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规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

吴良镛

月刊

1002-1329

cityplan@china.com;bjb@planning.gov.cn

010-58323851;58323859/60/67

100037

北京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北配楼111

城市规划/Journal City Planning Review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管,是我国城市规划界创刊最早、发行量大、权威性最强的刊物。《城市规划》杂志创刊于1977,1999年改为月刊,杂志采用大16开,正文96页。《城市规划》杂志的读者遍布全国各地和10多个国家,订户数量始终居规划行业所有期刊之首。《城市规划》杂志拥有实力雄厚的编委队伍和具备良好素质的编辑队伍,栏目设置丰富多彩、印刷精美。杂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社会效益首屈一指。目前,《城市规划》杂志是建筑科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国家认定专业期刊,而且是建筑科学、地理学国家中文核心期刊。近年来,先后被纳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引索引来源期刊、建设部建筑科技文献综合数据库源期刊、国际建设科技文献数据库(ICONDA)来源期刊。《城市规划》杂志屡获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嘉奖。1995年、1998年、2001年三度被评为建设部优秀期刊一等奖,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并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双效期刊。是读者心目中最好的城市规划类杂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可及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武文杰孙瑞宁
    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契合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公共服务设施可及性评价体系,需要思考如何建立公共服务设施与居民需求相匹配的评估范式.本文从"地本-人本"相结合的视角出发,构建基于"可用性-可达性-可负担性-可适应性"的可及性分析框架,并以"设施数量与种类、空间距离、经济可负担能力、个体满意度"为核心,建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可及性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对评价体系的价值理念、数据准备、应用场景、应用过程进行探究,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公共服务设施可及性空间配置

    引导 传导 督导:城市设计综合运作系统构建——基于深圳实践的思考

    周劲崔翀
    71-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过4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深圳在城市设计领域逐渐形成了通则引导、导则传导和规则督导的技术和行政管理机制.针对城市设计的综合运作过程,尝试提出理念、技术和组织三大环节,以及价值、目标、方法、团队、政策和操作6个维度的系统框架.认为理念环节应该明晰其作为社会动力激发者、经济活力助推者和环境魅力塑造者的价值认知,并根据管理服务对象确定底线、中线和高线的差异化导控目标;技术环节要组织专家、专职和专班相互配合的专业技术团队,加强通则、导则和规则等综合手段;组织环节应在操作中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公共政策加强对全社会引导、传导和督导的组织实施,使城市设计的美好意图贯穿始终.

    城市设计运作机制导控通则导则规则

    城市空间同质化问题的思辨与超越——以上海武康路项目为例

    李杰文王红扬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镇化下半场和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对城市空间高质量及特色化发展提出了更紧迫、更高的要求.但我国经过城市设计、旧城更新、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等方面的长期研究和实践,对城市空间同质化问题的解决仍不尽人意.本文研究了上海武康路"同质化-特色化-再同质化"的历程,提出将同质化和特色化分别作为空间发展要突破的问题和要追求的目标是走入了本末倒置的误区.应回归城市空间发展的根本目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一目标要求合理的同质化,排斥不合理的异质化,追求增益人类福祉的过程性的和永久性的特色.规划师尤其要围绕这一目标突破思维的贫乏和范式化.

    城市空间同质化再同质化武康路贫乏

    北京历史街区外部空间公共性的典型案例研究

    刘祎绯宋文龄周海琴李书畅...
    90-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街区中的外部空间是承载社会生活的重要公共场所,如今却多有私人侵占现象且屡禁不止.选取北京老城上斜街西段166 m的胡同平房区外部空间作为典型案例,首先对侵占现状进行详细调研和绘图,然后开展基于规划原始功能、现状使用情况及公众情绪反馈的空间划分,从功能、使用权、知觉3个维度解构其公共性特征.将0.24 ha的外部空间分别从功能维度划分为7类45个空间单元,使用权维度划分为6类42个空间单元,知觉维度划分为6类51个空间单元,以服务范围、侵占率、主观感知为标准,将各维度的公共性程度评价划分为一至四级.将各维度的空间单元和公共性评价结果叠加,共得到71个综合空间单元,进而归纳出16类典型外部空间,总结特征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对历史街区外部空间私人侵占乱象的典型案例调查与分析,探讨我国城市历史街区复杂的公共性问题,为城市更新与社会治理提供参考.

    公共性城市更新历史街区外部空间公共空间北京老城

    乡村空心化的社会网络演变特征及规划响应——以四川省A村为例

    石亚灵张悦周政旭
    10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40年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大量乡村地区的空间生产逻辑因人口流动发生变化,乡村的社会关系被赋予了新的形式与内涵,也蕴含了由于社会关系变迁而导致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本文以四川省典型空心村为例,展开社会关系网络变迁机制及乡村规划探讨.过程如下:收集村落40年间的人口、社会关系、就业等基础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的血缘、地缘关系网络结构模型,通过网络密度、k-核、中心度的指标计算,对比分析空心化前、后的社会网络结构整体紧密度、局部稳定性、个体集中趋势特征变化.结果显示:血缘关系整体紧密度先升高后降低、局部稳定性增强后减弱、个体集中趋势持续减弱;地缘关系整体紧密度持续降低、地缘关系局部稳定性及个体集中趋势呈现波动.进一步研究发现:(1)人口流动、聚居方式、就业分异是社会关系网络变迁的显性影响因素;(2)社会交往体系分化、家庭结构核心化、个体需求多元化是社会关系网络变迁的背后机制;(3)乡村的社会关系网络变迁与村落空间、邻里空间、家庭空间的变化紧密关联,并影响着 乡村规划与治理.因此,依据"人口-社会关系-社会运行-乡村规划"的逻辑关联,尝试提出"土地流转、关系构建、空间重塑"的乡村规划治理策略,为我国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乡村社会关系网络国土空间规划空心化

    征稿启事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