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邮电大学

徐仲伟

双月刊

1673-8268

wkxb@cqupt.edu.cn

023-62461033

400065

重庆南岸区黄桷垭市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栏目有:名家专家论坛,哲学(含哲学史),经济学(含信息经济),西部大开发,政治学,博士论坛,教育学,法学(含信息法学),管理学,生态环境学,文化研究(含语言学、文学史),德育与网络(含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社会学。 全国理工农医院校学报优秀期刊,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收录期刊,中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收录期刊,新华文摘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收录期刊,中国万方数据库收录期刊等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时间与空间的互构界面:数字劳动的逻辑结构及其样态变迁

    黄静秋邓伯军
    107-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空结构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性结构.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时间呈现出一种数字化形式.社会时间结构的数字化加大了数字资本家的时间权力,导致了社会时间的加速,深化了社会的加速生产逻辑,构建了数字劳动时间的快节奏,加速了数字资本的积累.社会时间结构的数字化不仅深化了数字资本家对数字劳动时间的全面规训,而且强化了其对"非劳动时间"的隐性权力的构序.社会时间结构的数字化构筑了"时空压缩"之态,导致了数字时空的一致性,达成了"用时间消灭空间"的目的,从而强化了数字资本对数字劳动的规训性和剥削性.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空间结构,促使社会空间结构获得了一种数字化形式.社会空间结构的数字化极度压缩数字空间,使得空间距离不再成为数字劳动的限制,这推动了数字劳动的发展,但也强化了数字资本的规制力量.社会空间结构的数字化导致了数字资本的空间化,不断增强数字资本的空间辐射力,持续扩大数字资本的作用场域,深度规制数字劳动的发展图景.社会空间结构的数字化扩大了全球的数字鸿沟,强化了数字帝国的空间霸权,导致了数字劳动的异化,进而强化了"中心-边缘"的空间生产结构,彰显了数字空间的非正义之态.

    数字劳动数字劳动时间数字空间数字资本的空间化数字鸿沟

    巴黎时期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立场的发展与批判——基于文本中解构自我异化线索的研究

    王道林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黎时期的马克思虽仍处在"费尔巴哈的总问题"中,但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态度却逐渐从坚定拥护转向隐晦批判.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立场上,解构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并且对费尔巴哈宗教人本学批判的理论成果进行了进一步发挥,指出宗教背后代表着一个"颠倒的世界",明确了哲学接下来的任务是批判"非神圣形象下的自我异化".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对象性活动"的阐发,揭开了"异化劳动"的秘密,提出了以"共产主义"解构"非神圣形象下的自我异化"的设想.同时,马克思在哲学上通过"对象性活动"的创设,隐晦地表达了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立场上对黑格尔批判的"贫困",重新肯定了黑格尔哲学中蕴含的"历史感",用"对象性活动"的概念综合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与德国古典哲学中"活动"的原则.

    马克思费尔巴哈黑格尔宗教异化劳动对象性活动

    "双碳"目标下加快推进我国绿色制造体系构建——基于市场化体系构建的角度

    王云平蒋安玲
    127-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技术和发展观念的进步,制造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发达国家以推动先进制造、绿色制造和能源转型等方式构建成熟市场交易体系,打造绿色、循环、低碳的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我国围绕推进绿色制造示范、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推进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已经基本构建了示范型绿色制造体系,制造业减碳效果明显,碳市场建设体系已迈出重要一步.我国绿色制造市场化体系构建面临四大困境:一是对绿色制造带来的市场价值认知存在偏差,认为绿色制造是一项"中看不中用"的赔钱买卖,重存量改造、轻增量发展;二是绿色制造的市场化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尤其是绿色技术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节能交易、用能权交易等市场化手段推进绿色制造的机制不完善;三是绿色产品生产和消费成本偏高,消费端拉动作用不足;四是参与绿色国际标准修订程度不高、引领绿色制造国际趋势的领军企业偏少.为增强我国绿色制造的市场激励,应当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制造支持政策体系,实施门槛化、达标即入政策,完善绿色制造全产业链政策体系;完善绿色制造的市场化交易机制和绿色制造价值标准及评价制度体系,加快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和各地碳交易市场一体化建设;同步推进绿色制造供给端和消费端降本增效;推进我国绿色制造标准的国际对接,深化绿色制造国际交流合作.

    制造业绿色制造碳减排市场化体系

    中国出口结构变迁:规律及启示

    张松
    139-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换挡到中高速增长,同时出口增速也开始放缓.在此种放缓趋势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出口结构升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到凸显.文章系统分析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出口结构的演变趋势,并着重研究了出口商品结构、加工贸易出口、出口多元化和出口技术复杂度这几个指标的动态特征.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出口结构产生了重大调整,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而言,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逐渐下降,中高技术制成品的出口份额逐渐上升;"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逐步改善,相比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逐渐成为出口构成的主体;由出口相对单一的产品和目标市场转向更加多元化的产品和市场;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已逐步追赶上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国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国内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国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出口可能会出现的特征和趋势进行了展望.

    出口结构转型升级对外贸易结构变迁

    数字社会餐饮类外卖App的品牌营销策略——基于SICAS消费者行为分析

    周超关凯元
    155-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在线餐饮类外卖用户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同质化商业竞争"红海"的态势也正在形成,这种商业竞争态势凸显了在线餐饮类外卖App构建有效品牌营销策略的重要性.研究旨在基于SICAS消费者行为理论,探讨餐饮类外卖App在数字社会环境下如何制定具有竞争力的品牌营销策略.为了了解消费者行为产生及品牌营销的创新机会,研究采用了半结构访谈法对97 名使用过餐饮类外卖App的目标群体进行访谈并对消费者行为产生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消费者在不同行为阶段关注的品牌营销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在品牌感知阶段,消费者更关注更有效的品牌感知路径及产品优惠信息的优先推送;在激发兴趣阶段,消费者更关注品牌的差异化优势;在建立联系阶段,消费者更关注品牌形象及品牌传播的质量;在实际行动阶段,消费者更关注品牌信任度及个性化推荐的准确性;在产品分享阶段,消费者更关注品牌形象及服务质量的提升.基于以上消费者行为分析结果,提出了社交感知路径的内容营销、基于品牌传播差异化话语优势、基于品牌价值迭代的顾客关系、基于消费决策引导的辅助推荐、基于品牌形象维护的餐饮类外卖App的品牌营销策略.本研究将有助于向餐饮类外卖App的品牌营销部门提供能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的品牌营销策略参考.

    SICAS行为理论餐饮外卖App品牌营销营销创新消费者行为分析

    纪录电影的延宕机制、诗化现实与人本美学——以1980年代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创作为中心的考察

    包磊赵北辰
    166-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般认为,基于1970 年代晚期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政治举措与经济改革,1980 年代的纪录片倚借据时而起的启蒙思潮、改革理念和人文精神进入了自在自为的勃发阶段.辩证来看,此种表述俨然有意忽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纪录影像一以贯之的体制特征、宣导功能和教育属性,并将纪录电影与电视纪录片的不同媒介呈现形式混为一谈.作为一个延宕既有惯性的影像与文化机制,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为创作主体的纪录电影生产,前期迅疾回应时代和社会召唤,寓新闻于纪录之中进行"缝合",其文本的文化启蒙、道德劝谕和人文关怀都有了产生的土壤;但也因"新时期"晚期剧烈的社会变革、文化转型和价值迁移,纪录影像在经受短暂的缓冲与基本的停滞后呈现为缺席的在场,成为被社会历史与文化美学所遮蔽的主体.因此,在时过境迁之后,于历史的回眸中探究这种先扬后抑又独具魅力的影像场域和文化范型,借以审视延续其时的中国纪录影像的生命体征与舒展状态,也就有了史学的必要与实现的可能;同时,1980 年代的中国纪录电影蕴藏着丰厚的社会历史记忆、人文地理景观与文化美学特征,只因其狭小的文化圈层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而未能引起人们的注目,尚待学界更进一步地挖掘并进行更为精细的探赜.

    纪录电影观念移置延宕机制"形象化政论"人本美学

    概念演变、身份塑造与空间美学:藏族电影的地缘文化释义

    姚盛仁冯晓临
    175-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有关藏族电影的概念,学界各抒己见,出现了命名方式众多、定义范畴不一致甚至语义含混、重叠等现象.对此,有必要在地缘文化的理论基础上,探求藏族电影的通约性,对失焦的概念重新界定,对藏族电影作出清晰、统一的指称.地缘文化意义上的藏族电影以地理景观为标志,以文化生活为根本,充分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社会历史、生产生活和精神气质;地理景观与文化生活共同构成了藏族电影的本质框架.地缘文化视角跨越传统界限,将藏族电影视为广阔的文化艺术领域.从地缘文化的概念和方法论来看,藏族电影有着独特的空间美学,即物质空间、文化空间与精神空间相交织,作为叙事背景、叙事动因和叙事主题发挥作用,共同支撑起藏族电影的叙事逻辑.藏族电影不仅是少数民族电影或西部电影的一个子类,还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艺术价值的独立类别.地缘文化研究为全面理解藏族电影内涵和价值提供了新视角,促进了全球对藏族文化的认知和欣赏.

    藏族电影地缘文化身份塑造空间叙事

    中国电视剧出海困境与策略探究

    杜莹杰谢宜彤
    182-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视剧是承载文化使命、展现时代风貌、传递价值观念的重要文化产品,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文化载体.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电视剧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中国电视剧的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政策支持,为国剧出海"造船扬帆",促进中外深度文化交流与互鉴;另一方面,由于文化语境差异和西方话语干扰,海外观众对中国电视剧常带有误解和偏见,形成跨文化传播壁垒,如何减少因误解、偏见而产生的发展阻力成为国剧出海议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国产电视剧在出海过程中的文化折扣现象,并以非洲地区为例,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进行本土化译制和集束化传播,减少文化歧义,形成强大传播效能;发展合拍剧制作模式,将中国故事进行在地化表达,为中国电视剧出海构造丰富的非洲叙事;坚定中华文化立场,创新电视剧叙事手段,构建独具特色的叙事体系.以独特的影像符号系统促进跨文化叙事的展开,不断优化新时代国剧出海整体格局,为提升国产电视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保驾护航.

    电视剧中国故事国际传播文化折扣非洲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教指委2024年专题会会议综述

    范春婷许薇尹诗涵
    191-192页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6卷总目次

    后插1-后插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