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船山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船山学刊
船山学刊

楚玲

季刊

1004-7387

csxkhn@126.com

0731-84221534 89716060

410003

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船山学刊/Journal Chuanshan Journal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船山思想研究为核心,以倡扬湖湘文化研究为主体,同时兼容儒、佛、道及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中华民族观念在民国初年的初步发展

    郑大华
    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国的成立,尤其是"五族共和"主张的提出并成为基本国策,促进了"中华民族"这一观念在民国初年的发展.首先,认同和使用这一观念的人增多起来,而且就民国初年人们对其的使用来看,已不再完全是"汉族"涵义,而具有了"中国民族"的涵义,可作中国境内各民族解.其次,对"中华民族"是出于"一元"还是"多元"、中华民族是"土著"还是"外来"以及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等问题展开了初步研究,成果之一就是强调各民族"同出一原",都是"黄帝子孙",并经过几千年的交往交融,已成一族.再次,提出了"合汉、满、蒙、回、藏五大族而成"的"中国国民""大中华民族"和"新中华民族"一类的观念,这些观念对后来的"中华民族"观念在五四时期的发展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最终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民族"这一观念在民国初年虽有了初步发展但远没有形成,其最终形成的标志是抗日战争时期 1939 年12 月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的发表.

    民国初年中华民族"中国人种西来说"

    百年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朱汉民
    2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思想史作为一套现代意义的学科体系,初步奠基于二十世纪之初.中国思想史学科经过百年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中国传统学术转型为现代知识体系,并被纳入现代学科体制与教育体制,一方面确立了科学与民主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思想标准,从而推动了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化转型.但是,百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代中国学者重新撰写中国思想史,必然会面临一系列新问题的挑战.中华民族对自身文明作再反思,必须具有新的时代高度和历史深度.

    中国思想史文化反思主体性

    论王船山"人性史哲学"及其对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的启示

    林安梧
    3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船山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他的哲学是"人性史哲学".他既强调"人性的历史性",又强调"历史中的人性".他主张道器合一、理气合一、理欲合一、理势合一,认为"相乘之机"与"贞一之理"是辩证的通统为一.这种"两端而一致"的思考,贯穿整个船山哲学.他不仅重视具体的现实性、存在的物质性和人的可欲性,而且重视普遍的理想性、心灵的精神性和总体的根源性.他总结了宋明儒学,又在迈向近现代启蒙上有着飞跃式展开.更为可贵的是,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中"两端而一致"的思维方式,对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尤其对化解亨廷顿所谓"文明冲突",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船山人性史两端而一致辩证思维现代性文明冲突对话工具理性

    晚清文人日记中的王船山阅读接受史

    赵斌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曾国藩、王闿运、郭嵩焘等三十多位晚清文人日记都有阅读、评议王船山的相关记录,从一个侧面呈现了晚清文人的王船山阅读接受图景,折射出他们的思想变化.金陵版《船山遗书》的出版引起一轮船山作品阅读热潮.戊戌变法前后,由于船山学暗合维新革命思想,又引起新一轮的船山作品阅读热潮.在这两次的船山作品阅读热潮中,晚清文人的阅读旨趣有很大不同.从整个晚清船山阅读史、思想史来看,晚清文人从早期欣赏船山经学转向船山史学,船山作品阅读旨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原因有船山学自身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变化等.船山学在晚清的发生,与王船山作品在这一时期被大量阅读、接受密不可分.阅读史即思想接受史,晚清文人大量的阅读挖掘出了船山思想的精神养分,对船山学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王船山晚清文人日记阅读接受史

    由王船山论"钦"管窥其"圣人之学"

    魏子钦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船山论"钦"贯通于其圣人观中.他在诠释方法上以"诚"释"钦",反对不明圣人之学的有害学说;在诠释内容上以"钦"为"明"本,以"实明"批判"浮明".王船山通过驳斥王阳明"不学不虑"的圣人观,揭明了"钦"之所以为圣人之学的缘由.王船山强调"钦"之为实和诚明相资以为用,旨在扭转晚明出现的凌空蹈虚之学风,重新揭明儒家的圣人之学.

    王船山圣人观万物一体《尚书引义》

    "存在物"在道德存有辅线中的位置——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阳明"心外无物"学说的解读

    杨泽波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外无物"的"物"除指"行为物"之外,还指"存在物".前者指良知创生的道德践行,意义明确;后者指良知创生的道德存有,争议较多.良知之所以能够创生"存在物",是因为良知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审视天地万物,将天地万物笼罩在自己的视野之下,赋予其道德的价值和意义.这方面的内容即为道德存有论.道德存有论是宋代之后儒学逐渐发展出的一条辅线,阳明的努力极大地充实了这一路线,奠定了儒学以道德践行为主、以道德存有为辅的理论格局.将道德存有这条辅线剥离出来,使其不再被夹裹在道德践行主线之内,对于梳理儒学发展的整体脉络具有重大意义.

    儒家生生伦理学道德存有辅线王阳明心外无物

    时与势:晚清关中阳明学之历史境遇

    常新
    7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由于国是日非,德衰业败,程朱理学在官方的支持下虽然有短暂的复兴,但其地位并不牢固,对程朱理学的质疑与批评屡见诸士人笔端.在野的士人试图在程朱的义理之学与阳明心学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期维护理学的道统与学统.晚清关中阳明心学一系以柏景伟与刘古愚为代表,二人在西方列强入侵,关中本地天灾人祸不绝的现实情况下,从理学内部摒弃门户之见,主张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的融合.同时,刘古愚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对世界发展大势的影响出发,继承关学经世致用思想,接受西方新学,并将其应用于对现实社会的改造之中.与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相呼应,刘古愚建立新学堂并实行有别于旧式书院的教学新模式,造就人才甚多,推动了关中近代化进程.由于近代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与传统告别,以理学为根基的关学历经千年,也走向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关中文化的新样态.

    晚清关中关学阳明学刘古愚柏景伟

    好恶、情性与人格养成——论早期儒家好恶观念演变的三条路径

    刘洋洋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好恶"也作欲恶、爱恶.早期儒家在关于情性、心灵和人格养成等的讨论中对于好恶有极丰富的论说.从个体修养与成德处着眼,孔子与楚简《性自命出》将好恶看作人的天赋禀性,认为其中蕴含着仁义之资,经由礼乐教化的引导、熏陶足以造就"心有定志"的君子人格.以探寻心性本体与德性之源为出发点,《礼记·大学》与楚简《缁衣》等将好恶与诚意、慎独相关联,着重刻画心之好恶具有普遍性、真实性与自发性;孟子则进一步明晰在欲生恶死的强烈情感之外,还有欲仁而恶不仁的道德本心,主张坚守本心即是贤者.荀子与《礼记·乐记》以群治为关切,认为好恶在后天应物之时极易流于"情欲",必须借助礼乐教化节制个体好恶之情,以减少其在社会政治秩序建构中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

    儒家好恶

    "不知其仁"的向仁工夫——朱子"贬抑圣门"公案辩

    王维昊
    98-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子《论语集注》对孔门弟子看似贬抑的评价,引发了后世学者的批评,如毛奇龄认为其"贬抑圣门"制造了"圣门冤狱".对于朱子"贬抑圣门"的公案,已有研究多从理论建构的维度展开,而忽略了其中的细节.事实上,朱子对孔门弟子的评价,除了理论建构的需要,亦有其经典文本根据.并且,朱子通过经典文本的统合处理,建立起一种"未仁"而"向仁"的道德模式.在这种道德模式下,对孔门诸公看似贬抑的评价,并非审判式的定论,而是对其道德进益可能性的开掘.

    《论语集注》贬抑圣门工夫朱子毛奇龄

    杨昌济是现代新儒学的倡导者

    王兴国
    108-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昌济一生始终不离儒家这个根本,即使在国外留学时期,也经常教导他的弟子或晚辈,要认真研习儒学.他在 1914 年 10 月发表的《劝学篇》中根据宋代儒者借助佛教东传的潮流创造宋明新儒学的经验,预言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大潮中,儒学也将出现一种新形态.1915 年他又明确提出,如今西学东渐,谁能如宋儒一样融会贯通确立一新学派?我们说,杨昌济是现代新儒学的倡导者,是因为他不仅最早分析了创建儒家新学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提出了如何创建的方法,这就是"合东西两洋之文明一炉而冶之".他所著《论语类钞》就是在哲学伦理学方面援西学入儒的典范.

    杨昌济现代新儒学《论语类钞》西学东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