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邮电大学

徐仲伟

双月刊

1673-8268

wkxb@cqupt.edu.cn

023-62461033

400065

重庆南岸区黄桷垭市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栏目有:名家专家论坛,哲学(含哲学史),经济学(含信息经济),西部大开发,政治学,博士论坛,教育学,法学(含信息法学),管理学,生态环境学,文化研究(含语言学、文学史),德育与网络(含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社会学。 全国理工农医院校学报优秀期刊,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收录期刊,中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收录期刊,新华文摘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收录期刊,中国万方数据库收录期刊等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爱的算法殖民化:人工智能时代约会程序算法面临的伦理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郭佳楠
    103-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近十年,人工智能算法获得了长足发展,智能算法被视为解决人类问题的一个全新进路.与此同时,在人类主义的框架中,爱情通常被视为人类生活中最亲密的情感,但它现在越来越多地被少数程序员用人工智能来进行控制或操纵.在当代世界中,许多约会平台正在设计所谓的智能算法来为用户识别更多的潜在匹配对象.这些由人工智能驱动的配对系统通过丰富的数据驱动,不仅能够预测用户可能喜欢什么类型的对象,而且还可以深刻影响人们选择伴侣的方式.对此,基于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理论",批判性地探讨了将浪漫决策委托给算法的潜在影响以及可能由此引发的伦理挑战.通过对Tinder等约会应用程序使用算法的现实分析,指出爱情生活世界正在被殖民化,因为在线约会算法侵入了人们的浪漫关系,以至于浪漫关系中的交往行为被算法的技术规则所取代.为了应对算法殖民化引发的伦理难题,要着眼于从个体维度上弥补算法思维的固有逻辑缺陷,从技术维度上优化算法模型与标准设计,从企业以及约会应用程序设计者的维度上赋予爱情关系中个体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据此来探寻未来理想爱情关系"去算法殖民化"的可能性通路.

    约会应用程序算法人工智能哈贝马斯殖民化

    数字化转型、动态能力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陈汉辉曹泽星
    115-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已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企业作为宏观经济中的微观主体,其创新发展水平与宏观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密切相关,企业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转型升级来进一步提升自身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较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基于动态能力理论,以2016-2021年沪深A股上市制造企业为样本,实证考察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其一,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正相关,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稳定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旧成立.其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实施数字化转型提高了企业的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进而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对中介变量进行Sobel检验后,研究结论依旧稳健.其中,吸收能力的作用效应最强,创新能力次之,适应能力最弱.其三,通过对企业所有制、规模大小及企业所处地区进行异质性分析后发现,相比较于非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及中西部地区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及东部地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更强.本研究拓展了数字化转型相关理论,对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助力企业早日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数字化转型全要素生产率动态能力中介效应高质量发展

    基于随机占优准则的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研究

    陈鹤文松
    126-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医疗服务一直存在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何掌握居民的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以利用有限资源较大幅度地提升医疗服务供给满意度成为发展新阶段的重要课题.依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有限资源投入最紧迫的用途获得效用最大,提出一种基于随机占优准则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方法:首先,编写网络爬虫程序获取居民发布的对医疗服务供给质量进行评价的文本,使用数据挖掘模型从文本中提取出居民多样的医疗服务需求;其次,构建医疗服务领域的情感词典,使用情感分析技术计算居民对医疗服务供给质量的情感倾向;最后,利用随机占优准则构建医疗服务随机占优程度矩阵,比较得出医疗服务优化方面的优先排序,为改进医疗服务供给质量提供指导.利用好大夫在线平台的数据,验证所提出的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挖掘出影响居民满意度的医疗服务质量因素,并能为我国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做出决策指导.在后续分析中发现,诊疗效果是居民最在意的医疗服务要素,作为案例的四家医院中有三家医院都需要在这方面做出改进,而另一家医院则更需要在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和能力上做出优化.文章所提方法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迁移性,为提升我国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参考和支撑.

    在线医疗服务居民需求随机占优准则在线评论

    数据要素的统计测算方法探究

    肖玲张雪王永
    138-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时代,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尖端信息技术正日益成为推动数据量指数级增长的关键动力.数据作为当代经济体系中的一种新兴要素,不仅在技术层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且在经济领域催生了一种全新的价值转换模式.文章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有效的数据要素统计测算方法,并将其作为产品建立其在市场中的流通机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数据经济的整体规模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而对数据要素的统计测算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针对这一研究空白,文章提出了一套创新的统计测算框架,旨在为理解和高效利用数据要素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研究的核心分为三个部分:数据要素化水平、数据要素结构化水平以及对数据要素中数据关系模式的探索.关于数据要素化水平,文章深入研究了数据如何从原始状态转换为可在市场上流通的有形资产,构建了一个包含资源化、资产化和资本化多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这些指标进行了筛选和冗余度检验.在对数据要素结构化水平的研究中,综合考虑了数据特征的异质性、数据对象的异质性、数据关系的异质性和数据的时效性等关键因素,并基于上述因素构建了数据要素结构化水平的量化模型.针对同频数据与混频数据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不同数据关系进行精准建模和量化测算,深入理解数据间的复杂关系,为数据要素的有效管理和价值最大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数据要素化数据要素结构化数据要素关系模式

    中国电影批评史上的张恨水

    李斌孙士俊
    148-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电影理论和电影史的角度出发审视中国电影批评,已经成为重写电影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鸳鸯蝴蝶派"在电影批评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当前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上海的代表人物周瘦鹃等,而对于北京的代表人物张恨水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避免电影批评史狭隘地限定在"上海电影批评史"范畴内,有必要深入研究张恨水的电影批评.尽管张恨水是一位广为人知的通俗文学作家,目前的研究更多关注于电影叙事模式和剪辑手法对他小说创作的影响,而较少涉及他的电影批评.通过对他的电影批评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张恨水并非电影的"门外汉",而是在社会功能、艺术表现、技术制作和市场营销等方面拥有深刻的见解.张恨水的电影批评是"鸳鸯蝴蝶派"电影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思维、视角和意识等方面与上海的"鸳鸯蝴蝶派"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正好突显了早期中国电影的多元共生和丰富繁荣,表明中国电影并非单一受益于某一思想的影响;相反,它是在不同观点和审美标准相互平衡和影响的情况下形成的.对张恨水的电影批评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打破以上海为中心的传统电影史书写框架,重新解读"鸳鸯蝴蝶派"电影批评的文化价值,为理解早期中国电影生态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提供新的视角.

    电影批评张恨水周瘦鹃"鸳鸯蝴蝶派"

    银幕之外:群众影评与谢晋电影的"交互式创作"

    王飞翔朱浩宇
    157-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中国电影导演谱系中,谢晋无疑占据着一个极为关键的位置.长期以来,学界对谢晋电影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文本批评"与"美学阐释"的研究框架占据了一定的主导地位,鲜有对谢晋导演社会活动的关注.研究聚焦谢晋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系列社会性活动,考察其与80年代普通电影观众、业余影评员以及群众影评组织间的交流和互动,发现了谢晋"交互式创作"的内在逻辑.一方面,聚焦谢晋社会活动家的身份,讨论其与群众影评浪潮的互渗,并在双方的交互进程中,推动了群众影评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建构;另一方面,群众影评通过对话、商榷等多元化的方式,积极参与对谢晋电影的评论,而且以"历史微声"的特点,介入到80年代"谢晋模式"的讨论谱系,建构出区别于电影知识分子的话语场域.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对群众影评的考察,发现"谢晋电影"的意义生产并非局限于"电影文本",更多则呈现在银幕之外的社会文化范畴中,并成为透视文艺"人民性"的典型艺术实践.基于此,经由谢晋与群众影评的情感交互,我们试图开辟一条再次审视"谢晋电影"的民间通道,以期丰富、拓展目前学界对谢晋电影研究的疆界.

    谢晋群众影评"交互式创作"人民性

    共同体美学视域下的中国电影跨媒体叙事

    陈芷明
    16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国电影研究领域涌现出了"共同体美学"理论这一重要成果,其作为一种强调协作、互动和共享的理念,为跨媒体叙事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跨媒体叙事"理论与"共同体美学"理论交相呼应,一致强调整体性、互动性和共同性,但也呼唤独立性、个体性和差异性.将中国电影的跨媒体叙事置于"共同体美学"的视野下,从"叙事共同体""想象共同体"和"参与共同体"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分析,阐述了中国电影跨媒体叙事的策略取向和发展路径.这些策略取向包括以故事世界构建为叙事表征、将故事消费视为产业基础、以泛娱乐的参与文化为传播策略等.这不仅反映了跨媒体叙事的可实践价值,也凸显了"中国经验"在共同体美学中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共同体美学和跨媒体叙事的研究,揭示了中国电影跨媒体叙事的发展趋势,并呼吁中国电影回归本土实践和需求,以应对新时代用户对故事消费的高追求,实现共赢和共享的目标.

    共同体美学中国电影跨媒体叙事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重点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