反思与完善

    鲁力
    122-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股东压制的产生条件、本质和侵害客体,宜将股东压制定义为"股东滥用表决权侵害其他股东权益的行为"。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压制救济的规定存在不足与进步:第二十一条股东压制一般性救济规则难以适用且提供的救济措施单一;具体救济规则中,广大受压制股东始得请求公司收购股权以退出公司,但股东压制情形下股东会决议的效力不明,司法解散请求权规则无法适用于股东压制救济。进一步完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压制救济制度,首先应于法律解释层面确立股东压制概念,使一般性救济规则发挥认定股东压制和统筹救济规则的主要作用,而后针对性完善具体救济规则:明确股东压制情形下的股东会决议无效;取消股权收购请求权规则中滥用股东权利主体的限制,增加收购主体,删去公司长期不分配利润的情形;明确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情形包括股东压制。

    股东压制权利滥用少数股东权益保护控股股东

    认罪认罚抗诉:立场偏移、问题厘析与制度因应

    池天成
    137-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证表明,认罪认罚抗诉的监督纠错功能正逐渐退化,对抗属性愈发强烈。认罪认罚抗诉的对抗属性主要存在于反制型和争议型两类抗诉中,前者是控方对"失信"被告人施加的程序性制裁,后者源于控审关于从宽程序话语权归属的分歧。认罪认罚抗诉在实践中存在抗诉权力失范、诉讼效率克减、二审裁判失衡等问题。为此,需从诉前、诉中、诉后三个维度维护认罪认罚抗诉程序的运转秩序,实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效率价值与二审程序救济价值的平衡。具体而言,应规范抗诉启动程序,推动检察抗诉回归监督本位,避免抗诉权的不当扩张;建立二审分流机制,强化控辩二审协商"合意",简化二审审理程序;明确二审裁判标准,厘清控审权力边界,实现裁判统一。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抗诉控辩审关系诉讼分流司法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