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传统中国研究集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

年刊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Journal Journal of Historical China Studies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反思

    虞云国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倘若借鉴中国历史上的监察资源,有必要对古代监察制度作总体性的反思.首先,把握监察制度演进过程中内在交集的两条轨迹线,有助于对其全局走势做出理性的评估:监察机构的集权化与监察法规的严密化,自秦到清呈现出斜直线上扬的走向;监察制度对君权的制约力从秦朝的低点缓慢上扬,经过北宋的顶端跌落至清朝的底部,呈现先上抛再下坠的抛物线状.其次,从监察系统下的静态制度与动态运作的耦合性切入,对反思亦富有启迪.在大制度与小制度的耦合性上,君主政体的大制度对监察系统的小制度握有终极权力,天然具有摆脱后者制约与监督的离心倾向,对耦合性必然产生负面效应.在政治生态变动与监察制度运作的耦合性上,由于君权在专制世袭下的失误不可避免,由此引发政治生态的变异也无法根绝,致使监察制度的运作与政治生态的异动难以达成正常的耦合性.最后,引入三重维度来评价帝制时代的监察制度,其结论显而易见:以监督官僚集团而论,相对而言是卓有成效的;以维护百姓权益而论,从根本上说不可能是成功的;以制约监督君权而论,毋宁说是基本失败的.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进轨迹线耦合性评判维度历史反思

    唐开元天宝时期屯田分布研究(续)

    陈文婷
    1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六典》中记载的唐开元天宝年间的72处屯田,在河东道、关内道、河南道、河西道、陇右道、河北道和剑南道均有分布,本文根据《元和郡县图志》所载对于屯田在诸道的分布情况和地理位置进行梳理.结合屯田的军事战略作用、区域布防考虑、军镇设置情况等,分析其在当时的价值和作用.

    屯田设置屯田分布《元和郡县图志》

    "朱蒜""不及秋":北人与杨吴政权

    傅绍磊郑兴华
    2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人与唐末吴王杨行密关系密切,积极互动,为杨行密攘外安内,逐渐成为杨吴政权中重要军事、政治力量,在杨行密死后,不但与庐州旧将矛盾激化,而且,逐渐形成内讧,终于导致朱瑾杀徐知训事件.朱瑾死后,杨吴政权一直以来从武到文的转型更加明朗化,推动北人从骁勇善战到文治之才的转型,从而继续融入杨吴政权.

    北人杨吴政权杨行密徐温徐知诰

    宋代行人考

    李欣雨
    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商业的发展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局面,除了官方商业得到了显著发展,官府在对待私人贸易方面,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政策.在不损害朝廷利益的前提下,官府积极鼓励私人贸易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对商人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商业活动的法律保障以及为商人提供必要的市场信息和交易便利等方面.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商人的积极性,推动了宋代商业的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利用商人为国家服务,宋代还出现了行人这一新的服役制度.宋代行人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役人员,拥有商人与官府服役人员的双重角色,主要负责为官府进行商业活动、传递商业信息以及协助管理市场等.这一制度的出现,既体现了官府对商业活动的重视,也反映了宋代社会对于商业人才的需求和认可.

    行人官府与市场服役制度

    明至清前期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

    时平
    5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时代性考察明朝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主要体现历史的时代特征和治理国家政策选择的关系.在明代,大体呈现赞颂—反对—高度评价的态度.反对者认同郑和下西洋经略天下的正统性,反对在国家内忧财困条件下经略西洋,永乐晚期开始主张回归内政优先的国策.高度评价与明中叶后海疆危机和国势衰微有着紧密关系,郑和记忆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以及市民社会的需要.清朝人的评价更多作为修史的态度,缺少了时代性气息.《明史》中的评论显得保守循正,多少带有正统文人对宦官的偏见.《明史稿》的评价富有远见,把郑和下西洋视为明朝勤修远略的典范.云南人师范称颂郑和"信笃而挺拔",在古籍文献中评价最高,带有浓郁的乡情.

    时代性经略天下内政优先回归正统

    清康熙时期东南沿海保甲规条研究

    薛理禹
    7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熙年间,东南沿海督抚官员为维护本地治安,肃清盗匪,强化户口管理,陆续推出一批内容翔实、涵盖面广、系统严密的保甲规条.对于成龙《弭盗安民条约》和张伯行《申饬乡约保甲示》加以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这一时期东南沿海保甲制具有重视户口册籍的编纂,以维护治安和查举不法行为为主要目的,强化奖惩机制并以连坐法保障实施效果,以及强调临水(沿海、沿湖、沿江)地域的保甲稽查和对船户的保甲管控等共性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官府对于东南沿海地域基层民间社会的控制情况.

    保甲规条《弭盗安民条约》《申饬乡约保甲示》

    日本京都大德寺藏《五百罗汉图》供养人金书题记录文整理

    宋侃
    8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京都大德寺、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和美国佛利尔·赛克勒美术馆内现藏有南宋明州惠安院《五百罗汉图》原图94幅,其间部分图上有泥金书写的供养人题记,关于这些供养人题记的书写情况,包括其书写内容与格式,学界少有讨论.本文通过逐条梳理句读,阐明《五百罗汉图》上金书供养人题记的书写情况.

    大德寺《五百罗汉图》金书题名

    日本学者小柳司气太的汉学研究

    范宏涛
    95-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柳司气太是日本近代著名的汉学家,其汉学研究主要体现在儒学、道教文化和老庄哲学三个领域.他的儒学研究以《宋学概论》为基础,体现出比较明显的学术和致用的双重性质.在道教和道教文化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对白云观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上,以《白云观志》为代表.关于老庄哲学,他则以《老庄哲学》《老子新释》《老子讲话》三者为支撑,构建了自己的理论大厦.总体来说,小柳司气太的汉学研究,尤其是道教文化和老庄哲学研究开启了近代该领域研究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柳司气太儒学道教文化老庄哲学

    《宛陵集》版本考

    朱新亮
    10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的诗文作品保存于《宛陵集》.由于各种原因,《宛陵集》历来编集混乱,未得到有效整理.自夏敬观、朱东润等人从事梅集整理工作以来,才对《宛陵集》版本问题有所关注,但目前学界所做版本考证仍有值得补充、探讨之处.本文在广泛搜集《宛陵集》相关文献资料、阅读爬梳历代目录学著作、考察各地图书馆所藏《宛陵集》基础上,深入考证了《宛陵集》历代抄本、刊本、印本形态,以期对宋代文献学和学术史研究有所助益.

    宛陵集梅尧臣钞本刊本印本

    陈寅恪文化遗民立场与王国维学人形象的书写

    王刚
    117-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国维过世之后,其形象书写呈现出不同的取向.由于罗振玉等人的工作在前,面对着其所描摹的政治遗老的王国维,陈寅恪进行了纠偏与重塑,力图将学人王国维的形象呈现于世人面前.针对《王忠悫公哀挽录》中的政治本位及纲常叙事,陈氏在挽词并序中,作了有针对性的回应.他将王国维之死的焦点从政治转移至学术文化,纲常问题得以超越,并在梁济与王国维的"气类"分隔中,展现出对学人形象的思考.而撰作纪念碑铭到重刊《王静安先生遗书》,则在去政治化的学人形象建构中,更为强调学术独立性,将其视之为"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在"王陈"一气之中,以文化遗民的立场,对新旧冲突不作截然分割,而是为新的观念寻找历史的根据.这样一来,王国维不再是"反经信古","拯此横流",对抗学术文化新流的政治遗老,而是"沟通东西学术"的"一代文化所托命之人".

    陈寅恪王国维文化遗民形象书写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