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李明

月刊

1671-7406

journal@cxtc.edu.cn

0878-3120042,3101985

675000

云南·楚雄市鹿城南路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在办刊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研究,参与全国各大专院校的交流活动”。读者对象:全国大、中专学生、科研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魏晋南北朝的"声气"论

    李国新曹雨琪
    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晋南北朝的"声气"是以先秦以来的声、气概念为基础的,从逻辑起源的角度看,气决定声,如和气、韵气等观念,在声反作用气上有相生相应、类型相生、成气等观念.从声之气外化为言与形看,言是汉字的言与"口出为言"等汉语的声音系统;在"声"与"言""形"关系上,魏晋南北朝以"声"为中心产生了"缘情绮靡""托声于言""因形创声""乐以颂形"等概念或观念.从声之气内化为情志意看,"诗言志""诗缘情"是诗歌声音的诉求;魏晋南北朝的"声"蕴含了声律、韵律等意义,在论情、志、意时都视"气"为动力;从文献梳理看,魏晋南北朝的音乐与文学中的情、志、意等范畴与"声"都有较亲缘的关系.

    声气言与形情志意魏晋南北朝

    生态伦理视域下的特德·休斯动物诗歌研究

    李方青徐娟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诗歌创作中,特德·休斯描绘的野生动物皆为猛禽凶兽,诗人以锋利的笔触表达深刻思想,形成了独特的诗风.透过休斯笔下的鹰、鸫、鲑、狼等系列动物形象,不难发现其中所呈现的细腻与粗犷结合的诗歌风格,同时也暗含了诗人痴迷的自然情结.诗人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娴熟的笔法,从生态伦理视野分析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类生存造成的潜在危机并对此表达深深忧虑.休斯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造成生态失衡的本源,他希望借助动物诗歌歌颂自然界,并引发人们从更深层次对人、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展开思考.

    生态伦理视野特德·休斯动物诗歌诗歌语象

    在冬的世界里——论穆旦诗歌中"冬"的书写

    杜正莹钱瑶瑶
    104-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穆旦在诗歌中频繁使用"冬"之意象或以"冬"为主题进行书写,"冬"对于穆旦具有特殊的意义.以现实层面的"冬"作为主题的诗歌,由诗人的眼睛入心灵,寄寓着他对于人民、社会、民族命运的深沉关切,而"冬"意象所象征的巨大影响力,于穆旦诗歌中表现出极为"严酷"的一面,成为其他季节的剥夺者以及对环境压力的隐喻,令其诗意更为冷峻.除此之外,穆旦在诗歌中还试图借用"冬"意象展开对自己的剖析,并尝试以"冬"为主题诉说自己对个体生命本质的沉思.

    "冬"穆旦诗歌书写

    乡村学校家校协同共育的现实困境及突围路径——基于布迪厄资本理论的视角

    刘婧钰李孝川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布迪厄资本理论为分析协同育人主体行动逻辑与资本存量之间的深层关系提供新颖的解释视角.基于布迪厄资本理论的文化、经济、社会资本三个维度,厘清当下乡村学校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的三重现实困境:文化资本薄弱,缺乏家校协同共同愿景;经济资本匮乏,削弱家校协同物质基础;社会资本不足,弱化家校协同场域联结.从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本三个维度提出相应建议,即消解习性隔阂,凝聚教育共识;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资金保障;增强场域交融,拓宽联结渠道,破解乡村学校家校协同育人现实困境.

    乡村教育布迪厄资本理论家校协同共育

    农村留守老人亲子关系的疏离与重建——基于萨提亚沟通理论对N县X村的分析

    钟春英余承海
    118-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基于N县X村的田野调查发现,案例村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留守老人为主体的留守社会.农村留守老人与子女之间存在较为突出的亲子关系疏离,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农村留守老人亲子关系的疏离表现在沟通时间、互动空间及沟通内容三个维度,与农村留守老人的情感和心理压力、社会交往缺失及沟通意愿减弱密切相关.根据萨提亚沟通理论,农村留守老人亲子关系的重建可以从"情境""他人"和"自我"三个层面进行.

    农村留守老人亲子关系萨提亚沟通理论

    王士性《广志绎》所见民族接触现象解析

    王祖霞
    126-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人王士性一度在西南诸省任职,对当地的民族关系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这在其史料笔记《广志绎》中可以看出.梳理《广志绎》的相关史实,从民族接触的形式、程度、影响因素等方面揭示该书所反映的明代西南地区民族接触的真实情况:不同地区民族接触的形式、程度不一;政治政策、经济贸易等是推动民族接触的积极因素,自然地理环境则有可能阻碍民族接触;民族接触对语言词汇、习俗等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这既可以凸显史料笔记在民族接触研究上的价值,也可以为民族之间的语言接触研究提供重要的文献语料.

    《广志绎》民族接触借词史料笔记

    图与史:报纸广告与云南早期工业化进程研究——基于《滇声》(1914-1926)的分析

    李玥李相志
    13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图像是历史证据的一种重要形式,能生动地再现过去.1914至1926年间,《滇声》报所刊广告即承载了有关云南近代工业兴起与发展的历史.展现了西方工业产物大量倾销云南的时代背景下,云南工业从传统向近代变革的历程,以及云南近代工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这些报纸广告不仅是云南近代工业之发展的历史印记,还是云南近代社会价值观念、思想的具体体现,反映了云南近代社会向近代化发展的时代特征.

    云南近代工业化广告图像史

    新时代卓越师范生培养的可能、难为与可为

    江南朱以财
    14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拔尖创新人才是实现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求,是落实教师教育改革以及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卓越师范生作为未来卓越教师的"后备军",完善其培养模式成为推动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应然之求.本研究围绕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试作卓越师范生培养的意义追寻.针对培养过程存在的困境与难题,提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卓越师范生培养的行动策略,即打磨专业能力,把握核心素养下专业成长广度;善用学习社群,打造教师教育共同体长效机制;激发科研潜力,增强教学管理及专业探索优势;融入地方文化,彰显卓越课程与教学人文底蕴;持续有序跟进,完善卓越师范生选拔管理体系.

    卓越师范生卓越教师教师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

    "双减"背景下我国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政策何以遭遇执行阻滞——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分析

    浦娟李天凤夏润仪
    150-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政策的执行过程和实效,对于促进校外教育回归公益性和重塑校外教育生态,实现"双减"目标意义重大.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分析"双减"背景下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政策的执行情况,发现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政策本身局限、执行机构能力欠缺、目标群体认知偏差、政策环境支持不足等四方面的制约因素.为突破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瓶颈,须做到重视政策本身设计,增强政策执行效果;提升执行机构能力,健全政策执行机制;调整目标群体认知,降低政策执行阻力;改善政策执行环境,夯实政策执行基础.

    "双减"政策史密斯模型校外培训机构政策执行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24年重点选题及征稿启事

    封3页