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船山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船山学刊
船山学刊

楚玲

季刊

1004-7387

csxkhn@126.com

0731-84221534 89716060

410003

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船山学刊/Journal Chuanshan Journal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船山思想研究为核心,以倡扬湖湘文化研究为主体,同时兼容儒、佛、道及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礼乐文明中的乐——《荀子·乐论》解读

    杨国荣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乐并提,构成了儒学的重要特点.与礼相关的乐首先以情感层面的快乐为内在旨趣,所谓"乐者,乐也",便表明了这一点.对荀子而言,乐同时呈现价值内涵,并对人的社会生活具有规范意义.乐的社会功能,具体表现在为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提供前提.乐言和,音乐具有统一、统摄不同方面的作用.社会生活展开于不同的方面,音乐的作用由此得到多样的体现.荀子肯定音乐是"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先王之治,也以"立乐"为依据.作为情感的表达方式,音乐与人的存在无法相分.广义的音乐包括声乐和乐器等,其中,后者的作用不可忽视.音乐与舞蹈等相关,不管是音乐还是舞蹈,都不仅仅是"术",而且渗入了"道",由此,音乐获得了形而上层面的意义.就现实性而言,音乐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于社会领域,包括规范乡间饮酒等公共性的社会活动与个体的日常生活.

    合同和谐荀子

    中华民族的文明观

    向玉乔
    1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建构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明观,包括文明化成天下、言立而文明、文明循礼而兴、文明以伦理为荣、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伟大、文明决定国运等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的文明观与中华文明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中华民族的文明观是中华文明得以创造的思想和理论条件,对中华文明的建构和发展发挥着思想和理论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中华文明的建构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观得以形成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正是有中华文明不断演进的历史和现实支撑,中华民族的文明观才能形成并不断发展.

    文明观中华文明人文气象语言文明文明交流互鉴

    王船山的历史影响

    郭齐勇杨柳岸
    3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船山之学在沉寂多年之后迎来影响力的提升.在封建王朝走向崩溃之际,作为进步思想,船山学被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楚乡贤集团发掘出来进入国人视野,并在谭嗣同等进步思想家的推动下名闻海内.民国以来,中国哲学学科逐步成立,船山学被纳入哲学史叙事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船山思想的特殊性逐渐受到重视,船山及其所代表的明清之际思潮,逐渐从宋明理学的余脉中脱离出来,获得相对独立的学术地位.以侯外庐、萧萐父为代表的哲学史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启蒙思潮为切入点,深刻揭示了船山学的独特性.近四十年来,多元化的研究范式进入船山学研究,取得了别开生面的成果.船山学在地方学术、比较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研究领域,正大有可为.

    船山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朱子、船山看宋明理学意志思想的展开

    高海波
    4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子晚年比较重视意志问题的讨论,区分意与志,认为与意相比,志是深层、稳定的心理意向,而意则是与具体的念虑、选择、权衡相关的心理意念.立志对于为学与修养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不过,朱子始终认为志与意都属于已发之情,未发阶段不能有立志、持志的工夫.朱子的这一看法使得其"心统性情"的工夫论,缺了未发时意志对心的主宰.与之相联系,朱子在诠释《大学》"正心"工夫时,也倾向于从深层未发心体的虚灵无滞加以解释.船山对这一看法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朱子的看法一方面混同于佛老的心灵观,另一方面,也忽视了儒家未发之心的道德主宰性,对儒家之心的意志主义特征缺乏深入的体认.因此,船山主张"持志"是《大学》"正心"工夫的主要内容.同时,与朱子相似,船山严格区分"意""志",认为志有恒体而"意无恒体",肯定志对于意的基础地位及其主宰性.不过,船山的志并不是一种先验的道德意志.沿着这一思路,必然应该肯定一种先验的道德意志,晚明王栋、刘宗周所强调的意就是一种先验的道德意志.

    意志心统性情持志正心朱子船山

    历代对孔子称管仲"如其仁"的解读——从安大简《仲尼曰》"管仲善"看

    乐爱国
    6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孔子肯定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功业并称之"如其仁",但又批评管仲之"器小""不知礼"之后,历代儒家对管仲的评价各有不同,大致有三:其一,孟子、荀子以及董仲舒对管仲多有批评,忽视孔子称管仲"如其仁";其二,汉唐至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大都称管仲为"仁",或同时又认为管仲有"器小""不知礼"的欠缺;其三,程朱一脉以及后来儒家学者大都称管仲有"仁之功",虽并非"仁人",但与之密切相关.新出土的安大简《仲尼曰》明确讲"管仲善",印证了《论语》中孔子称管仲"如其仁"以及后世多数儒家的解读.然而今有学者主要依据孟子轻视管仲的功业并言"以力假仁者霸",认为孔子称管仲"如其仁"实指孟子所反对的"以力假仁",而孔子批评管仲"不知礼"蕴含着管仲"不知仁"之意,明显有过度贬低管仲之嫌.

    孔子管仲如其仁《仲尼曰》

    认知、信念与行动——由荀子论及儒家道德行动的动力问题

    东方朔
    7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种好的道德理论必须能够有效说明道德如何激发行动,这一问题在荀子那里具体表现为认识的"知"如何激发实践的"行".《荀子·解蔽》"知道""可道""守道以禁非道"的说法,从认知、信念、行动的关系角度看,"知道"是"行道"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由"知道"到"行道"还需要"可道"提供行动动力.人之所以会以"道"为"可",前提在于"道"是"真"的;而"道"之所以为真,是因为"道"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历史性真理,具有强烈的规范性和评价性.一个人对"道"的认可,意味着对"道"心肯意肯的心灵状态,而这一心灵状态本身便具有激发人的行动的动机效力.在荀子以认知为核心的伦理学中,道德行动可以由作为信念的"可道"提供动机上的效力,这为儒家注重认知一脉的传统如何解决道德行动的动力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思考.

    荀子道德动机可道信念状态

    存天理还是灭人欲——王阳明理欲观的演变及其与朱子学的关系

    王振辉
    92-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王阳明继承了朱子的"理—欲"二分结构,同样主张"存天理,去人欲".这一观点既遮蔽了朱、王理欲观的差异,又忽视了王阳明理欲观的前后演变以及朱子学在其中的刺激作用.朱子理欲观的宗旨是"明天理,灭人欲",强调明天理对灭人欲的优先性.王阳明意识到朱子理欲观有支离之弊,主张"去人欲,存天理".然而阳明早期的理论面临一个困境:缺乏道德判断的环节.在朱子学的刺激下,王阳明逐渐酝酿其致良知说以求突破困境.致良知说提出后,阳明确立了新的理欲观:依良知之天理而去人欲、存天理,即"致良知,去人欲".这一理论某种程度受到了朱子学"独知"说的影响,是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更高层次的回归.总而言之,从朱子的"明天理,灭人欲"到阳明早期的"去人欲,存天理"再到晚期的"致良知,去人欲",经历了类似于"正—反—合"的逻辑历程.

    天理人欲格物致良知王阳明朱熹

    《大学》之要,无意而已——邹元标对无意工夫的深化与展开

    胡志明
    105-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意是儒家传统的修身工夫,嬗变至中晚明愈发精微邃密.邹元标在王阳明的基础上提揭无意为圣人之学、《大学》之要.无意不仅是诚意工夫的圆熟状态,蕴含着"诚"的本质内容,而且是良知无执不滞的自然流行,表现为"无工夫中之真工夫"的作用形式.邹元标通过将无意与慎独互释,凸显慎独作为本体工夫动静一贯、体用一源的意涵.他还提出知止为《大学》之功,以性正心,以至善性体扶正茫荡之心;以无化有,强调"止而无止"才是真知止.要而言之,邹元标的无意工夫以自然明觉、真诚恻怛为根基,以生生一体的至善境界为旨趣.相较于刘宗周标举未发之中,邹元标更为偏重已发之和,他在由心转性的思想背景下倡扬修悟双融、坚守心性合一,旨在彰明阳明之真义,救正良知学.

    无意邹元标慎独知止诚意

    以镜喻心视域下的《庄子》心灵境界论探微

    黄晓晴
    117-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用心若镜"是理解《庄子》心灵境界论的重要语句,为历代学者所关注.通过回溯注庄史上诸家之说,结合《庄子》全书对心灵境界的相关论述,以"用心若镜"所建构的喻指关系为切入点,可知"用心若镜"的目的在于标榜如镜之心,揭示如镜之心具有"静""明""虚"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辅以"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的佐证,如镜之心的三个特点呈现出递进关系:如镜之心因"静"而"明"、因"明"而"虚".以"用心若镜"上下文贯通理解为前提,结合"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的论述,阐述了障蔽如镜之心的诸多因素,探究了呈露如镜之心的工夫,如"坐忘""心斋""外天下""外物""外生"等.质言之,以"用心若镜"所建构的喻指关系为研究视角,可管窥《庄子》至人心灵境界的内涵,揭示出"镜"之喻像在《庄子》乃至道家哲学思想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庄子》工夫

    征稿启事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