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史志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史志学刊
史志学刊

双月刊

2096-0816

史志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History and Chorograph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形散义聚:清代留养资送例生成、表达、适用的图式与理路

    曾耀凤
    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留养资送作为清代安抚受灾流民的重要举措,通过议定程序被纳入律例体系,并以简约概括的方式记载于《大清律例》律后附例与《大清会典》之中.留养资送例适用中会因时势的不同而通融调整,官民对此例适用中的问题与效果也有不同的认知与体验.留养资送例的生成、表达及适用方式具有形散义聚的特征,其生成是依据流移事件的情境和部院职掌的划分而拟定;其表达仅概括列出核心例意而未罗列枝节要求;其适用方式依实际情形而通融调整,以安辑流民与恢复秩序为至善目的.留养资送例的实际效果既受清廷对事例所作的劝导性规范之定位的影响,也受清代复杂的流民情势及中央地方分权治理模式的制约.

    受灾流民留养资送例概括表达变通适用核心例意

    乡宁营里千佛洞石窟供养人题名考

    刘勇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朝后期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政权于河东争夺、对峙数十年,地方大族是双方尽力争取的重要合作伙伴.乡宁县营里千佛洞石窟供养人题名保存诸多历史信息,经考证可见地方大族势力出仕周齐政权、稽胡部落兵被编入北周府兵体系等历史细节,是认识北朝地方社会的珍贵石刻文物实证.

    山西乡宁营里千佛洞石窟题名北周北齐河东对峙稽胡(山胡)府兵制

    表层之下:初识古埃及"神庙语法"

    赵可馨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庙语法"(grammaire du temple)是现代埃及学中用以统称神庙设计规则的专业术语,自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以来一直是古埃及神庙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从最为宏观的建筑对称性原则到涉及具体神庙神学主张的文字拼写方式,"神庙语法"涵盖了古埃及神庙设计的方方面面.虽然同期的古代文献中可见对埃及人理想型神庙的表述,但目前尚未发现时人对于"神庙语法"的具体文字阐释.现代学者对于"神庙语法"的归纳与研究仍在进行中,但是已有的相关认知已经可以为一些通行的理论或观点提供更多的商讨空间.

    神庙语法神庙之书文化记忆

    广元地方志中的蜀道书写及其文化谱系

    陈郑云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蜀道作为沟通巴蜀与中原的通道,在不同时段发挥的具体作用有所区别.不同历史时期广元地方志中蜀道书写方式和内容也各有不同,由此展现的蜀道价值角色亦在不断变化.清至民国时期的广元地方志将蜀道视为栈道,从蜀道概况、地理形势、驿道津梁、道路治理、历史变迁、艺文题咏等方面书写蜀道.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广元区域新编地方志则将蜀道视为文化遗产,通过探讨蜀道变迁的现实理据,以记忆重塑增加蜀道时间延续和空间认同的认知维度,以价值重构扩大蜀道功能范围和影响领域,为蜀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考.

    广元地方志蜀道文化

    明清方志风俗志内容的构成、分布与历史成因——以浙江方志为中心

    柏互玖王娇
    4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俗是方志内容的重要构成,风俗志是方志主要门目.明清方志风俗志内容主要由"习尚""四礼"和"岁时"构成."习尚"记载民风、习性、俗尚;"四礼"记载"冠婚丧祭"人生礼仪;"岁时"记载时令节庆活动.风俗内容主要分布于舆地志、风土志和风俗志,少数分布于纪事志、礼俗志等志门.风俗内容归于不同志门,反映了风俗内涵的丰富性以及修志者对风俗的不同认识."习尚""四礼"和"岁时"三者进入方志的时间与路径不同."习尚"随风土志在宋元整体进入方志."四礼"最晚在明初进入方志,永乐年间《家礼》提升为国家礼制并在地方广泛实施,是方志"四礼"书写的实践基础."岁时"在明代普遍进入方志,形成书写共识,与明代岁时节日体系的完善及其广泛实施有密切关系,其著录与书写深受方志体例发展与《荆楚岁时记》等岁时专志的影响.

    方志风俗志习尚四礼岁时

    人物介绍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